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张弘范崖山刻石灭南宋

犀牛历史 60 0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标签: 南宋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