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本历史文学(推荐)

犀牛历史 45 0

比肩《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本历史文学(推荐)

  《那些三国的女人们》 作者简介 杨益

  最特别的视角,最有趣的解读,历史永远比故事精彩。谁说三国里只有男人之间的战争。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三国,也有不少女子的倩影。她们或有貌无德;或巾帼不让须眉;或睿智机敏,在乱世演出一幕幕情景交融的活剧……

  谈到周瑜的人,即使不了解他的百战功绩,却一定会知道他老婆小乔貌美如花。在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伟大征途里,受他保护的,还有二位皇嫂——刘备的甘夫人和糜夫人。两位美人的累赘,顿时让千古武圣的形象光辉不少。而那文学虚构出来的貂蝉,不但成为连环计的主角,更凭借智勇双全的传奇经历,一举同三位历史人物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并列,跃居“中国四大美人”之列,堪称是文学史上的奇迹了。

  还有一些女人,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出场。比如,有一位曾让关羽暗恋,终被曹操占有的杜夫人;还有一位是张飞强抢来的妻子,同时又是夏侯渊的侄女,后主刘禅的丈母娘。她们的被忽略,或是罗贯中认为她们故事不够动人,甚或是因为老罗觉得会败坏英雄的形象吧。但遍览史料,她们的作为终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熠熠生辉而又充满趣味。

  风水轮流转。在正史中被忽视,在《三国演义》中被遗漏的这诸多女性,在民间传说里却颇为吃香。广大民间艺人是习惯于自己为英雄创造出儿女情长的。而在网络小说蓬勃发展的今日,但凡三国类的穿越题材,多数男主角都要让自己去和其中的一位乃至许多位女子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满足某种潜在欲望。自然,这样的态度比起封建时代的抑制,已经是进步了许多。但很多作品里,这种纯粹的“征服”态度,其实在骨子里依然充满了歧视,只不过换了一种方法而已。

  本书汇集了三国时代三四十位女性的故事。她们中间,有的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有的只是《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人物,还有的则是不见于《三国演义》的历史人物。

  部分内容:

  第一卷乱世巾帼多薄命

  小贴士

  三分与二分

  在当时,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三分天下”战略,是要刘备占领荆州和西川,与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三分天下,然后联合孙权,北伐曹操。另一方面,东吴的周瑜、鲁肃等人在此之前也提出了“二分天下”战略,即是东吴以江东为基地,先占领长江中游的荆州,然后再向西占领四川,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三分”和“二分”这两种战略,在对抗北方曹操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南方的土地是两家瓜分还是一家独占。

  二乔姐妹花嫁给这样一对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那真是登峰造极的才子配佳人,谁还在意“妾”不“妾”的呢。无怪乎如今网上数以千百万计的周瑜、孙策女性fans们,都对大小乔羡慕得咬牙切齿,恨不能自个儿能穿越回去替换,哪怕一日、一时、一瞬也是好的。

  正所谓高山流水,相映成趣。倾国倾城的美貌佳人,嫁给驰骋千里的少年英雄,更能彰显名声。大乔与小乔也因为她们夫君的缘故,不但誉满江东,而且成为三国时期美女的象征之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大战,也是江东英雄周瑜在军事上的巅峰之作。恰好,这场战争中的“反派”曹操,又是一个以喜好女色出名的性情中人。于是,后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曹操、二乔、赤壁之战联系起来,塑造出妙趣横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风采各异,水平高下不同,但故事的核心大致都有两层意思:

  第一,霸占二乔,是曹操攻打江东的目的之一;

  第二,如果赤壁之战让曹操得手,二乔必然被他霸占。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赤壁》中便咏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若不是东风大起,周瑜趁势火攻曹操,只怕大乔和小乔都要被曹操纳入铜雀台上取乐了。

  而清代文人阮元则反其意作诗:“千古大江流,想见周郎火。草草下江陵,匆匆让江左。纵使不东风,二乔亦岂锁?”大意是曹操出兵伐吴,本来就是草率的举动,就算没有周瑜的火攻,也不可能得手。且不管东风不东风,相隔千年的这俩诗人,都把“锁拿二乔”作为曹

  操战胜东吴的象征。

  而元代民间艺人说书用的《全相三国平话》,因为是小说话本,写意就变成写实。书中,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劝说周瑜起兵抗曹,他的说辞便是:“今曹公动军,远收江吴,非为皇叔之过也。尔须知,曹操长安建铜雀宫,拘禁天下美色妇人。今曹相收取江吴,虏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

  这里还只是诸葛亮在用说辞,真假难辨。而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除了保留并扩充这段说辞之外,罗老还选择曹操长江大宴横槊赋诗之时,借老曹自己的口说:“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窃有所喜。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

  看样子,老曹这贪图二乔美色的帽子,算是揭不掉了。

比肩《明朝那些事儿》的一本历史文学(推荐)

标签: 明朝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