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大汉之风是怎么在网上煽动所谓民族情绪的

犀牛历史 52 0

看看大汉之风是怎么在网上煽动所谓民族情绪的

章楚岳

  文革年代,中国的年轻人经过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冲出课堂,走向社会,以正义为名义开始了中国历史上那些灭绝人性的革命行动,今天那些走上街头的革命小将,鲜有站出来回忆的,反思的不只是他们,更主要的是社会。

  网络年代,网民给自己的情绪找到突破口,不让上街,可以上网。于是网络十年发生了许多群体事件,如对美、对日、对政府、对民、及至到某一两个个体。但结果许多以开始的集体轰轰烈烈到后来的全面反思,具体例子都不用讲,经历过网络的人都知道。最近的就是哈尔滨警察案,网络版本已经让人不知道到底该向谁愤怒,但有一点是,许多人一直在愤怒,有人说向东就向东,有人说向西就向西。网络这东西是个好东西,就是可以随意表达,重要的是不用负责任,生活中你不可以骂人,在网上你可以,道理相同。

  大汉之风掌掴阎崇年事件如果说是孤立事件,那他只是一个有着强烈汉族意识的青年人对一个研究满清历史的学者学术观点的不满,如果说他一个群体事件是近年来汉民族意识的觉醒背后出现的集体情绪反应,因为更多的人将这种行动放在网络中。我这里想说的一点是,网络的情绪反应一般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当有人以事例进行佐证时,情绪就极有可能被引导,近而转向群众行动。如哈尔滨警察事件,初始是人们对警察的不信任,当事情一出大部分人的情绪是警察是坏人这个概念为出发点的,当有人说死者有背景,人们基于对高官的不信任而将警察视为英雄,当公告死者无官方背景时许多人情绪导向已经找不到方向,许多人选择了观望,许多人选择了缄默,因为人们此时的情绪已经在过程中消化的差不多了,这就是群体情绪,网络可以放大一切。掌掴事件亦如此。

  而这次,谁在引导情绪,一方面影视辫子戏是大众引导,汉民族觉醒是民众基础,民族主义网站是情绪基地,几方面就引导出了这次极端事件,有人说大汉之风是汉网版主,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引导什么样的情绪,用什么来引导人们的情绪。阎崇年是许多人对这件事的一个基本的判断,语录让人们看到一个狰狞的阎崇年,当有人将语录进行分析后,发现事实好象并不是编写语录人说的那样,断章取义的文字很多。而此时情绪已经被引导,谣言已经成为一个个事实在网络中传播,后进者根本看不到事实。现在网络中对日对韩的谣言很多,有人为此整理了谣言集,但后进者还是以各位不同的方式相信着历史的谣言而用新的方式进行着传播,这就是网络,也是情绪。

  好了,下面我们再看看大汉之风这位被许多人视为英雄的人是如何在网络中引导民族情绪的,下文中四个例子是“我是大汉之风” 2008-10-20 21:08:00在天涯杂谈发的《我为什么掌掴阎崇年》举例,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例一,阎崇年说:皇太极5次带兵杀入关内,有一次掳掠“人牲97万头”,对于当时新兴的清政权来说当然是喜剧:扩大了影响,为入关增加了经济基础;对中原百姓来说肯定是悲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

      阎的讲座哪一集不站在满清统治者角度讲话,他吹嘘努尔哈赤的十大功绩,他亲切的称号康熙、乾隆老儿叫老爷子,一提到这些人就饱含深情,激动澎湃。但是他绝 口不提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在辽东屠杀300万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暴行,当今的世界,还没有人敢把屠杀、奴役、掠夺称为喜剧,就是当代纳粹也不敢称屠犹是喜 剧。各国政府就连他们否认纳粹罪行都被刑事追究。而阎崇年就敢,做人要有道德底线,突破了道德底线,人人得以诛之。

  原文是这样的:

  【晶报:您说过明亡清兴这60年是个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年代。袁崇焕冤死、李自成进京、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一幕幕惨烈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把这60年比作一场大戏,您认为它在历史上是悲剧还是喜剧?

