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历史•一炮轰出一个时代?没有这件武器 清军还能攻克大明吗

犀牛历史 59 0

  说起17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历史,明亡清兴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老话题。大明王朝的被推翻,清军的大举入关,以及此后几十年里,南明残余力量的苟延残喘,能够展开分析的问题很多。但在制度、文化、策略之外,一种舶来自欧洲的武器,却打破了传统中国式的博弈格局。这武器不是别的,就是很多明清两代粉丝们都熟知的红衣大炮。

  二手舶来品扬名中国战场

  红衣大炮是16世纪初欧洲制造的前装重型滑膛炮,因炮身较长,被俗称为长蛇炮。由于明朝人接触到这种武器时已经是17世纪,便以当时在沿海活动频繁的荷兰人别名--红毛夷,为其命名。

  16世纪的欧洲前装滑膛炮

  终明朝一代,接触红衣大炮的时间并不算多。但这种性能优良的近代武器还是给明朝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火炮最初是被设计出来用于战舰海上交战,所以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天启年间,已经在广东澳门获得留居权的葡萄牙人,第一次将红衣大炮卖给了明朝当局。这些火炮是从一艘沉没不久的英国武装商船上打捞出来的。此后,发现红衣大炮性能优良的明朝当局,一直通过各种办法来增加手中的该型火炮数量。不仅有澳门的葡萄牙人继续输入,连后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都有参与类似的武器贸易。最后,明朝索性在国内建立了小规模的生产线,希望将手中的红衣大炮的数量更快的增涨上去。而这些大炮则明朝被军队视为可以扭转乾坤的战略武器,从攻城守城到野战火力输出,几乎处处不能少。

  明朝的第一批红衣大炮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沉船

  严格来说,红衣大炮作为专业的海战远程火炮,在攻城、守城和野战方面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对于在火器发展方面已经非常滞后的明朝而言,红衣炮在威力、射程和精准度上,依然有着巨大的优势。

  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首次登场的红衣大炮就发挥极大威力。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功败垂成。此战也成为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军事生涯上的首次重大失败。仅仅过了1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又围攻辽西的重镇锦州,依然被明军用红衣大炮击退。

  至此,远渡重洋而经历数次易手的红衣大炮,终于在异乡的战场上大放光彩。

  利用红衣大炮击退清军的明军

  清军用红衣大炮征服大明

  吃了明军红衣大炮的亏后,关外的后金满清势力也开始想办法拥有自己的同类武器。1631年,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也是在这一年,明军孔有德部因朝廷欠饷及得不到粮秣而发动叛乱。他们在第二年占领了耿仲明据守的登州城。登州是明军制造新式火炮和训练炮兵的基地,有近百名葡萄牙等外籍炮师与工匠,以及大批经过训练的炮兵。最终,预感自己无法支撑下去的孔有德与耿仲明一起,留干余人守登州水城掩护,暗率万人乘船出海。

  孔有德叛逃路线

  迫于走投无路,这支叛军最终选择投降清军,并为清军带去了不少战船与红衣大炮。到了1639年,盘踞关外的清军已经拥有了60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中,这些大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清军获得了压制性的火力优势。至此,明军在关外的抵抗力量,基本被肃清。至此,财政困难且防区众多的明军发现,自己在各个战场上的火炮数量,已经在清军机动部队之下。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克北京城后,清军也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最终入关。在山海关大战中损兵折将的李自成一路溃逃,撤回了自己在关中的老家,并用重兵防御于历史最著名的关隘--潼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千年天险”的防御重地,被清军的炮兵部队用近代化的火力打开缺口。李自成不得不放弃关中,流窜至湖广一带,最终被当地老农杀死。

  李自成根本无力对抗清军

  同时,南下江淮的清军在扬州城遭遇了督师江北的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抵抗。自知攻城损失较大的清军便调来了红衣大炮,轰击城墙。仅仅1天,扬州城便被红衣大炮攻破,江南的南明军队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后,越战越勇的清军及大量赶来投降的前明军队一起,横扫江南。迫于红衣大炮部队的威力,南京、杭州、福州、广州等重镇都先后投降清军。即便有剃发令激起的嘉定与江阴复叛,也陆续倒在了红衣大炮的火舌之下。虽然南明政权依靠各方力量,一直坚持了十多年之久,但中国历史的大势,已经无可撼动。

  于是,一种奇怪的论调开始出现。似乎没有了红衣大炮,清军便无法攻克明朝守军把手的城池。也就是说,如果明朝人当年不从澳门买入这种大炮,中国的历史格局可能因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果真如此吗?

  没有大炮清军一样有的是攻城办法

  清军南下路线图

  认为没有红衣大炮,明军就能坚守城池的人,大部分都忽略了一个因素。如果你的军队只能困守孤城,那么最终还是会因为粮秣补给告急而不战自溃。

  很不幸的是,早在1644年的劫难来临之前,清军就在野战中获得了对明朝军队的绝对优势。从最初气势汹汹的萨尔浒围剿,到后来小心翼翼的浑河之战,再到战战兢兢的大凌河战役。明军无论是重用辽东当地的世家大族,还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精锐力量填坑,都在野战中功败垂成。这也迫使孙承宗、袁崇焕之类的地方大员将希望都寄托于极其耗费财力的堡垒要塞群和红衣大炮身上。结果,随着清军火炮的崛起,连这层持坚而守的自信也没有了。

  但即便清军一门大炮都没有,明朝守军还是不敢轻易离开自己赖以为生的城池。更不用说清军在皇太极的时代,数次绕过防御严密的宁远、山海关等地,直接绕道古北口等地,劫掠京师周遭。所以,这些困守固定城池的守军,对于清军来说并非重大威胁。

  清军的一切虽然是山寨版极盛时的明军,但早就在野战中让把处于王朝末期的明军吓破了胆

  当然,可能会有人指出,随着清军加快南下的步伐,势必要在山海关、扬州、南京等遭遇攻城战。但对于已经收降汉军、汉臣及汉族工匠多年的清军来说,这些传统的中国古代城池依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上一个对城市防御充满自信的朝代就是蜗居江南的南宋。结果,进攻的元朝军队从中亚找来了会制造配重投石机的波斯工匠。这种射程与威力远超传统中国手拉式投石器的新武器,将弹石直接击中了坚城襄阳的一座塔楼,从而摧垮了守军的士气。

  从此,汉人以“回回炮”为这种新投石器命名。掌握了制作技巧的汉族军人在元末的群雄纷争中纷纷使用它攻击对手的城池。以至于在火药武器发展滞后的明代,一直到红衣大炮已经在欧陆普及的16世纪中业,名将戚继光还将其视为城市攻防战的利器。明朝各地的城墙大都没有抵御回回炮攻击的专门设计,所以清军一样可以用这种古老而有效的的武器来凿开扬州等地的城墙。

  由蒙古入侵带到中原的回回炮

  此外,传统中国的各类攻城武器也尽数为满清所掌握。无论云梯、攻城车还是更为考验工程技巧的坑道爆破,都不会难道拥有大批汉族士兵与技术人才的清军。

  相比之下,倒是依然以正统自居的明朝守军,人才凋敝,最后沦为靠前反明叛军与沿海海盗组成的奇怪组合苦苦支撑的奇葩景象。至于过去那些在朝堂上痛心疾首的士大夫官僚,穿梭于各地的商人士绅,以及吃着军饷想着打劫的兵痞们,都已经早早投入了清廷的怀抱。

  事情都到了这一步,有没有一种火炮来加料,还重要吗?

标签: 宁远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