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勇气传说——蓟辽督师袁崇焕(修缮版)
第一章——英雄出处
公元1622年,在一个夜深人静的黑夜里,一人一骑行走在千里边关辽东,路过尸横遍野的荒地,前行在荆棘虎豹中。
四更夜时,城门上睡眼惺忪的明军将士。
忽然听到底下有人叫唤,
是谁啊?四更时独往边关孤城扣门?
一开门,将士们开城门一见,这不是……
这是明史中记载的一个真实故事,史书描述了城中明军将士的反应:
将士莫不壮其胆。
原文: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四更天)入城,在晋深倚重之,(旋即受令赶赴前屯安置辽人中的失业者。崇焕当即夜间行进在荆棘虎豹之中,在四更天入城,将士没有人不认为他的胆气雄壮。)——明史·袁崇焕传
故事开始了
蓟辽督师袁崇焕
蓟辽督师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是广西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却喜好谈兵,关心国家大事,遇到退伍老兵常常询问边塞(辽东)形势
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袁崇焕为人很慷慨,喜好谈兵。遇到边塞回来的退伍老兵将校,常常和他议论边塞的事情,觉得自己是守边的帅才)
————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在福建当过县令,地方志都有记载,还跳到房梁上帮百姓救火过,一生为官清廉,没有余财。
明史记曰:
崇焕无子,亦无余资···
在当时这样的清官真是凤毛麟角。
后来从袁崇焕被处死后,妻妾兄弟都流放到福建。
相传袁崇焕小时候路过土地公庙,
言:“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那些年,面对后金努尔哈赤的凶猛进攻,辽东战事一天不如一天。到处是人心惶惶、无家可归的难民,逃亡的百姓,尸横遍野的战场。袁崇焕虽职位低下,却亲自出关探查地形,分析战况。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去辽东就是判死刑之时,袁崇焕却认为明军有很多取胜的条件,出关回来之后言: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明史·袁崇焕传
第二章——决死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新上任的太监高第贪生怕死,面对努尔哈赤如狼似虎的铁骑,让手下的士兵放弃以前袁崇焕和他的上级兼老师孙承宗为之奋斗的一切,军粮、要塞……统统就地抛弃,命令所有辽东部队撤回山海关。
袁崇焕当时只是一个四品宁前道,就是一个守城的小官。
他没有逃跑,没有背离自己:
守土卫国,守土为家的使命。
他说:“独卧孤城,以当虏尔。”
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我是宁前道,官当在这死也在这,我不走了!)
——————明史·袁崇焕传
但众将得到命令纷纷弃城而逃,十多万担军粮丢弃在路上,周围的明军都撤走了,空荡荡的辽东只剩袁崇焕和他的一万士兵据守孤城。但他们都将为了责任与道义战到最后,哪怕殉道,死得其所。
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写信给山海关守将杨麒,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告诉他们,有宁远的士兵逃过去格杀勿论。
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将士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
——————明史·袁崇焕传
此外坚壁清野,彻查内奸,袁崇焕刺血为书,表示即为舍身取义之战,向所有士兵下拜,将士们感动不已,都被袁崇焕一身报国志气感动,那一瞬间,他们忘记了对死亡的恐惧,取而代之的是比恐惧强大一百万倍的勇气,这就是袁崇焕给他们的遵循光明无惧生死的正义,正义是不会退缩的!
第三章——宁远大捷
“开炮——!!!”