  阎崇年:我刚录完的一讲《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谈到皇太极5次带兵杀入关内。其中有一次就掳掠“人牲97万头”,把中原百姓与牲口放在一起计算。这对于当时 新兴的清政权来说当然是喜剧:扩大了影响,为入关增加了经济基础;对中原百姓来说肯定是悲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

  这句话的语境是记者问“它在历史上是悲剧还是喜剧?”。阎崇年是怎么回答的,“对于清是喜剧,对于汉是悲剧,”到了大汉之风嘴里就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还没有人敢把屠杀、奴役、掠夺称为喜剧,就是当代纳粹也不敢称屠犹是喜剧。”,“而阎崇年就敢”。看看两者有多大的不同。

  许多人后来将重点放在了后面“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但这些人又忘记了,这是历史学的事,请问:秦统一是悲是喜,朱棣杀建文是悲是喜,老毛赶走老蒋是悲是喜,美国在日本投原子弹是悲是喜。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要看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美国的原子弹结束了二战远东战场,但对于日本平民这将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屠杀,这就是历史。所以对满清是喜对汉族是悲有什么错。

  看看阎崇年对于满清入关是怎么说的:

  【---推行“六大弊政”。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推行剃发、圈地、占房、杀儒、投充、逋逃六大弊政。清军入 关后继续在京畿地区圈占大量田地,给民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下令汉民剃发,以示归顺。后金利用“自髡降奴”的通判黄衣,剃去 头发,穿红蟒衣,骑着骡子,沿街游说。黄衣得到后金重用,后被派到广宁游说劝降。辽东巡抚薛国用发现黄衣,将其捉拿,当众枭首。努尔哈赤对汉人剃发易服的 错误政策,后来被多尔衮移植到关内,强迫推行,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民谣,造成一场大悲剧。(《明亡清兴六十年》(上),第110页 )

  ----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使得中原汉人更强调“夷夏之辨”,对立情绪更强。(《康熙大帝》,第144页)

  ----满族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错误的镇压和屠杀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 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来,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 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康熙大帝》,第8页)】

     例二、阎崇年一提到女真人被杀表情就特别激动,而当满洲人杀汉人时则兴高采烈。阎崇年每当讲满清打了胜仗就得意洋洋,甚至大讲清兵把掳掠妇女载在马上,化装打扮。这时他面露喜色,露出八颗牙,简直毫无人性。

  这句纯属个人主观判断,没有一句客观语言,以个人喜好判断一个人,不值一驳,只能以此推断某人人品,可以忽略不计。但对网络情绪的引导还会有很大作用的,因为许多人没有看过他眼中那个“露出八颗牙,简直毫无人性”的人的样子,所以这段文字对于后进者已经有了一个形象的引导。

   例三、他在长江美联大讲坛第十二讲“康熙帝的志与学”,把野蛮残暴的“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极其野蛮反动。

     他说:“文化融合发展。满洲是牧猎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汉族中原的农耕文化。蒙古的草原文化和满洲的牧猎文化融合了,但是和汉族的农耕问题有冲突。扬州十日都是这些文化中的表现。”

      “扬州十日”是反人类暴行,绝不是什么文化冲突,是满清野蛮政权用屠杀来解决反征服、反压迫、反奴役的抗争。这与文化融合和冲突完全是两码事。满清王朝在 乾隆年间将准格尔部落种族灭绝,难道这是满洲的牧猎文化和蒙古的草原文化成功融合?其次,既便是文化冲突,用屠杀来解决,在任何文明社会里都是无法接受 的,而在他嘴里竟然被吹嘘成“文化融合发展”,是文化问题。可见其世界观、价值观极其野蛮。

  全文是这样的:

  【“文化融合发展。满洲是牧猎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汉族中原的农耕文化。蒙古的草原文化和满洲的牧猎文化融合了,但是和汉族的农耕问题有冲突。扬州十日都是这些文化中的表现。康熙朝注意了这个问题,学习儒家的学说,尊重汉族的文化传统,举个例子,康熙南巡到了山东的曲阜,对曲阜孔子的塑像和牌位行三 跪九叩大礼。康熙皇帝所有汉人要给他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皇帝对一个汉人行三跪九叩之礼,还说孔子“开千代之文明,树百王之一范。””】

