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与蜀楚周,中华远古竹文明...

犀牛历史 64 0

  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与蜀楚周,中华远古竹文明

  中国古代的历史,又叫青史。所谓青史,就是指汗青上记载的历史。何谓汗青?就是竹简。古人采来青色的竹子,加工成竹片,再放在火上烤出水来,就成为了可以书写的竹简。

  中国考古出土的竹简,年代最为久远的不过是楚简,时间没有超过三千年,说明竹简有极限保存时间。楚简以前的中国,有没有文字,有没有竹简?应该是有的吧。中国有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无不证明楚简以前的中国是有文字的。

  但是在甲骨和青铜上刻字并不容易,因此合理推测,楚简以前的文字载体,主要还是竹简。当然还有帛书以及木牍。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清·昭梿《啸亭杂录·郭刘二疏》:“明珠一人,其智术足以弥缝过恶,又有余国柱奸谋附和,负恩之罪,罄竹难书。”

  很多古文献的记载多显示,竹简出自荆楚,出自南山。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哪里说不清楚,但是文字的成熟运用,竹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犹其是,人们用竹简记载了历史。中华远古历史,其实是一种竹简记载下来的文明,竹简所及的世界方有历史。

  我为什么认为中国的三皇五帝都是荆楚地区的王?因为远古时代,只有荆楚地区才有竹简,他们的事迹有幸被竹简记载下来,所以才流传至今。其它地区,如大地湾、红山文化区、大汶口,等,尽管那里的先民曾经创造了不输荆楚地区的物质文明,但是很遗憾,那些地区的历史没有被文字记载下来,湮灭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了。

  中国的远古文明中心有好几个,但是被文字记载下历史的远古文明却只有一个,就是长江中游文明。原因是长江中游地区有竹简,其它地方没有。在中国的文字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要忽略掉曾经有一个古竹国。这个古竹国出产竹简。可以说,古竹国对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个古竹国在哪里呢?自然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地方,考古上,最早出现竹器的遗址是湖南益阳地区的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时间流转至现在,益阳地区仍然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盛产竹器的地方。

  益阳境内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所以竹类资源极为丰富,各种竹子蓄积量达15亿株,有方圆5平方公里的成片竹林31处,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南竹之乡”。益阳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竹子来制作各种器具,也懂得利用竹子来美化生活。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可证明小郁竹艺的历史至少有6000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途家台遗址的所在地的在湖南南县南洲镇,以前叫南洲乡,更久远的时间,它就叫南洲,在信史时代的记载中,这个地名自古有之,因此极有可能来自远古。

  首先,这个地方以洲字来命名,这里可能有一个远古的洲国。中国先秦时,在这附近,湖北监利地区确实存在国一个古州国,与这个远古洲国有没有渊源呢?

  洲字的写法很象用水墨画出的一片竹子,又像是水上漂浮的一只竹排。是不是说明远古的洲岛绝非简单的沙滩,河滩,而是生长得有南竹的地方,而且人们使用竹排运送货物,进行原始贸易。为什么中国的船舶又可以叫做舟,很可能最早的船都是一些竹排。

  湖南益阳地区竹器行业由来已久,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器,据专家考评便是出自益阳,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据《益阳市志》记载:“在明代,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在清代,益阳是驰名江南的“竹器之城”,茅竹湖的水竹凉席、贺家桥的小郁竹器、三里桥的竹骨纸伞被誉为“竹城三绝”。

  中国的古代城市,有很多也以州字来命名,广州,福州,泉州,兰州,可能这些城市最初是建设在洲岛之上,这些地方之所以能成为城市,是因为它有竹器可以出卖。竹篮,竹席,竹筐。最出名的当然是竹篮。

  所以,人们又以竹篮的篮的读音命名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初叫南洲,后来叫南县。关于南字,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980页,关于“南”字的最后一个词条,即“南竹”,解释是:毛竹。该书第982页对“楠”字的解释是:楠木。所以,“南竹”不能写成“楠竹”。

  现在的楠竹,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南竹实际上是毛竹中最名贵,最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种实用竹。在中国300多种禾本竹类植物引属中,南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用途最多,经济价值最大,种植面积最大的竹种,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

  根据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以南字命名的地名,南洲,南县,南郡,南阳,兰州,南海,南岳,南山。这些地名与远古南洲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为古竹国的涂家台遗址曾经的辉煌,看看它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其地名向四面八方流传至整个华夏文化区的可能性。

  湖南南县南洲镇涂家台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县中部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上承距今8000余年的彭头山文化,下接距今7000余年的皂市下层文化时期的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

