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全接触

犀牛历史 170 0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

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并不是太清楚。

一、日耳曼时期(公元前后至公元476年)

德国历史全接触

1、日耳曼人的起源

(1)公元前后德国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日耳曼人逐渐形成部落。

材料:日耳曼人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曾被罗马人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另外两大蛮族是大名鼎鼎的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但是讽刺的是,昔日辉煌的古罗马人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这三个昔日的“欧洲蛮族”却统治了现在的欧洲。

(2)罗马征服日耳曼人

关于日耳曼人这一称呼的由来,是一位希腊历史学家最早提出的,他就是古代欧洲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波希多尼。他在公元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波希多尼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了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 在古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相处中,往往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伴随着无休止的战争。公元前12年,古罗马集中三万人的兵力开始了对日耳曼民族的征服之战。经过10余年的战争,日耳曼部落大部分被征服。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

2、民族大迁徙(376~568年)

(1)含义: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2)原因:

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

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和帝国的衰落,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3)结果: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德国历史全接触

3、法兰克人时期(5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

5世纪中叶,法兰克人占领了法国和德国地区。法兰克王国在克洛维一世的统治(481~511)下信奉了天主教。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日耳曼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

4、德意志立国(919年)

德国历史全接触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的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这一年。

材料: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原为萨克森公爵(912年起),传其得知当选公爵时正在捕鸟,故得外号捕鸟者。亨利在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做德意志国王时经常发动叛乱。915年,亨利曾击败康拉德一世。然而康拉德一世却宽容地推荐亨利为王位继承者。作为妥协,亨利一世在成为国王后允许康拉德的弟弟、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完全自治,以换取他不对王位做任何要求。亨利一世在加冕时拒绝举行涂油礼或诸如此类的任何宗教仪式。因而在宗教意义上,亨利不是一位合法的国王。所以亨利一世的另一个外号叫“无柄之剑”。

二、近代德国

1、神圣罗马帝国(962年~1806年)

德国历史全接触

德国历史全接触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806年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等称号。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1546年)

16世纪初,德意志地区邦国林立。天主教会趁机对这一地区进行精神压迫和经济掠夺,这严重影响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1)内容:

①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②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③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④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2)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3、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161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解说: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才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2)影响:

①德意志分裂: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

②西班牙衰落: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③法国兴起: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但也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

德国历史全接触

④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4、普鲁士的崛起(1701年~1871年)与反拿破仑战争

1701年1月18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在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

(1)反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2)卡尔·施泰因改革: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

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

(3)维也纳会议:

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大大扩展,成为及欧洲列强之一。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想由自己领导德国的统一,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

5、1848年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和民主,结果失败,标志着通过自下而上的和平民主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方案的失败。

6、德意志的统一

德国历史全接触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通过三次分别对丹麦、奥地利、法国的王朝战争,至18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1871年4月16日,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家的统一,为德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德国历史全接触

材料: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7、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10年代)

(1)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实现,拥有强有力的政府;②巨额战争赔款的推动;③国内煤铁资源丰富;④重视教育,教育相对独立;⑤良好的国民素质,人才储备丰富。

(2)影响:德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开始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对外扩张野心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8、俾斯麦时代(1862~1890年)

(1)国家统一: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由普鲁士实现了德国统一。

解说: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2)国内政治: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制度。

(3)外交政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实行均衡外交。

解说: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

(4)经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德国

1、1919年《凡尔赛条约》

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1918年战败。协约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许拥有空军。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种种因素配合,以及德国在希特勒纳粹党的领导下,终于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2、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总理兼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

3、发动二战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还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当时,德国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争经济计划的而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对外,希特勒不断进行侵略扩张,最终引发二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德意志第三帝国”终结。

4、德国的分裂

德国历史全接触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战时波茨坦会议中英、美、法、苏四国的秘约,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同盟管理议会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1949年5月23日,西德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体。西德于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约,相对的,由苏联扶植、共党主政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加入了华沙条约组织,使得东西德间的交界成为两大对垒阵营的最前线。

5、战后德国首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1949~1963年)

(1)措施

①外交:与法国等列强和解,领导德国加入北约,成为西方的亲密盟友;战后积极推进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盟中重要的成员国。

②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

(2)作用:在阿登纳的领导之下,德国在政治上从一个二战战败国到重新获得主权,进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平等伙伴;经济上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并通过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

作为德国公认最杰出的总理,他在德国现代史上已深深地打上了阿登纳的印记。他的影响至今仍到处可见。为此,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阿登纳时代"。

6、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表现: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6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且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2)原因:

①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比较稳定;

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把有限的国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中;

③美国的扶植政策帮助;

④政府强调市场规律的作用;

⑤重视教育和科技,劳动者素质高。

7、德意志的再次统一

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成一个国家。

【补充】:近代以来的法德关系

1、三十年战争:法国获得可以随时干涉德意志事务的权力,确定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局面,法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

2、拿破仑帝国时期:普鲁士与其他国家组成“反法同盟”,最终打败拿破仑,促使波旁王朝复辟。

3、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拿破仑第二帝国垮台,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条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分属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战后德帝国瓦解,新成立的共和国政府与协约国集团签订割地赔款的《凡尔赛条约》。

5、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抵抗德国法西斯。最终反法西斯同盟战胜法西斯德国,希特勒帝国崩溃。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

6、二战以后:法国和联邦德国联合其他国家建立欧洲共同体(后来发展成欧盟),法德的矛盾逐步化解。

从法德两国的关系发展来看,邻国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取得共赢;以邻为壑,以邻为敌,只能害人害己,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安定。

【复习建议】

在复习世界近现代史的时候,美国、英国和俄国由于其重要的国际地位显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卷中,有关法国和德国的题目也不时出现,所以考生也不能轻视对法德历史的复习。总起来看,对法德历史的复习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分析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二者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知道启蒙运动的世界影响以及马丁路德改革对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可以用列表格的形式将法德的制度与英美的制度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点的原因,认识到每种制度的确立既有现实因素的制约,也有历史传统的影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法政治制度的变迁并认识到制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

3、二战后的法德关系:认识到法德和解的必要性以及和解对两国和欧洲局势的影响,理解法国在二战后恢复大国地位的努力,分析造成德国的分裂和再次统一的国际因素。

标签: 德国 普鲁士 德意志 法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