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统一战争的若干思考

犀牛历史 42 0

  看历史书时,发现一个现象:中国古代大多是由北向南统一的(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的乱世,西汉灭亡楚国,隋结束南北朝的分裂状态,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毛爷爷赶走了蒋民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由南向北统一的情况较少(貌似只有两次,明朝的朱重八,实打实的由南往北统一的, 民国的蒋公虽然由南向北形式上统一全中国,但也算,毕竟为中华民族统一做贡献了),这是什么原因?本人也看过一些历史书,琢磨许久之后,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1)人是最重要滴,且听我细细说来:

  Ⅰ北方民众经常遭受异族的侵犯(这些异族实力强大,匈奴将汉高祖围困在平城白登山,长达7天7夜(这么巧,从周一到周天?),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贿赂匈奴的第二领导(冒顿妻子),才得以脱险,这导致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前期,一直采取“和亲”政策才能维护边境安宁。突厥的始毕可汗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郡,突厥人的箭射到了隋炀帝的御驾之前,这把隋炀帝给吓哭了,从没见到过这么大的阵仗。唐时,颉利可汗领兵直接攻击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附近,唐朝的贞观之治差点没成(主要是唐太宗机智勇敢,忍辱负重,忽悠加大棒,把颉利可汗赶走了,不愧是我滴男神!)。金国灭亡了北宋,元朝灭亡了南宋(每想到这里,都痛心疾首。)明时,瓦剌曾率军直抵北京城下,要不是有于谦这大明第二号猛人(当年明月封的),估计明朝也就歇菜了。俄罗斯经常与清朝搞摩擦,后来还趁火打劫,让人恨的牙痒痒)。这些强大到足以灭国的侵犯,使北方人一直保持忧患意识(现在貌似也是),而且这些异族经常趁秋高马肥就会南下抢一把(反正成本低),而对关内民众而言,苦不堪言(细想想好不容易长成的麦子被人给抢了,好不容易养大的闺女被“猪”给拱了,能不心痛么?)。经常这样搞,他们也就枕戈待旦(不这样也不行),勤练武艺(护住自己的妻儿老小,大黄,小强以及一亩三分地),这也就养成了他们勇猛剽悍的性格。

  反观南方,由于周边邻居都是弱小的异族(就近处的邻居而言,朝鲜在唐,明,清都是中国的附属国(俗称小弟),越南在秦,唐,明时期都是中国的一个县,日本在唐时,处处学中国(连小弟都不如),在明朝万历年间,侵犯朝鲜,也被打趴下了(以后也没变乖),缅甸,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当时在给中国朝贡(没实力,不朝贡会被打的呀!),就远处的邻居而言,英法德等国家还没完成工业革命,对世界GDP的贡献只是中国的零头,当时海路也没打通,想侵犯也侵犯不了,现在霸主美国在当时连号都排不上,还没独立呢,还是个未开化的民族),在这种舒适和平的环境下,南方人也就少了这种“好勇斗狠”的性格。

  Ⅱ穷山恶水出“狠民”。北方生活生存条件艰苦,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是人多地少,遇上荒年,经常产生游民,这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隋朝,明朝就是这么完蛋的,可见让民众吃饱是多么的重要)。第二是气候极端,气候要么极端炎热,要么极端寒冷(北方夏有三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冬有三九,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艰苦条件养成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反观南方,气候舒适,河流众多,降雨量充沛,养成了他们婉约的性格。

  Ⅲ 北方民众善于学 人的技艺(这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异族那么强大)。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穿短衣胡服,学习骑马与射箭,骑兵实力逐渐成为七国之最。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北方的土地上建立割据政权,达16国之多,在此期间,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在同步进行,例如匈奴人的养马技术,炼刀技术以及胡床就是就在当时传入中国,大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机动性。北方民众有时甚至会借助这些强大的异族,来完成统一。例如,回鹘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石敬瑭借助契丹势力灭亡后唐(虽然此人极不要脸,做“儿皇帝”丢自己脸不说,割让幽云十六州,更是坑苦了两宋)。朵颜三卫在明代的靖难之役中,冲锋陷阵,多次从乱军中救出朱棣,扭转危局。反观南方,在鸦片战争之前民族大融合的机会很少,也很少借异族势力(主要是这边的异族都太弱),而他们的技艺大多是从北方传过去的。

  Ⅳ 北方多战争(西晋八王之乱,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唐时的五代更迭,导致北方战争不断)。战争不仅培养了北方人勇猛,剽悍的性格,更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家(例如孙武,白起,李世民,李靖,李克用等)。反观南方,由于百万人以上的战争较少,环境相对和平,所以这种安逸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能力。

  Ⅴ 中国北方大一统王朝(周,秦,汉,唐)较多,每逢乱世,民心思统一,南方割据势力较多,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五代时的十国,南宋,南明),民心只求安居乐业,大一统观念较远。

  2)地理因素是第二重要滴!