  阎崇年提到了“康熙朝注意了这个问题”,什么问题,文化冲突问题。意思应该已经很清楚,汉的文明与满洲的野蛮,这就是文化冲突,汉的“千代文明”儒学文化与满洲草原屠杀文化。而康熙尊孔就是满洲人融入汉文化有何不对?反人类的暴行背后是文化冲突并没有矛盾,草原游牧文化历来是以屠杀为征服手段的,这与中原温文尔雅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冲突。而断章取义将文化冲突理解为支持屠杀,那又是在引导什么情绪。

  而对于“扬州十日”的反人类暴行等屠杀行为,看阎崇年是如何说的:

  【---皇太极时期向明朝用兵,主要有八次:其中关外三次——宁锦之战败于袁崇焕、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逼降祖大 寿和洪承畴(前面已经讲过);另外还有关内五次,进行掳掠。就是说皇太极的军队,攻破长城,五入中原。这对于皇太极来说,是扩大政治影响,取得军事胜利, 掳掠中原财富;对崇祯帝、对中原百姓来说,则是一场可悲的灾难。(《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68页 )

  ---皇太极对中原的掳掠,对皇太极来说,扩大了政治影响,打击了明朝的军事势力,掳掠了大量财富;对明朝来说,是一场空前浩劫,给中原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从而加剧官民矛盾,使中原民变形势更为严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第180页 )】

   例四、为了袒护满清政权,阎崇年竟然肯定文字狱。

     2005年10月18日,阎崇年与《兰州晚报》记者“零距离接触”,记者问:“雍正大兴‘文字狱’是不是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阎答:“雍正的这一做法对于清王朝国家的统一、减弱诋毁政权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网上传阎肯定文字狱的由来。阎崇年甚至把清朝统治者没有强迫汉人说满语,称为清朝的德政,阎崇年始终以满清贵族的立场上讲清史,他宣扬的“清朝十大功绩”、“努尔哈赤十大功绩”以及“清十二帝疑案”都是如此。称阎崇年为“清遗”一点也不冤枉。

  【记者:雍正大兴“文字狱”是不是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阎:大兴“文字狱”是不好,受到了激烈的批评。但是,雍正的这一做法对于清王朝国家的统一、减弱诋毁政权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句就是网上盛传的“阎肯定文字狱的由来”,但大家看看,有点正常思维的人看看出上面的文字肯定文字狱吗?这句所谓的肯定是后来被捏造成为“雍正的这一做法维持了社会稳定”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对于“清王朝的积极作用”与“维持社会稳定”是一个意思吗?

  再看看阎崇年对文字狱的评价:

  【---《南山集》是清朝一大冤案。 但是,康熙朝文字狱,虽其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两朝,但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例,使士人活跃的思想受到钳制与打击。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既有相同的一面——进行思想与文字钳制,以维护皇权统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狱案都是因干犯正统意识或是影响到皇权稳固而兴起的,与乾隆朝因只言片语或琐碎细故而小题大做很有不同。

  ---先从纵向看。康熙朝发生两起较大的文字狱。前一起“明史”案发生在康熙帝亲政之 前,他时年才十岁,由四大臣辅政,对文人思想异端的镇压是残酷的。

  ---总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传 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力量的凝聚,因为大家都修身齐家,对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弘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消极方面,为维 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 值得深思。

  ---总之,清朝的文字狱,贻祸之烈,悬垂久远!

  (《康熙大帝》,第210—212页 )

  ---中华文化传承。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近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康熙大帝》,第279—280页 )】

  后:

  对于以上几点作为其掌掴的基本理由,全部以情绪化引导作为依据的,那行为的结果将是什么,已经可想而之了。网络有无限的放大作用,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些群体事件问题,网络放大的情绪是最难控制的,因为有些事情你说了做了,结果就不由你了,这就是网络。为什么这几年网络暴民这一词那么流行,正是我上面所说的那些情绪放大,这里我们不去分析其产生原因,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在情绪放大后回来理性中来,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再去继续放大,继续引导。而对于那些以某一“正义事业”为己任的人士,请你们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恶意引导,当然对于熟识网络规则的人来说,总是知道怎样去引导情绪的,如果以正义为表象的恶意,那就是无耻了。

标签: 宁锦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