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槐樹的傳說及其他
在今天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這一傳說的內容是: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大槐樹下遷來的;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這一傳說的分佈是如此廣泛,以至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都能聽到類似的傳說。只不過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了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的老鴉窩。在這一廣闊的區域裏,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寫在脆黃的族譜中。
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在江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有關於蘇州閶門的傳說。
除了今天南通一隅,這一廣闊區域的老百姓大都說自己的祖先是從蘇州閶門遷來的。蘇州閶門成為他們心中的故鄉,心靈的聖地。在湖北的江漢平原上,則廣泛流傳著江西南昌筷子巷和朱市巷的傳說,傳說的內容無一例外,他們的祖先是從這個地點遷來的。正因為如此,每年過年,他們都將一雙筷子插在祭祖用的豬頭的鼻眼上,以此乞求祖先的庇佑和保護。1990年我在安徽桐城公路邊,見一老農正在曬稻穀。我隨口問起他的“故鄉”。老農不解我意,指著不遠處的村莊答覆我。我問:“你的祖上呢?”,答:“江西”。我繼續問:“是不是瓦屑壩?”老人驚訝不已:“你怎麼知道?”他又補充:“我們這一帶的人大多數是從瓦屑壩遷入的。”在這之前,我已經從許多古墓碑和家譜中,得知了這個在這一地區廣泛流傳的移民地名。
近些年來,我經常進行類似的移民原籍的測試。如當我知道某人為四川人,我就會追問其先祖是否來自湖北,若來自湖北,則可斷定其來自麻城,來自麻城,則可斷定其來自孝感。這裏的孝感不是孝感縣(今為孝感市),而是明代以前的麻城孝感鄉。如我知道某人為皖北西部潁州地區人,我就會追問其先祖是否遷自山東,如若遷自山東,則可斷定其遷自棗莊或棗林莊。再如雲南漢人多稱遷自南京或江西,遷自南京者多稱遷自楊柳巷或四牌樓,遷自江西者無類似的地名,但可大致判斷其來自撫州其周邊地區。
移民地名,是一個時代的遺跡,是活著的歷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是曾經或者現在仍然存在的。例如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就曾經是一個實體的存在,今大樹已倒,舊物不存。又如蘇州閶門,沒有人會懷疑他的真實性。再如南京四牌樓,至今仍是一個重要的地名;只是楊柳巷,則不知所蹤。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我少年時代經常玩耍的地方,至今名稱依舊。村莊名稱的確定要比城市街道的確定困難一些。如江西瓦屑壩,初不知所指。在族譜或墓碑中,我發現安徽一帶的移民多遷自贛東北地區,鄱陽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地名。所以,我推測瓦屑壩位於鄱陽縣。在《江西省鄱陽縣地名志》中,我找到了這個地名,只是名稱已經雅化為“瓦燮土令”,“燮”與“屑”同音,“土”字旁的“令”意指土溝,與“壩”相對,是鄱陽湖畔一個較大的村莊,當年可能為渡口。同樣,在皖西地區搜集了大量有關山東棗林莊的傳說之後,根據明初移民的史實,我又推測明代初年只有人口較多的兗州府東部地區才可能向外輸出移民。結果,我在兗州府城北不遠的地方找到了這個村莊,現名為安邱府,明清兩代稱為棗林莊。
移民地名包涵的歷史有時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期。如在江西、浙江的許多地區,人們追溯其祖先的來歷,如果來自徽州,則多說篁墩。篁墩位於今歙縣縣城不遠處,是一個較大的村莊,最遠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晉北方人口的南下。在廣東和福建的客家人,多奉其祖先出自福建甯化縣石壁或石壁下。這一地名也是真實的,其歷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宋明時代。至於廣東南雄的珠璣巷,更是廣東許多地區家喻戶曉的地名之一,此巷至今仍存,其最初可以追溯至唐代。需要指出的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明清以降,有許多原來的蛋民為了取得對沙田的開墾權和佔有權及岸上的居住權,將自已的身世漢族化,也就依廣東漢人所稱之來源,稱自己來自北方,出自南雄珠磯巷。蛋民原以操船為業,捕魚為生,是古代南方越族的遺存。
标签: 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