  Ⅰ中国地理以秦岭至淮河线为界,将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北方多山脉,是易守难攻之地(例如,秦国占据崤山与函谷关就可抗拒东方六国的进攻,唐朝占据长安,就可以抵挡安禄山叛军,若不是唐玄宗战略失误,命哥舒翰出击,安史之乱可旋即剿灭)。南方依靠天险长江,但这种天险不难渡过。(例如,晋国王濬渡过长江,率兵灭东吴,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隋朝军队越过长江灭亡陈国,隋朝完成全国统一;北宋派兵攻打南唐,并于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宁府,大才子李煜投降。)

  Ⅱ从中国的地形来看,北部多高原,南部多海洋,由北向南统一,南方军队退无可退(看看元朝如何灭亡南宋就知道了,蒙元一直追击南宋的军队,最后南宋军队退无可退,在崖山展开决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异常惨烈)),由南向北打,补给线较长,且北方军队可以从容周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防止日本关东军从东北发起全面战争,率先发起淞沪会战,中国的军队才能一直且战且退,坚持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Ⅲ 从气候来看,北方寒冷,南方温热。由北向南统一,北方的战马越吃越肥,北人的衣服越穿越少(天气变热所致),但对南方军队就恰恰相反(例如太平天国的北伐军队就因为孤军深入,加上那一年的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南军缺衣少吃,因冻伤减员严重,最后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全军覆没)。

  Ⅳ 由于欧亚大陆纵深较大,北方地形一马平川,适合军队的大规模战斗。反观南方,地形复杂,多丘陵河流,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而且实力相等,谁也灭不了谁(这种平衡很难从内部打破,而且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各个击破)。

  3)制度也是很重要滴!

  Ⅰ北方有成熟的政治制度,从最初秦朝的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号召民众积极农业生产(不积极不行,会被打板子的),这使粮食储备大幅增加。奖励军功,使人们在打仗时,都是左手拿兵器,右手拿麻袋(用来装人头)(这不要命的阵仗,东方六国都怕呀!),这使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建立郡县,使全国结构稳定,接着汉承秦制,这种政治结构更加稳定,隋唐又将这种制度深化,大大加强了民众凝聚力。反观南方,虽然自汉朝就已经开始建立政治制度,但直到东晋建立,才得以大幅度发展,这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晚了五百多年,而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金,元对其不断战争,南方刚建立起来的制度又毁于战争,导致南方的政治制度较弱,民众凝聚力较弱。

  Ⅱ得益于这种成熟的制度以及北方民众的集中,因此形成了许多豪门望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等),这些都是造反,统一的实际操作者(大多数农民起义军都是炮灰,历史上只有刘邦,朱元璋等少数人成功,可见成功率有多低)。例如,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就是依靠自己家族(杨氏)以及联络其他家族(独孤氏,宇文氏)取得天下的,隋炀帝在攻打高丽时,虽然此时义军遍地,但他根本没放在心上,等到他听说杨玄感(司徒杨素长子,大贵族)造反时,就慌乱无比(因为杨玄感督运军资,他若造反,隋朝的远征军不仅后继无力,甚至隋炀帝的小命,也可能不保),所以匆忙从高丽班师回朝,派兵镇压。隋朝末年的农民军起义不断,最后大门阀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李密等农民起义领袖后,统一了天下)。南方虽然也有这种豪门望族,但整体实力稍弱。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北方在北宋之前,经济一直好于南方。就南方而言,自西晋永嘉南渡之后,南方经济开始发展,北方由于战乱,经济逐渐滞缓;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的北方由盛转衰,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国家战乱不休,北方经济倒退,此时由于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在赵匡胤统一全国后,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此时对等。等到金朝灭亡北宋后,南宋在杭州偏安一隅,此时人口财富大量向南方转移,南方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方经济经过战争极大衰落,此时,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在之后的元,明,清以及当代,北方经济虽有回春,但一直落后于南方。

  有人这就问了,这么好的经济条件,怎么统一全国的次数那么少?我的回答是:决定整体的成败从来不是某个细节,而是各个细节的综合作用。

标签: 明朝统一战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