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任侠关西汉
所谓“大汉”,大概是人们对那些身材高大、洋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的尊称。在全国,最早被尊称为大汉的,大概只有秦人。秦人因居于函谷关以西,所以被誉为关西大汉。
魁伟威武关西汉
现在,身材高大、洋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可以说和大熊猫一样稀少了。现代都市里,越来越多的是大腹便便、爬起高楼气喘吁吁的企鹅型男人。也难怪,早从十几年前,越来越多的都市女性发出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唤。确实,如今一个地方的男人,被誉为大汉的,委实不多了。广为人知的,大概只有山东人、东北人、陕西人。山东人被称为山东大汉,东北人被称为关东大汉,陕西人呢,被称为关西大汉。
关西大汉这一称谓,估计不晚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则十分流行。东汉初年的关中人杨震,就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还有一个名俞文豹的在《吹剑续录》中,形容苏东坡词的豪放派风格说:“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可见,关西大汉一词,在当时十分流行,直到现在沿用不衰。
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可以看到,关西大汉突出特征是身材魁伟,强壮有力,气质威武,膀阔腰圆,立如铁塔,给人的感觉是刚毅、勇猛。不仅现代如此,古代的关西大汉也是这样。据专家考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临潼兵马俑,都是按当时真人真马的尺寸塑造烧制的。陶俑的形貌神态,个头身高,个个不同,很显然不是用一个或几个模特,而是一尊都有一个真人模特,这个真人模特,就是当时的秦人。据专家测量,秦俑的身高基本上都在1.78米到1.82米之间,这样的平均身高,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代,都可以称为大汉的。
至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可以说是典型的关西大汉。据历史记载,嬴政是身怀武功之人,威武高大,真大丈夫也。
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曾推论嬴政的相貌相当漂亮。陈成军也说:“嬴政是陕西关中人,身材应是高大魁梧的,这一点看看兵马俑都可以知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陈其泰教授认为:“秦始皇一天要读几百斤竹简,精力过人,体力也是相当强壮,他称帝以后,到泰山等地出游巡视,所到之处都要树碑,气魄很大,不可想象他是一个猥琐的、身心不健康的人。”
秦地的女性,大都个头也不低。
就是关中牛、关中驴,也都是高大威武。名扬中外的秦川牛,是北方牛中最壮实、最高大、耕田拉车力气最大的了,决非江南的牛类能比得了的。那关中驴,同样也是中国的驴种里个头最大、力气最大的,那遗笑千古的黔之驴只能甘拜下风。
至今在关中方言中,只要形容一个人身高,无论男女,依然用汉子一词。如汉子大、汉子小,估计这是从男性的指称中引申而来的了。
尚武重义是秦人
关西大汉自古坚韧不拔,有挥剑决浮云的气魄,有尚武和重义的传统。
远在先秦时,当时的人们说:“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
到临潼去看看那秦俑吧,在秦兵马俑的林林兵阵之中,那些兵没有一个戴头盔!
著名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为兵马俑的气势所倾倒,曾写过一首诗《秦俑----临潼出土战士陶俑》: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
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
如果征鼓突然间敲起?
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
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
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
如果你突然睁眼,威武闪动
胡髭翘着骁悍与不驯
吃惊的观众该如何走避?
