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读东周第五四期——里克弑主

犀牛历史 48 0

  戊申读东周第五四期——里克弑主

  首先简单介绍下里克。里克,嬴姓,里氏,名克,春秋前期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能征善战的统帅。里克最最有名的功勋是假途灭虢,此役虽然计出荀息,但实际总指挥正是里克。除此之外,里克驰骋疆场多年,战功卓著,替晋国开疆拓土,立威边国,实为晋献公幕下第一人。

  前651年九月,晋献公病重,遂托孤荀息,以保奚齐。为什么要托孤呢?因为晋献公包裹骊姬都知道,一旦诡诸不讳,重耳夷吾在外,奚齐即继君位,也坐不住,必须有一位擎天之臣,为其保驾护航。而在满朝有能力的文武中,晋献公只看中了荀息。

  荀息,原名原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晋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位相国。荀息最大的功绩是辅佐晋国两代国君——晋武公、晋献公开创宏伟基业。曲沃时期,助晋武公伐翼成功,灭亡晋国大宗,取得晋国君位,从此晋国结束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分裂内乱,开始进入兼并领土高速发展的轨道。后,晋武公灭荀国,以荀国旧地赐于原黯,故以荀为氏,史称荀息。荀息足智多谋,在晋献公时期献计假途灭虢,打通了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通道。纵观献公一朝,能与里克相抗衡的只有荀息,所以晋献公选中荀息托孤。除去荀息有实力之外,晋献公看重荀息的另一点是“忠信”,尽心事主曰忠,死不食言曰信,忠信二字就是荀息的人生写照,所以,只要把事情交给荀息来办,他一定会尽心尽力。

  其实,荀息对骊姬母子也是很有看法的,他是晋国两朝元老,老成谋国,对骊姬这种处心积虑、谮害太子、离间君臣、祸国殃民的妖女会有什么好感?他心里早已厌烦透顶。可是,骊姬是晋献公的夫人,晋国之主母,碍于晋献公的面子,就算骊姬有千般不是,荀息有万般不满,他也不会说出来,更不会表现出来。在戊申看来,荀息心里原本的打算跟里克一样,只要晋献公晏驾归西,马上着手收拾骊氏一族,最后拥立重耳或夷吾为君。可是,晋献公托孤把荀息推上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骊姬厌恶至极,另一方面对晋献公却又无力拒绝,最终,忠君思想战胜了私人感情,荀息无可奈何地倒向了奚齐,或者说倒向了晋献公。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忠君决定,导致了荀息最后的悲剧,他本可以是拥立新君的新朝功臣,却落得个凄凄惨惨,真是可叹!

  晋献公托孤之后没几天就死了,荀息遵照遗命,奉奚齐主丧,百官俱就位哭泣。骊姬亦以遗命,拜荀息为上卿,梁五、东关五加左右司马,敛兵巡行国中,以备非常。国中大小事体,俱先告荀息而后行。荀息达到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只不过这巅峰时刻昙花一现,很快就将逝去,因为里克和丕郑父心怀怨愤,意图谋立重耳为君。当然,心怀怨愤的并不只是里克丕郑二人,在晋国国中,至少有很明显的三股势力蠢蠢欲动。第一股是三公子之党——即是申生、重耳、夷吾三人的亲信故交,三兄弟皆有贤名,故旧极多,俱怀忠义,至申生被杀,重耳、夷吾被逐,三公子之党皆怀怨心,各抱不平,谁不想出来鸣冤,只待时机成熟,便会有所动作。第二股势力是三公子之亲族,即母族或妻族,其代表人物是大夫狐突。狐突也是晋献公一朝的老臣,其政治智慧及资历不在荀息之下,当初太子申生被害期间,狐突曾多次周旋,企图救申生于不测,可惜最终事与愿违,再逢重耳被逐,狐突已经对晋国朝廷失望至极,以致哭祭晋献公之时,狐突公然称病不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狐突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就有里克和丕郑。第三股势力就是晋国朝中的忠义之臣,其代表就是里克和丕郑。这部分人心怀国家,眼看骊姬祸乱国家,碍于晋献公之面,敢怒不敢言,而今晋献公去世,这些人岂能继续坐视。

  里克、丕郑看到奚齐主丧,意极不满,碍于荀息,没有当场发作。当天哭丧完毕,二人同往荀息府中,以探荀息主张。里克、丕郑夜造荀息,很说明了一些问题。首先,说明荀息在朝中有相当的影响力,晋献公的选择没错,里克丕郑是反对派的代表,如果没有荀息,他们肯定直接行事,没那么多顾忌。其次,说明荀息的初衷其实和里克丕郑等人一样,都是想拥立重耳的,现在忽然变卦,不由得里克丕郑疑惑,前去问个究竟。再者,说明荀息的人缘还不错,因为凭借里克的力量,他完全可以不问荀息直接动手,现在特地问一问,一是希望荀息可以改变主意,共举大事,二是希望救荀息于水火,因为无论如何,荀息呆的地方都是个火坑,里克等不想荀息葬身火海。无奈,荀息迫于对晋献公的“忠信”诺言,宁死不渝。