  考古事实证明:南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致可分为东、中、西几个区域群,分别以小寄山、涂家台、新湖为群聚中心。在其周围不到4公里的范围内,还分布有东炮台、茶林山、坟山坪、木新嘴、卢保山、桂花园等多处东周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因此,涂家台遗址在空间上实际具有中心聚落的意义。

  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是洞庭湖地区唯一的彭头山文化与皂市下层文化共存的遗址。她上承八千年前的彭头山文化,下启七千年前的皂市下层文化。所以这个古竹国起源的时间,当在七千至八千年前之间。

  按照中国古文献能追朔的历史,最早被记载下来的是有巢氏与燧人氏,时间就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之间,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先秦文献《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更是记载:“有巢氏王天下百余代。”

  根据梳理中国古文献,我们发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已经存在王权国家,有巢氏和燧人氏。但是我们也知道,韩非子距今只有两千多年,他是如何能清楚地知道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历史的?

  西方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过竹简这样的文字载体,所以西方的史学家研究远古历史的时候,从来只有口传历史这样的史学概念,他们不知道中国有一些古文献的流传,是靠竹简传抄实现的。所以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的时候,也将中国远古历史归类为口传历史的范畴,这根本是误解。口传历史是通过口口相传,竹简传抄是靠文字传播,这两种流传方式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有巢氏与燧人氏的史迹能清晰流传下来,唯一的可能性是通过了竹简的传抄。当然,有巢氏燧人氏与古竹国未必是一回事,但是很可能跟古竹国处于同一时代,因此他们史迹才能有幸被古竹国的竹简记载并流传至今。

  那么,古竹国自己的历史呢?有没有被竹简记载并流传至现在的呢?根据梳理古文献,居然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见《山海经》: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南岳娶州山女,就是南岳国的小伙子娶了竹山国女子。这里的州山,不就是竹山吗?州山之女,就是古竹国的女子呀。那么南岳是谁?他居住在哪里?我突然想到,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它就是坐落在一个名叫南岳村的地方!城头山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城,虽然它的建城时间距今只有六千多年,但是这个城市的最早文化地层距今却有七千多年。

  城头山遗址距彭头山遗址和丁家岗遗址都非常近。澧阳平原有着密集的彭头山文化遗址,在距今七千多年前,这个文化被皂市下层文化取代,丁家岗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皂市下层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头山遗址显然是在彭头山文化丁家岗文化的厚实土壤中孕育起来的。

  但是长期以来,考古学家找不到彭头山文化与皂下层文化明确的关联性,直到涂家台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是有着直接渊源关系连续发展的,因为它们存在于同一遗址。这里发掘找到更早的皂市下层文化中、早期的遗存和彭头山文化遗存和更晚的与汤家岗遗址相当的遗存,虽然有些期段的遗物稀少或缺乏,综合距地不远的钱粮糊坟山堡遗址等处材料,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序列可基本完善。

  所以《山海经》里记载的“南岳娶州山女”,很可能是一个距今八千年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一场货真价实载入史册的联姻,记载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南岳村的一个小伙子娶了湖南南县竹山村的美女女虔,然后这个女虔的某个孙辈就在澧阳平原丁家岗遗址处发展出一个完美的皂市下层文化出来,就是寿麻之国。

  看吧,八千年前的考古遗址与文献记载能够完美对应到这种程度,我们是不能应该对中国竹简文明的强大狠狠地点个赞呢?

  古竹国在南方,就是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竹者州也蜀也,湘北西南官话里,竹州周蜀的读音是不分的。其实后世的州周蜀苏等地名,与远古竹国都存在过极深的渊源。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州周蜀苏等地名是同一回事,只是说,这些地名从概念上来讲起源相同,都来源于古竹国。换言之,竹是一个长腿的地名,在后世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内,这个地名不断被人复制搬迁到整个华夏文明区。

  最早的竹国在湖南南县,它存在的时间在七八千年前。远早于炎黄时代。古竹国在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可能没有重要地位。这是一个最早的文明古国,有王权,有首领,有宗教祭祀。

  中国古文献记载了一个南海之神,名叫祝融。这里的南海,又是以南字来命名的地名,那么这个祝融与坐落在湖南南县的古竹国有没有关系呢?

