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明代西长城考 (十六)

犀牛历史 50 0

  宁夏明代西长城考

  (十六)

  宁夏卫宁北山新发现三道汉长城

  宁夏周兴华

  2017年7月初,我从阿拉善左旗腾格里苏木矿山听说卫宁北山上有几段石块垒砌墙体。我多年考察卫宁北山长城,这是一条新的重大信息,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我坐卧不宁,想尽办法,要到实地亲自考察,眼见为实。

  2017年7月6日至11月,我请矿长带我到实地考察。卫宁北山属祁连山余脉,山大沟深,自西向东一字罗列。山脉北面是辽阔的草原、戈壁、沙漠,古代属狩猎、遊牧族群的活动范围;山脉南面是自西向东奔流的黄河,河套平原是农耕民族的耕作腹地,翻越六盘山便是中原王朝的京畿所在。卫宁北山成了牧区与农区的天然屛障,一些贯通南北的山沟、豁口成了进出牧区与农区的天然通道。我们沿山寻找石块垒砌墙体,脚登手攀,艰难跋涉。

  9月6日,日薄西山时,忽见一道高大的石墙挡在我们前方。快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段石块垒砌墙体,巍峨壮观,保存良好。这是卫宁北山前所未见的新发现,我惊喜万分。像这样的石块垒砌墙体卫宁北山还有没有?带着许多思考,我开始寻找。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信息,截止目前,已寻找到数段,皆沿着在卫宁北山可以穿越南北的山沟、山梁的豁口建筑,距离卫宁北山南麓明代维修利用的古长城约3至5公里。很明显,这是一道新发现的古代长城:

  第一段位于炭井子沟。炭井子沟石块垒砌长城总体为东西走向,防止敌方穿越山梁豁口进入边境,属于堵塞低山豁口墙体。该段长城位于两座险峻山峰的豁口处,长约40米,现存残基宽2.5米~3米,残顶宽2.2米~1米,残高2米~2.5米。墙体因地制宜,随山势高低减增。墙料就地取材,石块垒砌。砌法或用石块干缝干垒,合缝严密;或用黄土碎石填充石块缝隙,坚密稳固。从两侧看,墙面十分平整。该段长城西段保存较为完整,墙体壁立,巍峨壮观;东段塌毁严重,石块滚落两侧,墙体呈鱼脊形,不失当年雄风。豁口处长城向东西两侧山体延伸,其遗迹在暮色苍茫中隐约可见。

  第二段位于沙坝湾。沙坝湾石块垒砌长城总体为东西走向,防止敌方翻越山脊低矮处的山水沟脑,沿山水沟进入边境,属于堵塞山水沟脑墙体。该段长城沿山水沟脑自西向东可分为6截,断续相接:第1截残长约4米,残基宽约2.1米,残顶宽约90厘米,残高约2.6米。第2截残长约30米,残基宽约2米,残顶宽约70厘米,残高约2.2米。第3截残长约10米,残基宽约2米,残顶宽约70厘米,残高约2.8米。第4截残长约14米,残基宽约1.6米,残顶宽约90厘米,残高约2.5米。第5截残长约7米,残基北面与山体向接,南面石块垒砌,残顶宽约70厘米,残高约2.6米。第6截残长约13米,残基北面与山体向接,南面石块垒砌,残顶宽约70厘米,残高约2.4米。

  第三段位于捣石泉沟,现存长城与烽火台。1.捣石泉沟长城。捣石泉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卫宁北山流入芦沟湖的大山水沟,为防止敌方沿捣石泉沟进入边境,在捣石泉沟沙井子处建筑了堵塞捣石泉沟的长城。该段长城为北南走向,用石块垒砌墙体将两岸山体连接起来,堵塞了捣石泉沟的东西通道。捣石泉沟宽约76米,沟中的石块垒砌墙体已被山洪冲走,现仅存沟两岸山坡上的石块垒砌长城墙体。沟两岸山坡上的石块垒砌长城各长约70米,残基宽约3米,残顶宽约1.7米,残高约1米。捣石泉沟长城属于堵塞山水沟长城。2.烽火台,现名沙井子烽火台。沙井子烽火台位于捣石泉沟南岸高山之巅,紧靠捣石泉沟南岸长城山顶端头内侧,方形直立,基底见方各20米,高12米,顶部见方各12米。烽火台整体为石块垒砌,干缝干垒,严丝合缝,四壁平整如墙。沙井子烽火台基座南面为两层台式,最低一层向南伸出约2米,高约1米,为南墙基座。南墙在一层基座上内收2米,与东、西、北墙同水平砌高。沙井子烽火台顶部西南角人为拆毁。烽火台南墙、西墙下部墙面个别石块外面上留有一些长条形凿痕。

  烽火台下部建有守军守瞭遗迹。如葡塘墩烽火台,烽火台南墙下部埋土清理后,暴露出烽火台内的守军守瞭洞室,此为首见。守瞭洞室建于烽火台底部内里,洞室门向南开。门洞宽约90厘米,高约1米多。洞室进深约4米,宽约3米,高约1米,四壁有六七根直立的粗木柱顶在洞室顶部的石块上。洞室内壁及粗木柱留有烟火痕迹。清理出的葡塘墩烽火台南壁上露出牵拉行条端头,行条端头直径10-18厘米,间距25-30厘米。

  据向本地群众调查,类似豁口处这样的石块垒砌长城墙体在东西两侧的卫宁北山中还有不少段落,断续相连,东接贺兰山石块垒砌长城、烽燧;西接通湖山汉代石块垒砌烽燧与汉代烽燧岩面石刻隶书记事文献(国家一级文物)。

宁夏明代西长城考 (十六)

  卫宁北山汉长城烽燧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标签: 明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