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白起(连载)

犀牛历史 56 0

  第一章:少年立志做将军

  初露锋芒立战功

  “起儿——回家吃饭了!”

  “哎——这就回去啦,母亲!”

  站在离家不远处的山坡上的一个少年,听见母亲慈爱地叫他回家吃饭,转过身来脆声答应着。

  这个少年大约十来岁的年纪,个头不算很高,稍显消瘦的身材却很结实。挺直的鼻梁,黑黑的眉毛下,一双不大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他的头上用青色布巾把长发挽成发髻,显得利索而精干。此刻,他正手持一柄红色三角小旗站在山坡上,面对远处的山川、平原和树林挥动旗帜,仿佛在指挥脑海里的千军万马,与“敌军”展开战斗,嘴里还自言自语地像是在发布命令:“左队退......右队进......左右两军齐上!”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少年时期的白起(1)。

  白起出生于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宝鸡市郿县)一个官宦人家,祖上是王室成员的后嗣,所以,白起少年时期有一个比较富裕的生活环境,家人也希望白起将来有个好的前程,干一番事业,光宗耀祖。白起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领兵打仗,驰骋战场,杀敌立功。因此,白起从小时候起就喜欢阅读军事书籍,尤其是历代兵书和战争故事,更是爱不释手,读起来聚精会神,而且边看边思考。每次看完一个战役的描写,他便走出家门,俨然如一名大将军,站在山坡上,观察地形,学着兵书中的叙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兵布阵,和想象中的敌人展开作战,再由此举一反三,进行推演。少年白起的脑子里装满了古今历次著名的战例与战法,并熟记于心,只待长大后用于实战了。

  春秋时期(2)三百余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大分化时期,随着东周逐渐走向衰败,逐渐失去了统治力,全国各地竟先后涌现出一百四十余个大小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相互攻伐,连年混战。其间,曾出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家强大的诸侯势力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经过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武力兼并,到战国初期,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3)的格局,把兼并、扩张战争推向更高的阶段。

  白起少年时代,秦国正逢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嬴稷(4)执政。秦昭王一心要壮大秦国,东进中原,扩张国土,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并为此不懈奋斗了一生。可以说白起生逢其时,得以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代名将。

  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维护既得利益,七国之间的战争几乎从未停止过,各国都在不断加强军备,扩充兵员,男子应征入伍的年龄已经从西周太平盛世时期的二十岁降到了十五岁。按照秦国法律,白起十五岁时便应征入伍,做了一名秦军士兵参加作战。因为聪慧机灵,熟读兵书,懂得许多战术和策略,少年白起在战场上经常给带兵的长官出主意,设计谋,竟然屡屡奏效而立过战功,长官和士兵们都十分喜欢这个稚气未退的娃娃兵。因为白起是王室的后人,所以,他的表现就格外引起了时任秦国丞相且又是秦昭襄王舅父魏冉(5)的注意。

  魏冉祖籍楚国,也是秦国一代名将,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先后四任秦国丞相。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争强好勇的秦武王与人比赛臂力,力举千斤巨鼎不幸砸伤腿部,伤重不治而死,年仅二十三岁,未有留下子嗣。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积蓄力量,蠢蠢欲动,顿时风起云涌,形势险恶,内战一触即发。

  就在这一危急时刻,秦武王的异母兄弟赢稷的舅父魏冉依靠自己手中的实力,果断力拥时年十九岁的赢稷继位秦王,史称秦昭襄王。最初几年,魏冉协助姐姐、秦昭王的生母宣太后临朝执政,嬴稷二十二岁这年,宣太后把权力交到儿子手上,由魏冉辅佐嬴稷处理朝中事务,掌管军队。因此,魏冉在秦国朝堂上声望极高,具有特殊的地位,秦昭王对自己这位舅父魏冉十分敬重,言听计从。

  魏冉在与白起的交谈中,发现这个少年不但精通兵法和战略战术,而且胸有大志,睿智沉稳,老成持重,很有主见,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而对白起十分赏识,几次提拔白起,委以重任。白起果然不负魏冉厚望,在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后来与魏冉相处极好,二人成为至交。经魏冉几次推荐,年轻的白起也渐渐引起秦昭襄王的关注。

  秦国地处关中地区,南倚巍峨的秦岭山脉,北靠起伏的北山山脉及黄土高原,西面则是高耸的陇山和茫茫原始森林,因而关中地区成为一片东西长约七百余里、南北宽不足二百里的狭长地带,秦国欲扩张国土,获得更多的资源,唯有向东方进军。

