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该 杀!!!

犀牛历史 57 0

评说袁崇焕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国史大纲》序

   袁崇焕翻案与否,本对中华历史进程无关大碍。但纠清袁一案,足以**国人的部分历史观。

   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1772年,清乾隆帝着手为袁崇焕翻案,认定是大忠臣;佘姓义士为袁守墓370多年;梁启超则写了《袁督师传》,给了袁崇焕非常高的评价,同时认为明朝皇帝杀害袁崇焕,所以才会亡国。后金庸先生著《碧血剑》附《袁崇焕评传》,以浪卷华夏的“金学”热潮,把袁推向了足可与岳飞齐名的冤杀大英雄。此后部分文学作品锦上添花,某些国文大师推波助澜,使得袁备极哀荣。“袁督师祠堂”大有要和“岳武穆庙”并驾齐驱之势。

   幸好我们有责任心的文人带着《窃明》一书及时出现了。正如百度百科所言:“不读《窃明》之前,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相信康乾盛世统治下百姓幸福和谐。”

   倒不是要借金庸先生当垫脚石用,金庸著《碧血剑》时正忙于码字赚钱,没工夫仔细研究史料,而是直接把清编《明史》“拿来主义”,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而《窃明》的资料依据多来自《满文老档》、《明熹宗实录》、《清太宗实录》、《满洲实录》、蒋良骐《东华录》、王先谦《东华录》、《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廷开国方略》、《清史稿》等。乾隆要收服汉民之心,用袁崇焕凸显明朝之腐朽,对袁进行美化、包装不足为奇,但把清廷所有史料都给改改,就不会觉得有那个必要了。

   袁崇焕是明末被北京民众生啖其肉的“汉奸”?还是清廷包装推出的“大英雄”?

   恐怕都不是。明遗民张岱《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说其:“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

  综合分析,袁确“刚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样“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好为大言,剑走偏锋,一优秀但不够杰出的书生罢了。同是书生治军治政大不同,有诸葛亮、曾国藩那样的英才,也有袁崇焕这样的庸才。

   仔细看了遍《袁崇焕评传》,其实文内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已很多。

   说袁崇焕“通敌”其实过了,但结合“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这样的文字游戏,把中国文人善于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翻云覆雨的功夫考虑进去,就不难认识袁崇焕的作为与历史记录的真相了。那毕竟是一个信息落后、靠文笔忽悠和某几个人头脑进行分析的年代。

  一、努尔哈赤之死

   努尔哈赤之死是袁崇焕的主要功绩。

    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论证,努尔哈赤绝不是被袁崇焕宁远之战的大炮轰伤了,也不是此战败退后郁郁而终。《阅化堂笔记》记载,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四月,他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之后确实到温泉疗养过,后去世。但请注意到,努尔哈赤这年68岁,在久经战乱的年代,这个年纪不小啦,何况这个强盗头子是个《三国演义》迷,经常兵行险招、餐风露宿的,就是没个风湿、椎间盘突出的,大限也该到了。

   宁远之战,本不是袁崇焕的成名战。袁紧闭宁远城门,斩首二百余级还可能是努尔哈赤撤兵时,手下的大将满桂带家丁出其不意地猎杀所得;当时辽东经略高第搞坚壁清野,唯一值得抢的,除了宁远城,就剩下囤积大量物资的觉华岛,“守兵七千被杀”,物资损失了个干净(焚毁?笑话,周围压根没有明军威胁,后金军穷得揭不开锅,会舍得烧?)。努尔哈赤抢掠的目的达到了,大约觉得打宁远得不偿失,就退兵了。此后袁崇焕得到升迁,但不是因战功,而是因拒绝高第的撤退令,有敢战的勇气。8个月后努尔哈赤死去,才有人往袁崇焕身上攀功,说什么受了炮伤。至于说努尔哈赤惨败于袁崇焕之手而郁郁而终,更是胡扯。真的惨败了,那么首级为何就那么点。至于说建奴以抢回同伴尸体为荣,才导致首级数量少,将在后面说到

  二、宁锦大捷

   袁崇焕的成名战,该算的上是1627年的宁锦大捷了。请看宁锦大捷袁崇焕的奏章:

   袁崇焕奏称:皇太极采用人海战术,靠人命填下了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松山、连山等关外十七座城池,但明军杀敌甚众!惜败,所以没有首级。 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和后金军野战大战三场、小战七十二场,仗仗皆胜!不过因为建奴以把同伴尸体从战场上抢回去为荣,所以明军没有一颗首级地斩获。袁崇焕奏称:关宁铁骑携大败建奴之余勇,乘胜进入锦州堡、宁远堡、大福堡坚守,并成功守住了这三座城堡!不过因为后金军喜欢把尸体拖回去焚烧,所以没有首级斩获。袁崇焕奏称:他用火海战术对抗皇太极的人海战术,比如锦州就连续炮击后金军长达二十四天之久,每天被关宁铁骑毙伤的后金官兵就算不过万也有数千之众。袁崇焕称:战斗最激烈的一天,明军炮毙后金军四千人!重伤垂毙者逾万!皇太极只带了一万战兵(外加几万辅兵、小车队)来和袁崇焕的七万关宁铁骑对垒,当然经不起大小七十余战、战战皆败。而且每天被炮毙几千人、连毙二十四天了,所以后金军就此退兵。

   史实应该是皇太极打下十七座城、抢了大量物资就该笑开怀了,所谓的战功完全是袁崇焕妙笔生花,闭门不出就等着后金军撤兵。试想,当时辽东受小冰河灾害长达70年,后金军完全是穷得不行才在打、杀、抢中壮大起来,其时满族人口不过几十万,人丁自然重要,但死人就没那么要紧了,还要冒死抢回尸体。就是大清廷时也没见有抢回尸体的光荣传统。

   当时还有另一个对后金作战的主方向,即东江镇。其总兵官是毛文龙,1621年在后金迅猛崛起的时候,“侦得镇江城中空虚,……率二百二十余人夜袭镇江,……镇江大捷以后,全辽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后来起起落落,败了再战,几乎以一人之力开创了东江根据地。此后多次与蒙古部落、宁远明军遥相呼应,后金军去进攻别人了,他就伺机出击,搅努尔哈赤的老窝;后金军回军了,他就快速撤回,扼险坚守,游击战术打得出神入化,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先后斩杀后金军首级千余,但从来没说过因后金军“以抢回同伴尸体为荣”而得首级太少。

  三、与后金议和

   公正来讲,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倒不能说他通敌。彼时明朝政经凋敝,主昏臣庸,辽东耗费大量军饷,而官吏又大肆贪污盘剥,苛捐杂税压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议和可以暂时缓和朝政局势,毕竟有金元之败走,当时即便皇太极也没信心就能吃下偌大个明朝;而上上下下都认为辽东只是个芥藓之疾,休养几年,明朝会壮大得更多。但明朝有鉴于宋朝“澶渊之盟”的苦果,立朝之时就立下了绝不与鞑 子议和的国策,甚至遭逢“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都被蒙古掳了去,也绝不议和;而且议和也会严重打击当时还与明朝交好的蒙古诸部(除科尔沁蒙古)和朝鲜。试想,对大明烧杀抢掠、攻城略地后还能讲和,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明朝又如此孱弱,游牧民族必然会趁火打劫,狼烟四起。事实上明与后金有过几次议和,虽未成功,却大大地伤了多次帮忙牵制、敢于和后金作战的蒙古诸部和朝鲜的心。

   但袁崇焕确实担忧朝政,知道就这么打下去,武力上不是后金的对手。也就是说,袁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目光也局限于一隅。经天纬地还能被朝廷重用的人才不是那么好得到的。袁崇焕书生之身蹿起,七年就爬到巡抚的高官位子上,自知没有些超群的功绩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他要讲大话,能平定辽东,但只有与后金讲和了,辽东太平了,他才能把以前的所有谎话瞒下去,才能荣归北京城,坐上宰辅位。

   不幸的是,皇太极既与袁崇焕讲和,又不放松一点能壮大自己的机会,一步步把袁崇焕当个傻子在玩。

  四、擅杀大将毛文龙

   袁崇焕的宁锦大捷的奏章写的再好,还是被以消极保守的理由免了职。幸好,天启帝死,崇祯帝即位了。袁又一次得到了被赏识的机会。这次袁终于放了卫星,声称“五年平辽”,得到了管理辽东全境的无上的财权、人权。

   袁其实深知靠整兵训武是打不了后金的,但大话既讲,总要想个办法。议和是个法子,但朝廷肯定不接受,与后金有深仇大恨的东江镇总兵官、一品武将毛文龙也不会同意。毛文龙一家300余口惨死了努尔哈赤手中,毕生都投在与后金军的战斗事业中。不过皇太极从来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议和上,他要确保对自己有利,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砝码,要袁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和对其腹地的威胁都极大,以致于熊廷弼、孙承宗都曾给予东江镇和毛帅高度的评价。1624年到1627年毛文龙曾五次兵袭后金,给满洲人造成了一定的军事压力。有毛文龙在,后金方面就不得不随时提防他的偷袭,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有毛文龙的士兵钻出来,给后金军来一下子。毛文龙在暗处,而满洲人却在明处;毛文龙可以随时主动地挑选骚扰攻击满洲人的地点时间,而满洲人是明知毛文龙就在那个皮岛上,却因为没有水军而无可奈何。只是毛不肯或说不会附和腐败的官僚体系,得到的军饷和朝廷物资少得可怜,装备和战斗力相对较弱。又因比后金军还穷,后金军始终不愿花大气力对付东江军,怕得不偿失。