公元1626年,宁远城下炮矢如雨,后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至城下,架云梯攻城。城上明军拼命放铳、放箭,还不时把架上来的云梯连人带梯推下去,
后金兵又把攻城的战车开上来,城上明军的红夷大炮(西洋巨炮)瞄准了一轰,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
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努尔哈赤)。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袁崇焕列传
史书记载:红夷大炮(西洋巨炮)真是威力惊人:
凡放红大炮者,必于数百步外掘一土堑,火着线,即翻身下堑,可以免死;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袁崇焕列传
(要让红夷大炮发挥作用,要在数百步外挖一个土坑,拉一根长长的导火线,一点好,就要进入土坑掩护,否则就会被大炮震死。)
当时有位姓唐的通判不知道,就在大炮旁点火,结果被震死。
黄龙大帐(黄龙幕)内,一位将军恼怒地督战,越看越气,
怎么小小的宁远城,大军就是攻不下来。
当初尤世威、贺世贤的沈阳城和袁应泰的辽阳城,其数万守军,即日及破。
而这位无名小卒,仅有万余陷入绝境的士兵,如何能挡住自己?
他永远也不会明白,眼前这位无名小吏。凭借坚城大炮,一颗誓死报国之心感化这万余心惊胆战,甚至陷入绝望的士兵,万众一心,用智慧,用勇气,让自己感到绝望,而且中了一发炮弹,重伤之下郁郁而终
(我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打败明朝成千上万的大军,却败在宁远小城前,
这个无名小卒(袁崇焕)的手里,这是命啊?!)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清史稿·本纪一
而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来入侵。
袁崇焕又打的他大败而逃。
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年间,袁崇焕复出江湖,任蓟辽督师。
第四章——奋而保卫京师·受而千古奇冤
(这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次保卫京师作战)
公元1630年皇太极领军在蒙古部落的指引下绕道蒙古,绕过了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袁崇焕大惊,立刻派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关宁铁骑驰援遵化,中了埋伏,一仗下来,赵率教战死,四千将士全军覆没。必须亲自上了,袁崇焕立刻亲率九千关宁铁骑七千步兵火速增援,抛弃淄重火炮,日夜不停,终于在皇太极之前赶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言我军转战多日十分辛苦,能否入城修整,却被崇祯皇帝拒绝进入京城,(已被皇帝怀疑)袁崇焕只好在广渠门外布防
广渠门外,九千关宁军阵战三万八旗军,袁督师列“品”字形战阵,自己阵西,爱将祖大寿阵南,王承胤阵西北。开战后王承胤却拔阵逃了,但是骁将祖大寿力撑,后金兵冲阵不利。袁督师下令全军出击,双方骑兵交合冲锋,大战一场,
双方骑兵冲锋混战,谁更会砍,谁就能赢。
为励士兵,身为文臣袁督师竟身披厚甲,亲身搏战,身中数箭,犹然左冲右突,宛如神助,但毕竟不是特别专业的,还是差一点战死在乱军之中。一个后金骑兵瞅着机会,拍马向前,借着马势朝着措手不及的袁督师一刀劈下,好在家丁袁升高举刀隔之。鏖战数十个小时,战退三万八旗铁骑,打退后金军三十里,来不及跑的又都被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赶到了河里。
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于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于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承胤竟徙阵南避。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帅兵追虏于运河,虏酋精骑多冰陷,所伤千计;我兵亦伤失数百人,夜收兵。
———《崇祯实录》
皇太极感叹道:
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清太宗实录》
袁崇焕接着又在后金大营旁埋伏五百火炮手,轰得后金军大乱,狼狈撤退……
史称:广渠门大捷。
而袁崇焕却被不明真相的百姓误解和他人诬陷,成了:汉奸,卖国贼……
如果袁督师是汉奸的话,整个辽东军都是他的兵,还有将领祖大寿、赵率教等等,甚至后来都出现非袁督师指挥不动的情况(后文会提到),跟吴三桂一样把山海关一交就完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关宁军毕竟人少才九千余人,面对数十万的八旗铁骑,这袁崇焕知道就算当面干一场,干赢了已是两败俱伤,惨胜,更何况野战不是明军的强项,且袁崇焕一开始就讲过了克敌之法:
崇焕遂言:“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今山海四城既新,当更修松山诸城,班军四万人,缺一不可。”帝报从之。
————明史·袁崇焕传
所以他并没有追上去打,而是想把八旗兵吸引在攻城上,打得他筋疲力竭,再带关宁军与其野战。
但老百姓看不到这一点,你跟着八旗军不打,看着他烧杀劫掠,就是汉奸,心中有鬼!冲上去干,哪怕被干死了全军覆没了,最后导致国家亡了,百姓觉得你好!是个民族英雄,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群众的目光有时候是短浅的。
袁崇焕当时见皇太极有进攻京城的意愿,立刻带兵日夜兼程,终于在皇太极到达京城的那一天的前一个晚上赶到,黑咕隆咚的,看不见人,守军不让进来,袁崇焕等只好在外扎营,第二天,皇太极后脚就赶到了,百姓看你袁崇焕跟皇太极一前一后赶来,狐疑不已,更加怀疑袁崇焕是否通敌。
而这清军在京师地区烧杀劫掠,抢的是京师达官贵人的土地,他们损失惨重,气啊,想不通啊,就统统怪罪于袁崇焕,说袁崇焕私通敌国,诬告诬陷是滔滔不绝传进崇祯皇帝耳里。
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被打入大牢。
袁崇焕沉默不语没有磕头拜地做求饶之状,死则死矣,督师不惧。而大同总兵满桂(明将,和袁崇焕关系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资历深,看不起年纪轻轻的袁崇焕)不仅污蔑袁崇焕,将自己打伤(这种说法根本无厘头,满桂在左安门作战,袁崇焕在广渠门,也不考虑大炮射程是否够得到。此事,满桂曾解释过,是城上守军误伤的。),又打着关宁军(袁崇焕带的部队)的旗号在京城内纵兵抢劫,百姓更加恨透了关宁军和袁崇焕。关宁军委屈不已,见袁督师受冤入狱,关宁军更是寒心不已“我辈在此何为?”部将祖大寿带兵负气而走。袁崇焕带的关宁军是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这后金兵还在,关宁军一走,京师危矣!
果真,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入狱,立刻不走了,回军向西。
进京城抢一把的美好愿望再次浮现在后金官兵的心中。
袁崇焕入狱,满桂取代了袁崇焕的位置(令人怀疑的一点)。
满桂领军列阵和八旗军大战,双方战的非常激烈,但是由于没有关宁军的协助,最终还是被八旗军击溃,满桂战死,部将黑云龙等被俘投降。但八旗军也损失惨重,所以还是没能攻进京城。
于是崇祯皇帝就让袁崇焕写信让祖大寿回来。
袁崇焕说,自己不是督师了,指挥不动···
无论谁劝,就是不写。
只有于大成明白了袁崇焕的心事。
于大成对袁崇焕说了一句话:天下人莫不知公之义,而谅公之心。
石衲(于大成号)因大言,谓崇焕曰:“
······天下之人,莫不服公之义,而谅公之心······”
焕曰:“公言是也。”因手草蜡书,语极诚恳。
————《剖肝录》(于大成著)
袁崇焕良久说了一句“公言是也。”写了
这短短的四个字包含了督师多大的委屈啊。
这说明他是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
祖大寿得信是放声大哭啊,诸军皆哭。祖大寿随军的老母亲告诉他,赶快回去立功,好赎出袁督师。祖大寿带军连下四城,大败后金兵。
但崇祯皇帝受温体仁和阉党残余的挑拨(他们的目的是借袁崇焕之死来扳倒政敌钱龙锡,所以污蔑袁崇焕后很快又向皇上告发两人有勾结),以为袁崇焕和朝中重臣钱龙锡串通,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私通,对皇权的威胁难以设想,这可是死罪!又由于一些人的政治阴谋,和崇祯皇帝多疑的本性,还有百姓的误解;袁崇焕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过于耿直,而有些鲁莽。
最终,面对百姓的咒骂声,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毛文龙)”等莫须有的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
袁崇焕走向了刑场,割了三千多刀,凌迟而死。
他吟道:
临刑口占
(袁崇焕)
一身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哪怕最后老百姓争着吃他的尸体。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噉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袁崇焕列传
我们说群众是非常容易情绪化的,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自古以来比比皆是。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袁崇焕列传
(《石匮书》作者张岱对袁崇焕的评价就是极其低下的,以秦桧相喻,
