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犀牛历史 89 0

谢谢邀请。

最近有点忙,没时间答题。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又称“刘后主”。蜀汉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作为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长子继任蜀汉帝位。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三国演义》对刘禅的描写与《三国志·后主传》基本一致,陈寿评曰: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司马昭也把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刘禅的昬闇。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于他,席间表演蜀汉歌舞。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记载了这个历史细节,说宴席上的蜀汉臣子都感到很悲怆,唯独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见了,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啊?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到刘禅这句话,立即求见刘禅,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应当声泪俱下地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等到司马昭再问的时候,刘禅果然按照郤正的话回答。司马昭调侃道:你说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讲的呢?刘禅很惊奇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就是你说的这样。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这段记载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刘禅也因此成为昬闇无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纵观历史评价,比较一致的认为刘禅懦弱无能,即便是诸葛亮、姜维也能抗衡曹魏,但刘禅不能如先帝那样制约他们,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蜀汉在三国鼎立时期,实力最弱,与刘禅不务朝政,大权旁落诸葛亮、姜维这样的权臣,以及信任黄皓、谯周之类的宵小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刘禅不能像他父亲那样,制衡孔明,连年征战,致使国力消耗过大,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经其野民有菜色”。

当邓艾大军压境,孔明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赵云次子赵广不甘亡国之耻先后战死,北地王刘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元初诗人陈世崇抨击后主道:“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但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称刘禅有大智慧,理由就是在“此间乐,不思蜀”而保全了性命,亡国之后还快乐的生活了八年。如果刘禅告诉司马昭很思念蜀汉,想回到成都去,恐怕就要被杀头了。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刘禅的大智慧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备之心,使他活了下来,且得封安乐县公,保他安享富贵。这并不是大智慧,而是刘禅内心的求生活命本能。人能急中生智,刘禅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毕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小聪明还是有的。因为有诸葛亮、姜维、费祎、蒋琬等人的辅佐,刘禅逐渐放弃对朝政的把控,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无情之人。所以,也难怪司马昭说他“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如刘禅这样的无用无能之人极为少见。为了活命,不惜装傻充愣,一点骨气也没有,这样的大智慧很是悲哀。

刘禅的暗弱无能也是其性格所致,这样的人本不应该做乱世帝王的。不过,也是因为刘禅的懦弱,面对敌兵压境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开城投降,避免了更多的杀戮,也可以说是造福了蜀汉百姓。原本不足百万人口的蜀汉,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消耗中早已不堪重负。刘禅没有像历史学家们讲的那样,“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解除了蜀汉长期战乱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而且,刘禅“实无桀、纣之酷”。从这几点来看,称刘禅的大智慧,或许更加恰当。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