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犀牛历史 56 0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源远流长,较早见于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的《赠沈录事江水曹二大使诗》:“伊我洪族,源浚流长;奕奕清济,代有兰芳。”这里的“洪族”指的是名门望族,源浚流长、代有兰芳则是指人才生生不息的意思。

到了唐代,白居易撰写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里面讲:“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从源浚流长到源远流长,基本的含义都是指源头的水深,水流过的区域就广、流域就长,后来多比喻根源深远、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有时也作博大深宏,见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李翱的一篇谈论文章写作的书信《答朱载言书》。李翱崇奉儒家思想,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为人立世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

在这篇文章里,李翱讲:“况如某者,多病少学,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虽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朱载言认为李翱的文章“博大而深宏”,李翱则非常谦逊地回了一封信,并且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博大精深,多指学识渊博,思想理论宏富而精深。我们从清代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里的一则记载,就很明显看出其渊博深宏的含义:“杨先生所著,博大精深,三百年来无此作。”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可以说比较精准地认识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就流淌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载体中。

据《淮南子》,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有人将此解释为窥伺了天机,此言多有不经。但是文字的诞生,必然是在高天厚土的滋养中,像有饱满生命力的种子一样倔强顽强地从泥土里萌生出来,并一发不可收拾,浩浩无涯,所以古人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正是这破土而生的青苗,茁壮成长,经历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文化在源远流长中一步步走入上升期,文化意识的自觉自信不断抬升,成就斐然、蔚为大观,成为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精神伟力。

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坚守和创新。宋代苏东坡称赞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的就是文以载道,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承载着大道,我们的文明就更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民族就能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考古就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我们要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标签: 历史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