  里克丕郑再三劝告,荀息不改其言,最终各行其是,里克派人就在晋献公的灵堂之上刺杀了奚齐,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沦为了晋国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与其说是里克弑奚齐,倒不如说是骊姬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作死倒罢,何苦累了幼子啊。

  荀息得知奚齐死讯后,大恸,自问有负晋献公托孤遗命,便欲自尽以谢。骊姬急忙让人制止,荀息又得数日之命。话说骊姬为什么不让荀息殉国呢?她的儿子死了,人家荀息尚且自尽,你这处心积虑一心想要儿子当上国君的女人怎么不死,你最大的希望和最爱之人死了,你应该去死才对啊,你为什么不去死!足以看出,骊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是为了她自己。之所以不让荀息死,因为荀息是个大靠山,而且几乎是骊姬可以依靠的唯一的靠山,荀息一死,她也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她不能让荀息死。

  骊姬党徒同时也是骊姬奸夫的优施也同死于奚齐之殇,身为骊姬集团的梁五和东关五感到深深的危机,他们提出两条建议:一、奚齐已死,更立少姬之子卓子为君,以定人心;二、兵讨里克、丕郑,以除后患。第一条,荀息立即施行,即不负先君之托,又能稳定朝堂,对内对外都算有个交代。对于第二条,荀息不赞成,也不是不赞成,而是他深知里克、丕郑的实力,他们在朝中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动摇,要动里克丕郑,必须从长计议,外结邻国,内散其党,然后才能有所行动。荀息是晋国老臣,他对里克的认识还是非常清楚的,分析的也很正确。梁五和东关五却认为荀息胆小怕事,便商议单独行动,两人物色了一个刺客——屠岸夷,要在送葬途中刺杀里克,里克一死,丕郑不足道也。

  屠岸夷这个人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不过他倒是有一个很有名的孙子——晋国权臣屠岸贾。屠岸夷当时是东关五的门客,身负勇力,猛悍非常,给人的印象就是有勇无谋,傻大个儿。东关五之所以找上屠岸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傻,也许他不得不傻,像屠岸夷这种小角色、小把戏,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又能怎么样呢,他们的行动往往是被迫的,是无可奈何的,最后大多沦为牺牲品,成就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不过,屠岸夷是幸运的,幸运在他只是看起来傻,其实并不傻。当东关五把刺杀里克的机密告诉屠岸夷时,屠岸夷很爽快就答应了,不答应就会死,不过东关五走后,屠岸夷马上就把二五密谋告诉了自己的好友骓遄。骓遄是朝中的正义之臣、有识之士,他为屠岸夷做了一番分析,道出事情的利弊利害,最后让屠岸夷做出正确的抉择。

  骓遄的分析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太子之冤。太子申生素有贤德,人所爱戴,后被骊姬谮杀,国人莫不咬牙痛恨。二:里克义举。里克等杀奚齐,欲诛骊姬之党而立重耳,此乃顺天应人之事,晋人莫不拍手称快,必不可杀,若杀之,身无立锥之地,徒受万代骂名。三:反戈一击。假装答应他们,临事倒戈,二五必不为备,一击成功,不失富贵,且有令名,岂不远胜助纣为虐。屠岸夷点头称是。就这样,东关五选中的杀手很快就被策反,调转矛头对付他们。另一边,骓遄将此事告诉丕郑,丕郑又诉于里克,一干人等准备停当,只等送葬之日,群起齐发。

  至期,里克称病,没有参加送葬队伍。东关五自诩聪明无比,此时事出有异,竟然毫无警戒,还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派了三百人,让屠岸夷率领,围歼里克府,真是愚蠢至极。结果,东关五、梁五、卓子、荀息,全部死于屠岸夷之手,当然屠岸夷只是杀手,主事者正是里克。至于机关算尽的骊姬,最终落得个投河自尽的下场。至此,骊姬一党彻底覆灭,骊姬之乱宣告结束。

  这其中最可惜的就数荀息了,荀息死于忠君,骊姬死于算计,人说性格左右命运,其实荀息和骊姬的死因是一样的,都死于自己独特的性格,只不过这种性格有所区别,荀息让戊申觉得惋惜,骊姬让我恶心。

  里克弑主之后,晋国君位空虚,现有两个选择,一个重耳,一个夷吾,究竟谁能当上晋国国君,请继续关注——穆公定晋。

标签: 东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