   这样的事情袁崇焕干起来就简单了,堡垒从内部总是容易攻破。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袁崇焕矫诏将毛文龙斩于双岛。此后东江镇群龙无首,遂不成气候,再起不到牵制后金的作用了。毛文龙背靠朝鲜作战,还起着联络朝鲜共同抗击清军的作用。只要毛文龙在,朝鲜就敢于抗击后金。毛文龙一死,朝鲜立即投降了后金,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

   毛文龙作为一品武将,被袁如此轻杀,还直接寒了天下士卒的心。本来明朝为防止武人权重叛乱,已经把文人的地位(后期太监监军,权力也很大)提到足够高的位置。但即便明朝皇帝要杀一个功勋武将,也要找够借口、走够程序才动手。现在简单了,文臣不高兴了就可以给你按个罪名再杀你,哪个武将还用心杀敌。

  五、五年平辽平到北京城

   现在该考虑议和中的朝廷必然不接受的问题了。

   能不能让后金在皇帝和百官面前展示一下武力,让他们转换下思路呢?于是就有了1629年12月底后金军打到了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或许袁和皇太极达成了协议,或者彼此间心照不宣。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袁崇焕后来的做法。

   首先,袁,或者说朝廷执行了错误的少数民族政策,春天开马市用粮食救济了蒙古哈喇慎部,而这个蒙古部落冬天就给皇太极带路去打北京城。很难说救济蒙古哈喇慎部的粮食有多少到了后金的嘴里。

   然后,1629年11月中下旬,没有了东江镇威胁的皇太极率十万清兵(大量的还是辅兵,小车队,是来拉东西的)绕道蒙古,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12月24日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皇帝也给流泪袁崇焕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行事。

   但袁崇焕的作为匪夷所思。他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但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也并未对后金军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赶到北京。六天后,于12月30日晚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此时后金部队已经到达北京城外4天,烧杀抢掠无数。

   即便不论袁的少数民族政策,不考虑袁在后金军绕道攻来的失职;仅谈论蓟州之失就够了。蓟州总兵刘策先期赶到,指挥5000真定军在城外可供通行的1000米宽的要隘处扎下了营寨,把后金军地主力堵了两天,不出意外的话再堵些日子都没问题。但袁崇焕一到蓟州,把刘策的兵调去守卫无关大局的密山水库了,来援的其他军队也打发走了;然后2万关宁铁骑接防,却离了营寨退回城里,一天后后金军就“潜越”了。

  此后就更是笑话了,袁带关宁铁骑奔回北京城后,就剩了9000兵了,一仗未打还要入城修整,没得逞后与后金军作战,耗费大半辽饷打造的所谓精骑一触即溃。满桂带的兵一路骚扰攻击后金军主力,在北京城外还敢于同后金军拼杀,溃败后靠向关宁军还遭到友军箭射。

   “五年平辽”的大言犹在耳边,第二年后金军就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对崇祯的责问,袁崇焕“不能答”。这样的袁崇焕,换了哪个皇帝能不把他撤职下狱。而且还关了半年才杀,怎么也不能说像曹操杀水军都督蔡瑁那样一时激愤,中了反间计。

  六、明清对比

   历史没有如果,明灭清兴历史必然,但我们还是想弄清被清廷掩盖了的明朝历史。或许,这才是争论袁崇焕忠奸的目的所在。

   十五至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和商业发展虽然比不上十至十二世纪的宋朝,但国家仍然强大,经济和科技领先全球。明朝经济十分发达,万历年间中国***P占世界的80%。当时江南等地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且明朝重农抑商的思想较少,不象落后的满清贵族,完全延缓了中国的发展。 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明末崇祯时有田783万顷,到乾隆31年(1766)才恢复到741万顷,可见清廷过了一百多年才恢复到明末的生产规模。而最高的记录是嘉庆17年的791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7、8万顷。

   明朝有着辉煌地音乐艺术成就,比如十二平均律就在明朝被提出,这还是现在音乐地奠基石——但在它却不能生存在它出现的母国大地上,因为它被满清禁毁了。

   明朝地医学正在努力发展,比如中医也第一次提出人是用脑而不是用心在思考——不过它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地机会,因为这些新地理论被满清禁毁了。

   明朝翻译了几何原本……明朝的妇女都知道的球可能会是圆地并为此展开争论、还为此写下笔记……明朝有人准备写下技术书籍,介绍如何炼钢炼铁——这些书籍都被满清禁毁了。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100年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与西方相比毫不逊色。明朝科技十分发达,军事上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现代坦克和地雷的武器。而且愿和外国交流,引 进了当时世界海上强国葡萄牙的大炮。清廷科技研究几乎停止,林则徐广东禁烟时,民间有人献上所谓威力极大的火炮,其实仅仅是明代最普通的军事装备。明代中国的海军极其为强大,战船都配备当时最强大的火炮,而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竟然好象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战船,而不得不惊叹“船坚炮利”。直到现在,每一本关于近代的历史书上都会写着,“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而不知在明朝的时候,我们的船和炮一点也不逊色西方!