  《山海经》里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世系,一个说他的炎帝的后裔,一个说他是颛顼的子孙。其实仔细梳理古代文献就不难发现,炎帝与颛顼时代的祝融,都只不过的掌火的官职。分别由炎帝与颛顼的子孙担任过。

  真正的祝融,很确定是一位远古帝王,汉代统一经文经义的两部著作《风俗通义》与《白虎通义》都同时指出祝融是三皇之一,后世有些文献之所以否认祝融位列三皇,很可能是受《三海经》里祝融是炎黄子孙说法的影响。

  事实上祝融的存在远早于伏羲氏时代,更早于神农时代,怎么可能是炎黄子孙呢?《礼记》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说古人祭祀火神的时候,炎帝只是祝融之佐,祝融的地位比炎帝高,也说明了祝融作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远早于炎帝的。

  同时,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南祝融,北共工”是共识,也说明祝融就是一位来自南方的神,祝融的居住地叫南海,有无可能就是古竹国的所在地南洲呢?远古时代,云梦大泽的水位还非常高的时候,湖南南县这里就是一片大海,称为南海就理所当然。

  至炎黄时代,由于湖南沅水下游的不断改道与淤积,南县的竹国似乎己沉入水中,但竹国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移民的迁徙不断被搬迁。湖南华容东山区的遗址群,当为炎黄时期的古竹国,它是在澧水与沅水文明(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古竹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者。

  华容东山区遗址群除了对澧水与沅水文明有很好继承外,还对北方屈家岭与石家河文化有较好的吸收,说明这个远古竹国在当时并没有与时代脱节,一直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在华容东山区遗址群崛起以前,这个古竹国还一直在东迁,我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华容东山东面的湖北监利地区为什么会有一个天竺山地名。天竺者,天竹也,这其实应该是古竹国流传过来的一个地名,湖北的监利县,监字正是篮字写法的字根,原来这里不叫监利,应该叫南,写着篮,文字的演化过程中写成监,被后人念了错别字,读成jian。

  晋王嘉 《拾遗记·高辛》:“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於 邹屠之地,迁恶者於有北之乡。后分为邹氏、屠氏 。”这段文字是说,黄帝杀蚩尤后,其遗民恶的被流放去了有北,善的被驱逐去了去了邹屠。

  这个邹屠在哪里呢?邹的读音与竹字接近,很可能跟古竹国有渊源,考虑到黄帝的子孙还能与邹屠氏联姻,说明邹屠并没有去很远,因此初步指认湖北监利地区为远古邹屠之地。这个邹屠之地应该是西周是古州国的前身。州国在战国时代还存在,不过已转移至湖北洪湖市。

  《辞海》载:“州,古国名,偃姓,在今湖北洪湖东北”。《湖北通志》载:“州国故城在今黄蓬山”。洪湖市雷家墩发掘的西周墓葬,可资上述佐证)。公元前701年春,楚武王灭州国,遂为楚国。为什么湖北州国的王室必须姓偃?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沅水流域(我后面会有专文论述沅水与偃姓的渊源),湖南南县涂家台遗址的古竹国。

  周朝周昭王、周穆王都曾经多次伐楚。周昭王为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厉、曾、夔,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亲帅六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

  我们知道早期的鬻子楚国在周昭王时代还在淅川地区,大小只有五十里地,根本不值得周昭王、周穆王大举用兵。所以周昭王、周穆王伐楚,攻打的其实是江汉平原的这个偃姓州国,而不说某个鬻子楚国。再说吧,早在商朝,商王武丁也曾伐荆楚,那时鬻子还没有出生。他们攻打的哪个楚?

  鬻子楚国从春秋以后才开始扩张才开始壮大的,在他们扩张到江汉平原以前,这里之前也叫荆楚,这个荆楚应该只的是这里的古州国。它当时的位置应该在湖北监利和仙桃一带,被周人以及后来的楚国连续打击,才退至湖北洪湖地区的,州国最后为楚所灭。

  鬻子楚国后来成了唯一的楚国,这个楚国认颛顼的后裔做过火正祝融的重黎为祖,鬻子楚国的祭祀之礼一直祭祀祝融,说明这个楚国的楚字,与古竹国是有文化渊源的,所以楚文明其实也是古竹国文明的一种另类延伸。

  古竹国文明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扩散延伸,夏商时长江下游地区有蓝夷,一直到商末,中央王朝还在与蓝夷作战,这些蓝夷,也就是南夷吧?有无可能是出自古竹国文化的扩散。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禹会诸侯于涂山,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夏桀十四年,命扁帅师伐岷山氏,岷山氏献二女琬、琰于桀,导致桀不再宠爱妹喜。

  这里的蜀山氏很可能是竹山氏,虽然炎黄以后的蜀楚周与远古的竹国未必是一回事,但是从概念上讲,很可能来源相同。我这里收集整理的古竹相关地名:竹山,州山,州国,舟山,蜀山,夙沙,苏州,寿丘,楚国,周原,邹屠,天竺,天毒,涂山,徐州,许昌。这些地名要么是出于竹国移民的搬迁,要么是后世人根据古地图的错认,但很显然概念同出一源,都是对远古竹文明的一种认同与延伸。

标签: 远古时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