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向割据数百年的山东六国发动了最后的进攻。而庞大的楚国,正是横亘在秦国统一大业之前最大的障碍。
楚国虽然雄霸于春秋,但在战国时,却积贫积弱,屡次沦为齐、秦以及三晋的沙包。然而怎奈楚国家大业大,死而不僵,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公元前225年,楚国发生了内讧,嬴政认为这是灭楚的天赐良机。
国务会议上,嬴政询问群臣:“若要灭楚,大约需要多少军队?”老将王翦回答:“非60万不可!”听到这个数字,连气魄雄大的嬴政都不禁咋舌。60万,这可几乎是秦国所有能战的士兵,这些脱产士兵每日消耗的粮秣,简直可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更何况,秦军当时还在围攻魏国都城——大梁,根本抽调不出那么多军队。
随后,嬴政询问青年将领李信:“你认为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回答:“20万就够了!”听了李信的话,嬴政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于是他当即下令,以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率20万大军伐楚。
一开始,秦军进展十分顺利,连破数城。然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坐镇韩地(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的秦国国舅、旧楚国王族——昌平君突然造反。由于畏惧腹背受敌,李信被迫回军镇压反叛。然而楚军主帅项燕却趁此机会,悄悄地尾随秦军,并在7日之后发动突袭,大败李信,使秦军蒙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伐楚失败后,秦王并没有怪罪败军之将李信。同时他还亲自登门拜访王翦,希望他能出山住持大局。当时,楚军正在发动反攻,而韩地贵族也在兴风作浪,一统六国之势有被颠覆的危险。
对于秦王的请求,王翦斩钉截铁地说:“我还是坚持以前的看法,灭楚,非60万不可!”无奈之下,秦王被迫答应了王翦的请求。随后,浩浩荡荡的秦军开始聚集,60万大军很快便集结完成。
但在出征前,王翦却连续五次向嬴政提要求,希望他能赐给自己良田美宅,用以颐养子孙。出关前,王翦还不断上书,向秦王要待遇。对于这些大胆妄为的要求,部下们都为王翦捏一把汗。毕竟秦王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王翦太过分了。
然而王翦却呵呵一笑:
“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简单翻译来就是,秦王生性多疑,现在将全国军队交给我,怎能不怀疑我?如果我不多请田宅自污,秦王是不会放过我的!
经过长期对峙,秦军终于在消耗战中拖垮了楚军,最终王翦率精兵杀出,大破楚国,而项燕也死在了战场上。其后,王翦率楚国降兵南下,攻灭了百越。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带领戴罪立功的李信出征燕国,并一举将之平定。灭亡燕国后,王贲率军直接南下齐国,齐王不战而降,华夏统一大业最终完成。而王翦父子居功甚伟,被分别赐予最高爵位——通侯。
在王翦的经营下,王氏可谓功业至极、富贵至极。而王翦的自污保身之术,也常为后世所推崇和效仿。然而对于王翦的自保之术,太史公司马迁却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在《史记·王翦列传》中这样写道: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 建德 ,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翻译来就是,作为将领,王翦平定六国,是出类拔萃。然而作为老将,作为秦始皇所效仿的老师,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
在司马迁看来,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作为元老,王翦不会不知道滥用民力、急功近利的坏处。当秦始皇暴虐百姓,施展“急政”时,王翦却为了保持富贵,一言不发。诚然王翦是千古能臣,却不是忠臣,更不是社稷之臣。真正的社稷之臣都是敢于担当之人,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为百姓“鼓与呼”。
王翦善用使用自污之术以及明哲保身之术,的确在一时为儿孙博取了富贵。然而他却没预料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当秦朝灭亡,王家的富贵还能保持吗?
17年后,山东大乱,曾为王翦父子平定的六国烽烟四起。其后,六国联军与秦军主力——50万人——在巨鹿对垒。而王翦的孙子——王离,也率领长城军团南下支援。
当时六国联军中有人说:“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然而有人却不以为然:“为将者,一般都杀伐太多,富不过三代。从王翦到王离已经过了三代,因此他必败无疑。”
17年前,王离的爷爷——王翦击败了项羽的爷爷——项燕,灭了楚国;17年后,项燕的孙子项羽为祖父报了仇,一战俘虏王离,灭了秦国。真是天道好轮回。在司马迁看来,正是王翦的缄口无言,最终害死了王离。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却不无道理。
标签: 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