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人物张良谈道家文化(五十二)

犀牛历史 39 0

张良这个人物一提大家都知道,是汉初三杰之一。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据《后汉书注》上面的记叙,“张良出于城父”,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人。张良有着很传奇的事迹,他属于韩国贵族,年青时为韩国复仇,散尽家财结交力士,于博浪沙也即现在的河南省原阳一带操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震惊天下,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赢得天下,功勋卓著,被封为留侯,汉高祖刘邦曾感触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是“以三寸舌为帝王师”的典型,和吴越争霸时的范蠡、三国时的诸葛亮、明朝开国时的刘伯温一样,都是老百姓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张良是个道家人物,其做人处世的刻意保持低调,对周遭形势能够认得清,看得破,抛得下,都符合道家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道家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独特的一个存在,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一种现象。有人说,儒释道组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宗教。儒家是讲究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儒家的政治理想也表述的很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北宋大儒张载说的一句话也很有代表性,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表现出了儒家的人生理想。这句话气魄很大。是什么意思呢?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做天地之间的道德和正义的代表,做老百姓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导者和利益方面的代表者,做圣贤学说的继承者,创造万世的太平盛世基业。而释家是追求出世修行的,以精神永恒为目标,《金刚经》里的一句很著名的佛偈可以作为释家的代表理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十分短促的,你出生之前,世上没有你,你生活过,再进入死亡,又在世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也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所以古人说“生者如寄”,就是好象一样东西暂时寄放在世上的,身体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连生命都是如此,那么一切身外之物,譬如钱财啦权力啦声名啦,有什么可执著、可计较的呢?有什么可值得拼命去争抢的呢?所以释家从哲学的角度把一切现实的东西都看透了看穿了。道家则界于入世和出世之间。道家也讲修身养生,一提这个,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炼丹道士,想到有的皇帝服用了道士炼的丹药反而一命呜呼啦,但是实际上炼丹在道家的修身养生里是落了下乘的,虽然道士炼制丹药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的自觉的化学实验,等同于西方炼金士的作用,并且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现了火药、水银等重要化学物品的配方,但是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如果据此说道家就是炼丹道士,那就大错特错啦。历史上许多大智慧、大能耐的人物都有道家的色彩。对此,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著述《老子他说》里有很有趣味的讲解,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来看一看。

   道家最鲜明的特点是身在世俗,独善其身,淡泊名利,澹泊世事,不愿受到世俗名利的羁绊,过去有一句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说的就是道家的做派,不象儒家那样有很强烈的经世济民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业,但是不表示他是消极的人生,相反,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人生、没有物欲和外界束缚的心灵,是行云流水般地生活。只有国家和社会或者某项事业出现了重大疑难状况,用正常办法解决不了啦,那么,在非常时期采用道家的非常手段,往往会起到正常办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但是,道家的认识很清楚,计谋只是小术,不是大道,自己这一套只是非常时期所采用的非常办法,不是做事情的根本,是不可以为法的。道家自身也从不把计谋看做是大智慧的表现,更不把它纳入到道家正宗的修习内容当中去。譬如,另一位道家人物,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出了许多阴谋的陈平,就曾经说过:“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意思就是我多用阴谋,是道家所禁忌的。我以后被免职,也就罢了,如果后代始终不能有所成就,那就是我使用阴谋的报应啊。

   政治家也知道乱世用道家谋略成事,但是治理社会还是要采用儒法这样讲求规矩方圆的方式方法,靠计谋是不行的。没有一个国家和社会是依靠谋略可以治理好的,只能越治越乱,只有依靠道德准则规范和法律法规来治理,才可以长治久安;也没有一种事业是完全依靠谋略可以建立的,只有依靠正确的目标和实实在在的作为来实现,才可以取得良性发展。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热衷于学习使用计谋、权谋,老是在身边寻找假想敌,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设计别人,这是一种很偏狭的思想行为。很多人都知道“玩物丧志”这句话,后面还有另一句话“玩人丧德”,使用权谋、手段设计别人,损人利己,在古人看来,实际上就是丧失德行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古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说得非常明白。

