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新西兰于1856年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到了1947年完全独立。
早期移民
新西兰5000万年来一直无人居住,直至公元十世纪,才有来自库克群岛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乘坐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公元十二世纪,全国受青睐的地区已分布了许多定居点;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扬松·塔斯曼在一次远洋冒险中于1642年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但在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而迅速离去,但他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Nieuw Zeeland),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1769年,英国海军舰长詹姆斯·库克及其船员成为首先踏足新西兰土地的欧洲人,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人们也来到这里,传教士也很快接踵而来,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
怀唐伊条约
到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大约2000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条约》。此条约签署后,更多的人开始来到这里定居,多数人去南部岛定居,那里的土地适合耕作,在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还发现了金矿。
殖民时期
自本世纪以来,来北岛居住的人还是多于南部,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人口增加到20万,并开始建设铁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农场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的支柱,1893年,新西兰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当时,英国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常被喻为“家乡”,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有一半的参战者死于战争或在战争中负伤。1935年,选出新西兰工党政府,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新西兰再次派出军队,大约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出国作战,战争结束后,对新西兰的农产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业迅速增长,工业空前繁荣。
现代发展
新西兰的经济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开始恶化,1970年代初期,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后,新西兰失去其传统的出口市场,随后即出现失业和社会问题;1980年代中后期,工党政府开始进行新的货币政策、工业解除限制、取消津贴以及将许多政府部门私有化等大范围的改革,自此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失业人数开始下降。从90年代后期开始新西兰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失业率到3.5%的历史新低。
文化
毛利与白人(Pakeha)文化的相互融合造就了一个新鲜、独特、充满活力的新西兰。无论是诸如狄卡娜娃(Dame Kiri Te Kanawa)这样的世界杰出歌剧演唱家,还是新西兰艺术家在“世界穿着艺术奖”(World of WearableArts)表演盛会上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才能,新西兰人始终都在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新西兰虽然相对年轻且远离大陆,但这也就造就了许多举世无双的带有太平洋风格的艺术家。
总体来说,新西兰文化可以概括为创新、独立和多元化。毋庸置疑,橄榄球以及其它大众体育已成为新西兰文化的本质内容,而越来越多地举办高端文化艺术活动也说明新西兰的艺术力量正在不断地成长和受到世人的认可。
毛利文化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tangata whenua),他们的文化是新西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国 380 万人口中,大约有 15%是毛利人的后裔。毛利人是一个部落性民族,其部落被称为伊维(iw:)。只要你到了新西兰,就能有许多机会亲身体验毛利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位于北岛(NorthIsland)的地热地区罗托鲁瓦(Rotorua)。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用地热石头烹制而成的毛利食物“凯”(kai)——一种传统的石烤大餐(Hangi)。此外,游客们还可享受毛利人的欢迎仪式“波华里(Powhiri)”、参观当地毛利人的会堂“马拉埃(marae)”、欣赏传统的毛利歌舞表演“卡帕哈卡(kapa haka)”以及在广受欢迎的地热温泉池中放松休闲。可以说,毛利文化构成了新西兰文化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精华所在。
文学与艺术
有许多新西兰作家将毛利文化与传说写进英文文学作品中。凯莉·胡姆(Keli Hulme)以极具创意的小说《The Bone People》而获得权威的布克文学奖的肯定。也有作家结了两种文化,创造出别具特色的新西兰文学,其中包括派翠西亚·葛雷丝(Patlicia Grace)、维提·伊希玛埃拉(Witi Ihimaela)和洪内·图华雷(Hone Tuwhale)。艾伦·杜夫(Alan Duff)以著作《战士奇兵》(Once Were Walriors)而闻名,并由导演李·塔玛胡里(LeeTamaholi,007电影《谁与争锋》的导演)于2002年搬上大银幕。
新西兰的艺术得自于各个种族,结合了毛利人、欧洲人、亚洲人和大洋洲人的特质,新西兰的艺术圈反映了这种融合。新西兰最有价值的绘画中,有些是由查尔斯·高第(Czarles Goldie)于十九世纪所画的毛利人画像。画家柯林·麦卡宏(KolinMcKahon)的作品使用了文字、基督教肖像与毛利语言以及神话,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西兰最伟大的艺术家。许多艺廊除了展出这些作品,还有其它艺术家的作品,如雷尔夫·哈特雷(Lalph Hotele)和葛雷姆·希尼(Glahame Sydney)。
故事与传说
通过讲述古老的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述历史这个传统一直持续至今。在许多毛利会堂里,毛利长者会教授本部落的知识、礼仪和宗谱。他们还会讲述源自毛利信仰的故事,如毛伊如何钓起北岛 [ The story of He Ika A Maui] ,以及鞍背鸦名字的由来 [The story of Maui and Tieke] 。
毛伊的传说体现了南太平洋的英雄理念。尽管他不是神,毛伊却智勇双全,行走于天国和人间。在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的神话中,有许多是关于毛伊钓起海岛的故事,其中新西兰北岛是被钓起的最大岛屿。
毛伊——不平凡的人
在波利尼西亚神话中,毛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半人半神的神奇人物,正是他钓起了新西兰北岛。尽管他不是神,毛伊却智勇双全,具有可以战胜任何普通人的神奇法力。毛伊思想活跃,不得到问题的答案誓不罢休。他还是一个竞技大师,扔镖时他扔得最远;放风筝时,他放得最高;钓鱼时,他能带回一整筐鱼,而他的哥哥们只能钓得几条鱼。毛伊具有神奇法力,可以行走于天国和人间。他是一个半人半神的神奇人物,虽然有人类的某些缺点,但也有一个控制自然的工具。
超自然现象
毛伊的神话结合了自然和超自然因素。在不可思议地诞生和成长后,毛伊在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父母的教诲下,学会了人类的各种知识,能够捕捉太阳和驯服火焰。甚至在试图杀死死亡女神希内奴蒂布时丧命于死亡女神手中。根据传说,毛伊可以随意变成各种形状,他最喜欢的是新西兰鸠。新西兰鸠现在属于一种受保护的动物,生活在新西兰的森林里。
钓岛者毛伊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有无数关于毛伊钓起海岛的传说,其中新西兰北岛是他钓起的最大岛屿。由于毛伊的四个哥哥非常看不起他,所以常常不带毛伊出海钓鱼。毛伊偷偷地用神奇祖先下颌骨制做了一个鱼钩,然后在晚间爬入哥哥们的渔船内,藏在甲板下边。直到渔船离陆地很远后,当哥哥们向船舱内放鱼时他们才发现了毛伊。毛伊将神奇鱼钩扔入海中,然后念起咒语。鱼钩越沉越深并直到海底后,毛伊感觉他钓上了什么东西。他轻轻地拉动鱼钩,然后和哥哥们一起将鱼拉出水面。毛伊让哥哥们停一停,等他安抚海神唐阿洛阿后再切鱼。哥哥们迫不及待,就自行动手切起来。这些便成了北岛今天的山谷、山脉、湖泊和岩石耸立的海岸线。
在新西兰,有许多地名都与毛伊传说有关,如南岛被命名为毛伊战船,斯图尔特岛被命名为毛伊锚石。毛伊传说中有三个中心,一个是新西兰,另外两个分别为夏威夷和大溪地。汤加、斐济、萨摩亚、托克劳和南太平洋其它岛国的民间传说中也有毛伊这个人物。不管在哪个国家里,故事情节基本相似。
标签: 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