秦军不带头盔,这正印证了秦人侠义尚武、英勇顽强的形象。
历史学家认为,秦人是从甘肃天水一代发展起来的,兼有游牧民的性格,所以侠义尚武是秦人的一大特点。
商鞅变法时,秦国制定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只有立下军功,才能加官进爵。著名的“二十等爵制”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这种奖励政策极富诱惑力,造成“秦人闻战,顿足徒赐,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战国策·韩策一》中,专门提到了秦军,说秦军中那些不穿铠甲而善于拉弓射箭者数不胜数,而秦国的良马在奔跑时能腾空两丈多远。说山东六国的军队需要穿铠甲,而秦军可以丢掉铠甲赤脚追赶敌人,而且还是左手提着敌人的头,右手抓住俘虏。说拿秦国士兵与山东六国士兵比较,就像是剽悍威武的勇士与胆小怯弱的懦夫相比,如从耐力上来比较,就像勇士与婴儿相比一样。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秦军在战国时期无所畏惧、所向披靡的情况。
据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经过109年时间,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六国共作战65次,获全胜的共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攻占的领土共建立了14个郡。秦始皇即位以后,在同诸侯国的战争中也是节节胜利,并于公元前221年,一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秦帝国。
《史记》记载,秦王嬴政,每打胜仗便“击皮为鼓”(陕西地方拳红拳的招牌动作)以示庆贺。
相传秦统一六国之后,为扑灭各地反抗,不但有“焚书坑儒”之举,同时还将各地武功“废掉”,致使各地“武事”沉寂一时,而以奉地为基础的地方拳则盛极一时。
西汉时期,汉武大帝在槐里县(今兴平东南)的茂乡,建自己的陵园,并把茂乡改为一个县,叫做茂陵。同时,鼓励百姓移驻茂陵,后干脆下令:凡天下郡国有势力的豪强,和家产超过三百万的巨富,全部迁到茂陵定居。
杨怡鲁在《刀客之称谓》一文中所说“天下豪杰多聚咸阳,开始有游侠之风,历代相传流为风气,遍于三秦,尤多在关中渭河两岸”。
司马迁在撰写《太史公书》时,专为游侠辟有一传,其中茂陵的郭解的传记最为精彩。他评价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关西大汉这种尚武侠义作风代代相传。
同样,秦汉时期,在民间流行这样一句俗谚:“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其意就是关西人尚武,军中将帅以关西人居多。秦时的将军王翦,是富平人,白起是眉县人。
汉代抗击匈奴的霍去病、卫青、李广,更是名扬古今的大英雄。特别是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掷地有声 。
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关陇集团。那些在唐初建立卓越功勋的将军,都是籍隶于关中和陇上。可见,尚武精神在关西代代流传。
唐时边庭将帅,籍隶于关西的大有人在。据史载,唐时军队的士兵,出身于关内的应居于前列。安史之乱及后期,维护李唐社稷的郭子仪等一代名将,就是如今关中的华县人。
后来,杜甫在《兵车行》中也写道“况复秦兵耐苦战”
但秦人并非“一言不合则拔刀相向”的勇者。后来有人说:“秦人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 这些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悲壮慷慨,粗旷、豪放的阳刚之美中蕴涵的是济世情怀。
南宋大将韩世忠,延安人,履立战功。在岳飞被害之后,朝野之士噤若寒蝉,只有他敢于当面顶撞秦桧,“定岳飞为莫须有的罪名,怎么能服天下?”就很有骨鲠之气。
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首次在陕北高原刮起,挑头的就是几位陕北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推翻朱明王朝,逼得崇祯皇帝煤山上吊。
关西大汉尚武,才形成了卓然独立的武术流派。据王宗岳所著《太极论》记载,张三丰曾在楼观台修炼内家拳,对秦地传统地方拳亦是研修颇深;而由戚继光所著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武术专著《纪效新书》中,也大量录入了六合枪、太祖红拳三十二式等秦地武术套路,至今仍有多套武术拳谱中以陕西方言记录、注解。
金庸先生笔下,塑造出代表着秦地武功的“华山派”讲武德、尚侠好义,其身法、步法、腿法、手法、眼法和劲力(五法一劲)皆源于周易八卦。
仗义行侠为刀客
清末时期,关中则出现了刀客。关中刀客主要的特点是就是仗义行侠。
在电视剧《关中刀客》中,董二伯、粪操子、花翎子、七寸子、肉瓤子等10个性格迥异、类型不同的民间布衣豪侠,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大多投师拜友,学拳术,练击技,携利刃游行于同辈之间,义气交往,侠义相助。他们是关中大地随处可见的庄稼汉、乡村秀才、乡间少年……他们中间有的甚至不会武功,但他们各个行侠仗义、扶危解困、不求功名利禄,甚至不惜鲜血和生命……
这充分展现关中人尚武行侠的性格。
据《陕西省志》记载,“刀客会是关中地区下层人民中特有的一种侠义组织。其成员通常携带一种临潼关山镇(关山镇今属阎良区)制造的‘关山刀子’,刀长约3尺宽不到2寸,制形特别,极为锋利,故群众称之为刀客。刀客约产生于清咸丰初年,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与严密的纪律,有一个类似首领的人物,大家都称之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都是兄弟,围绕首领活动。刀客分散为各个大小不同的集团,划地自封,分布的地区,以潼关以西、西安以东沿渭河两岸较多,渭北则更多。刀客有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也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义气。辛亥革命时,刀客曾经参加;辛亥革命以后,刀客逐渐销声匿迹。”