   很多人都看过二月河先生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或者是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对其中的康熙皇帝应该印象深刻。康熙皇帝有着高超的统治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对权术的运用十分高明。他在青壮年时期平三藩、平定准葛尔、收复台湾、治理民生等等,文治武功都很是了不起,晚年却不得已出现了怠政。面对八王争嫡,各方政治势力的暗中角逐,他煞费苦心不断调控,以维持政治局势的暂时平衡。其结果却是上御下以权术,下伺上以揣摩,相互之间明争暗斗,手段使得花团锦簇,致使朝政荒芜。

   雍正角逐获胜即位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使一批人才受牵连而被打压贬黜,朝中精英势力凋零,花了很长时间恢复元气。现在很多史学专家提到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这一点是没错,但是实际上他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严重缺乏可信任可依靠的人才,不得不事必躬亲啊。雍正使用权谋是很厉害的,我们在有些演清朝戏的电影里看到有一队很神秘的宫廷卫士,拿着飞索一样的武器,专门取人头颅,叫做血滴子,这就是雍正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也叫做粘竿处,专门刺探情报,暗中监视官员的。据说,有一个官员晚上和姨太太打牌,结果中途丢了一张牌。第二天雍正皇帝跟他话家常,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这个官员就说了实话,和姨太太打牌,雍正皇帝很满意,交给他一样东西,就是昨天晚上丢的那张牌。雍正使用权谋的结果,便是制造了这样一种不安全的政治环境,他自己也整天活在不安全中,后来暴死,成为清宫的谜案之一。

   有些人喜欢对权谋、谋略津津乐道,譬如看历史,就只看到了三十六计;看《资治通鉴》,就只看到权谋、相砍术,然后大肆渲染、传扬这些,误导别人,这是不对的。因为本来教人治理之道、规范行为、处世做事的好经,被你这个歪嘴和尚念歪啦,变成了教人心术机巧,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和目的,都要承担误导别人的责任。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言行要慎重。

   鲁迅先生谈及《红楼梦》,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说,同样一本书,同样一篇文章,看的人由于知识层次、阅历、感情、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的也不相同,这就是为什么对同样一篇文章的认识,往往会有很大分歧的原因。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共享、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要接触大量的文字和图象信息,各种各样的书籍层出不穷,都在使用各种办法吸引读者的眼球,就是寻找卖点,以求获得经济效益。有人给这种经济行为方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眼球经济。其中一些人为了吸引人气,写文章专门标新立异,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以满足一般大众的猎奇心理,至于观点的对与错,内容的好与坏,他是不去考虑的;这种文章会有什么人看,看到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也是不管不顾的。如何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如何使自己出名,如何让别人掏腰包,一切都为经济效益服务,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这样的文章不但起不到传播好的知识和善念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混淆是非观念,混乱思想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阅读之后,能够带给我们道德思想观念上的促进,使我们产生善念的就是好文章;阅读之后,带给我们低级的趣味和负面的感想,使我们对善念产生怀疑的就是不好的文章。

   我们还应当懂得分辨一篇文章高明与否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文章的文笔脉络是否流畅简洁生动,章法架构是否剪裁得体,叙事是否条理清楚;第二个更高的层次是看文章的思想性深刻与否,观点明确与否;第三个层次则是看文章的境界,看它教给人什么,看人从中学到了什么。就好象中国古代有一些文章书籍,如《鬼谷子》、《阴符经》、《黄石公三略》等,都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很独到的见解,很实际的操作,但是为什么其地位和作用远远不能够与《论语》《四书》等文章相比?就是一个是教人心术的,一个是教人道德的,高下不同,境界不同。