   明朝末期,对外极其开放。郑芝龙在官方的支持下曾经发展成为拥有三千多艘海洋贸易船只,超级庞大的海上贸易集团。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和郑芝龙集团竞争,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贸易上,都是如此。

   顺治皇帝平均每年发动一次文字狱,他儿子平均每五年一次,他孙子平均每两年一次,而他重孙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竟然平均每年发动两次文字狱!文字狱下,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终极关怀,对人权、对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国大地上灭绝了,荒谬的金石学、鱼虫学冒了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是有生命的形体,而被博物馆化。因此,历朝都有的大思想家在清代夭折了,只有读死书的老儒,而明朝产生了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空前的大思想家。至少占了中国历史上重量级的思想家的一半

  乾隆还编写四库全书,宣布华夏只有三千本书是可以存在地,禁毁而留书名则有近七千本,至于禁毁而不留书名地更是不计其数——天啊,不要说煌煌两千年华夏,仅在明朝、仅天启皇帝批准刊行地书籍就有两万余本。

   明末人口达到一亿人,满清入关屠杀后剩了四千万(含灾乱减少),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比之日寇犹有过之,仅四川一地就少了300多万人口(清史把这笔帐算在张献忠头上),在以后地近三百年来,大规模地屠杀更是一起接着一起,受害者比以往两千年历次屠杀加起来都要多。满清同样是蒙古族有史以来最凶恶地敌人——对蒙古族厉行减丁政策,蒙古各部只要超过男丁上限,那么就要靠抽签来杀死多出来的男丁以进行减丁。这种无差别屠杀甚至包括家族的铁杆科尔沁蒙古,科尔沁蒙古的男丁上限是8万,顺治和康熙屠杀起科尔沁来也是一样不客气,短短40年里,仅科尔沁蒙古的男丁,他们父子俩就屠杀了30万。满清同样是回族的敌人——满清对回族各部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种族灭绝工作,并制定了“以回牵汉,以汉制回”地政策,极力挑拨种族仇恨,鼓励回汉种族仇杀。 满清也是苗族的死敌……也是彝族的死敌……②

   满清的历史,除了“屠杀”外能看见的大约就只有两个词:愚昧、卖国—— 从满清开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世界史上再也没有一个中国籍科学名人、没有哪怕一项属于中国的技术发明;这个政权在二百多年的统治期间,竟然签了一千一百个卖国条约,平均每年要签三个!

  说到这里,不免有人要问,明朝这样强大,怎么会亡了国。原因很多,简单说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强大的苏联不也分崩离析了么。

  七、为袁崇焕画像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身高1.65米左右,辞锋犀利,好为大言,文笔出众,正宗的进士嘛。袁对政治、军事、经济都有着学自书本的较好认识水平,胆识过人,研判朝廷的水平较高,如果他面对的是努尔哈赤之流的武夫,或许还真能成功忽悠到宰辅之职。

   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书生,凭借准确的判断、大胆的押宝,7年间爬到省级高官的位置,再用2年,就到了副总理兼领一地军政大权,但他本身不是栋梁之才,只好剑走偏锋,讲些大话,做些大事。如果不是在改朝换代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或许他犯不了什么大错,不会成为明朝灭亡的推动器。当然,他也不容易爬升那么快。

   还要说一下辽西武人集团。为打击游牧民族,明朝投入了巨资养辽西这支军队,因此衍生了武人世家,甚至真正控制了关宁军。如果边境太平了,军队自然要裁撤,军费自然就少了,就没有多少空饷可吃、没有军功可拿、难以升迁了,因此要“养匪自重”。能指挥动关宁军可是要懂得这个道理的,袁崇焕做到了这一点。没承想咸鱼翻了身。仔细看一下满清铁骑扫荡得到的财富,真是惊人啊,但大小官吏只知自肥,世家大族只知自保,天下?不就是朱姓的天下么?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是远远放在自家的利益之后的。

   最后,坚决不会去观瞻袁崇焕祠;如有毁坏袁祠的机会,倒想一试。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