  然而先秦时期,东面有强大的晋国(6)盘踞在山西高原,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无法避开的障碍。自秦穆公(7)以来,秦国几次欲东进中原皆受挫败。秦穆公痛定思痛,明白秦国还不具备击败晋国从而东进中原的实力,于是决意先从加强秦国内部治理入手,掉头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广招谋士,求谏纳言,整饬内政,扩充军备,数次派大军进攻西部戎人(8)占据的地盘,逐渐荡平了戎人所建立的十余个小国,从而有了稳固的后方。

  秦穆公在位时,重视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使秦国成为中国西部霸主。由于西戎人融入秦国民族大家庭,秦人又世代繁衍生活于相对闭塞的中国西部偏远地区,因而性格粗犷豪放,强悍好勇,能征惯战,其余六国皆称秦军为“虎狼之师”,闻之色变。

  到了秦惠文王(9)时期,关于秦国是否东进、如何东进的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承相张仪(10)认为,秦国要有大作为,成为天下强国,必须经三晋(11)向东攻略,这是一条传统的进军路线,地势较为平坦,有多条道路通往中原(12)一带。特别是自周朝衰落,进入战国时期以来,兼并战争的规模逐步升级,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军备,扩充军队,秦国仅凭渭河平原(13)的人口和物资已经难以支撑与各国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因此,必须尽快向东推进,攻取三晋,进军中原,首要目标是攻破韩国,打开东进突破口。

  而秦国大将司马错(14)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六国防秦之心自古有之,三晋之中,韩国虽然最为弱小,但是,如马上攻打韩国,三晋及其他诸侯国必然联合抗击秦国,东进代价巨大且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不如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出奇制胜,向南穿越秦岭,攻取蜀国(今四川成都一带)。蜀国虽然偏远,却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由蜀地出发可乘战船走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进击楚国。

  经过张仪与司马错的激烈辩争,秦惠文王斟酌再三,最后采纳了司马错的进军方案。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王命张仪、司马错率十万秦军南进四川,攻取蜀地。

  张仪、司马错率秦军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穿越人迹罕至的莽莽秦岭,行程两千余里,历经十个月的艰苦行军和作战,终于打败了蜀国军队,蜀王被杀,蜀国随之灭亡。秦惠文王施行亲善政策,善待蜀国王室成员,封蜀王子弟为蜀候,秦国版图向南扩张至蜀地,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历史证明,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南进建议非常睿智正确,此后,秦国参加战国之争,不但有了丰富的物资供应和兵源保证,而且增加了东进的进军路线,为秦国进一步扩张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此后十数年间,三朝元老司马错数次与白起率秦军攻打魏国,立下赫赫战功。虽然生卒不详,但是,司马错为秦国提出的南下攻蜀,沿长江东进的战略方针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司马错对秦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嬴稷在商鞅(15)以谋反罪被杀灭族以后,仍然十分重视商鞅生前提出的一系列治理措施,继续以变法为国策,施行军功爵制,论功行赏。军人按照斩杀的敌军人头数奖励提拔,极大提高了秦军将士勇猛杀敌的积极性。同时规定,有战功的平民人才也可担任军政要职。

  这年,经秦国丞相魏冉的积极举荐,秦昭襄王任命年轻的白起为左庶长(16),从此,白起拉开了他辉煌人生的帷幕。

  注解:

  (1)白起(?-公元前257年),又名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位列廉颇、李牧、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2)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化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战国时期。

  (3)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

  (4)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五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5)魏冉(?~前264 ),战国时秦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秦国名将,秦昭襄王的舅父,战功卓著,曾四任秦国宰相。

  (6)晋国(约公元前1033年——前403年),版图最大的时候,控制了今日的山西全省和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

  (7)秦穆公(?-前621年),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8)戎人是对春秋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也称西戎。也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9)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栎阳(今陕西阎良)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首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10)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

  (11)三晋,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晋国正式灭亡,后来三家称韩国、赵国、魏国,位列战国七雄。其地约当今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中南部。

  (12)中原,指陕西东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13)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00余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物产丰富,粮草肥茂。

  (14)司马错,惜生卒年不详,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将领。

  (15)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16)左庶长,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带兵将军。

标签: 秦孝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