道光年间的蒲城刀客王改名,“胆量过人,臂力出众,武艺超群。飞檐走壁,如在平地,步履健捷,快若奔马”。同辈推他为头领,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并聚众驻卤泊滩南井家堡,坚壁深壕,备有火器,以防被捕,官吏无可奈何。当地百姓都受其领导。争讼者常往说理,他听双方陈词后,以公评断,片言折狱,双方皆服。久之,井家堡竟成了一方“法庭”。
辛亥革命后,大批的刀客参加革命,走向历史舞台,侠肝义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二虎守长安”中的“二虎”李虎臣、杨虎城,是辛亥革命以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早年,他们都是刀客。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虎臣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军”,但军队内不良作风及革命后一切并没有丝毫改变引起了他的不满,李虎臣带了一杆快枪,骑了一匹快马回到阎良,交结张风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
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缴获许多枪支弹药。从此发展越来越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为在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杨虎城的伯父在清末从事革命活动,清政府把杨的父亲抓去顶案,处以绞刑。时杨虎城只有十四五岁,竟去西安将父亲的尸体运回蒲城。他随后在家乡组织“中秋会”,打富济贫,扶弱抑强,当了“刀客”的首领。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率部参加反袁的陕西护国军。1917年底,杨虎城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率部属与皖系军阀的省督陈树藩和北洋政府的八省援陕军对抗。1922年初,几乎所有的靖国军部属均接受直系军阀的收编,惟有杨虎城势不投降。1926年,直系军阀吴佩 孚派刘镇华率由土匪编成的镇嵩军7万人入陕,包围西安城长达八个月,杨虎城与李虎臣奋勇抗击,城中粮食断绝,百姓食树皮草根裹腹,誓与西安共存亡,军民饿死5万余人。
清末陕西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胡景翼,喜侠好义,好结交刀客。
胡景翼,陕西富平人,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成员。在借鉴当时南方革命党人联络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经验后,胡景翼认为应当争取陕西的会党和刀客参加革命。在多方努力后,胡景翼结交了当时许多有名的刀客,如“飞龙”严孝全、“黑脊背”王守身等,向他们宣传同盟会的主张,讲解革命的道理,把他们引上革命的道路。后来这些人大都在反清起义中参加了起义队伍,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胡景翼在药王山起义时所编的三个营里,营长都是刀客。后来不少刀客成为革命军的将领,其中严孝全、马正德等人都为革命壮烈牺牲。
抗敌卫国显身手
辛亥革命时,在全国首先相应的就是陕西;真正代表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武装的第一人的廖乾五,是陕西人平利县人。
在南昌起义馆里,和周恩来、叶剑英排在一起的廖乾五,只剩下一个名字,既无生死年代,又无照片。他是几乎和毛泽东同志同时提出武装工农革命主张的人。他代表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掌握了第一支正规的武装力量,那就是11942年8月由孙中山创建的“大本营航空局铁甲车队”,这是一支国共合作的革命武装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孙中山的大元帅大本营。廖乾五担任政治部主任。瘳乾五还是南昌起义的筹划者之一,他协助叶挺指挥起义部队,担任起义军主力贺龙二十军的党代表。廖乾五还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叶建英元帅说,廖乾五是位好同志,不抽烟,不喝酒,不近女色,打仗很勇敢,很有智慧。1923年,巩固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出动全副武装的士兵,从香港侵犯到深圳的沙鱼涌,廖乾五带了一个团大败英军,让英国人丢下150具尸体仓皇退回香港。
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在陕北“闹红”,中国革命最后能在陕北落脚,正与陕西的民众的这种性格不无深厚的联系。
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山西、河南沦陷,日寇直逼潼关。一群陕西兵在长安人孙蔚如将军的率领下,在中条山和日本鬼子展开了激战,这在国民党军队望风披靡的的时候,打出了陕西人的威风,大长国人志气。后来,日寇始终未破潼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陕军奋勇抗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又是一批以47军为主的陕军,英勇善战,在南中国边境大长陕西人的威风。
同样,在民间,习武之风从未歇息过。每天早晨,在环城公园,在各大广场,总有一群一群的陕西人在习武健身,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陕西出武星,赵长军就是其中之一。
艺术是现实的折射。
当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在其笔下塑造了代表着秦地武功的“华山派”,各色武林人物跃然纸上。有慈祥和善且不失侠之情怀的穆人清,也有貌似君子实则大奸的岳不群;有令狐冲这样不拘小节且不失大义而侠肝义胆的侠客义士,又有鲜于通这般恩将仇报、奸诈狡猾的无耻之徒……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陕西人的尚武和豪侠精神。
标签: 西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