我个人认为是千古奇冤,且又是民间史书,需甄别使用,对于历朝历代的名人有个别的诬蔑和误解这也实属常见现象,具体细节的纰漏可以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的论文。)
第五章——纪念英雄
有些人说,清朝推崇民族英雄袁崇焕,特别是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这就是袁崇焕通敌的罪证,因为他是清朝的功臣,这种说法,纯为无稽之谈。
我没有专家那么见多识广,我举一个例子,明末清初的江阴抗清英雄——阎应元, 他率众于江阴起义,困守孤城整整八十一天牺牲之后,清军在江阴城进行了大屠杀。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
乾隆年间,被乾隆称赞的前朝将领远不止这一两个,自古以来,都推崇忠君报国,无论哪朝哪代,而袁崇焕在清人的史料中是被皇太极的反间计害死的,是一个悲情人物,也是忠君报国的典范,乾隆皇帝熟知经史,其中利害他必清楚,笼络汉族士人是清朝几代皇帝以来的民族政策,更何况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英雄之间兮兮相惜又有何奇怪呢。
袁崇焕部下佘氏在其牺牲后舍家忘死偷葬袁帅首级,
此后的300多年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后感慨无比:
“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
再例如乾隆皇帝、康有为、梁启超、毛泽东等大家对袁崇焕都评价颇高。
1952年叶恭卓、柳亚子、李济深、章大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崇焕墓,
毛泽东于1952年批示对袁崇焕墓予以保存,
而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墓和祠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代作家袁腾飞、金庸;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全国知名清史专家阎崇年等等专家学者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可在中国知网中查找这些名人大家们的学术论文。)
包括知名历史著作《剑桥中国明代史》对袁崇焕也有着颇高的评价。
当代著作《中国历代名将大观》中也有收录其中:抗清名将——袁崇焕。
还有在社会上热销的混子曰系列历史科普(讲清朝的第一话)也有对于袁崇焕宁远大捷、保卫京师的相关功绩的叙述。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祠堂里,
门首刻康有为所写“袁督师庙”横额,两侧有他撰写的一幅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
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居敌国,
何处更得先生。
————康有为
寒假,我特意去北京用百度地图,导航到了北京龙潭湖公园的袁督师庙,为英雄一拜。亲眼看到了,郦波教授说的,康有为为袁崇焕题的挽联。
千百年后,国破家亡之际,人们再次想起这些仁人志士,继承他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为祖国地富强,民族地独立,人民地自由幸福,而前仆后继。
袁崇焕死后,明史更是记曰: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历史最终证实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才是真正的救国英雄、保国之臣!
而祖大寿没能挽救自己最尊敬的袁督师的性命,
悲从中来,写下:但见袁公终不见,暗垂珠泪负兴亡。
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远在辽东的松山城,明军将领夏承德见大势已去献城而降,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至此大明王朝的数万九边精锐,在长达两年的松锦大战中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
关外明军从此万劫不复,大伤元气,再也无力和清军战斗。每当这时,无数人就会想起这蓟辽督师袁崇焕,
这袁崇焕一去,关外明军再也没有打过胜仗。
记得有次复读小学时背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龙城飞将就是大汉飞将军李广
这李广在,匈奴是闻风丧胆!
而这大明朝的飞将军何在!
这就不能不让我想起袁崇焕。
我不禁吟道:
但闻辽东添败绩,
不见宁远袁督师。
某有感而发,为纪念那些保国之臣,遂作此文。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标签: 宁锦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