   经常有人感叹现代人活得真累,活得很盲目,这种累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想要争取,使精神困顿不堪;这种盲目也不是眼睛看不见,而是欲望太强烈,被物欲蒙蔽了心灵,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人生过程,小时侯很单纯,很善良,心灵里充满着许多美好的东西,但是渐渐长大了,那些美好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一样一样都丢失了,心里只剩下对物欲的追求,脸上戴着假面具,有时候明明心里烦得要死,偏偏还要装出笑脸;有时候明明精神上很想放松一下,偏偏不能不装出一付老爷脸。到后来伪装成了习惯,又成了本能,真的假的也不想去分清楚了,哪个是真正的自我也搞不清楚了。这就是被异化了。或者换一种说法,迷失了本性。

   西方有一部很有名的影片叫做《公民凯恩》,讲述了一位通过努力奋斗,最后集权力和财富于一身的报业巨头凯恩的传奇事迹,凯恩拥有巨大的权势和财富,精神上却十分的孤独和痛苦,临终时,他说出自己最深刻的留念:“玫瑰花蕾”,却是小时候带给他快乐的一个玩具雪撬,代表了凯恩的本我。

   虽然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很多人却感到压力沉重,焦虑、忧郁、烦躁等等精神方面引起的疾病越来越频繁,这个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即使再富有,也不过是一个囚禁在黄金牢房里的囚徒而已,生活中只能够面对黄金墙壁,而没有真正的心灵自由。

   很多人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譬如有一段时间,很多人都看西方一本叫做《心灵鸡汤》的书,想喝一口西方的鸡汤来营养营养。实际上,西方人多是以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平衡和心灵归属的。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转过头来从东方智慧中寻求新的解决之道,发现中国的道家文化在修心养性、涤荡精神、舒放心灵方面具有独特的智慧和效果。

   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譬如中国古时候认为好的治理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风调雨顺表示自然的和谐,国泰民安表示政治生活、社会环境的和谐,歌舞升平表示人与文化的和谐,是非常生动和谐的一幅景象。我们也都知道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汉孝文皇帝和汉孝景皇帝采用了道家“黄老之术”治理国家,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夯实了物质基础,才能够使得汉武帝时期汉朝取得大的辉煌。

   在个人修心养性方面,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往往通过读书、吟诗、弹琴、下棋、寄情山水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式来陶冶性情,舒解各种压力,不象现在很多人只晓得吃喝玩,唱卡拉OK,旅游就是消费,换来身体疲累。

   古时候很多官员首先是优秀的文化人,譬如唐宋八大家,闲暇之余,他们通过作品,从另一个层面展示出自己的胸襟抱负和人格情操。所以,我们往往看一个人的文章,再应证他的行为,说他“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就是这样来的。而现在很多领导者虽然张口文化、闭口文化,但是实际上他讲的话都是秘书趴在桌子上东一片西一块拼凑出来的,全是中央文件和报纸上说过的,再一级一级说下来,已经没有半点新意,完全成了陈词滥调。这样的领导者一年下来大会小会讲话很多,可是全部是套话废话,有谁会记得几句?

   音乐、舞蹈除了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是陶冶性情的作用,即自弹自娱,抒发情感,不给别人听的。这要具有很高的音乐文化素养,音乐讲求“中正平和”。譬如,很多人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钟子期通过听俞伯牙弹琴,能够听出俞伯牙的志向高洁在高山江河之间。另一个是教化的作用,通过音乐、舞蹈涤荡人的心灵,舒慰人的忧虑,还人以清新的精神面貌。而现在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精神,音乐、舞蹈是要把感情宣泄出来,把欲望发泄出来,不但自己宣泄,而且还要刺激和引导别人一起宣泄。大家想想舞厅里的“迪士高”,是不是这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否定自己的文化,迷信西方文化,造成民族文化精神的缺失,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但是很多人对于什么是先进文化,在思想上还是很糊涂,认为西方文化就代表先进文化,认为高科技就代表先进文化。譬如,很多人很推崇竞争、扩张、征服自然、技术垄断等等这些西方理念,但是这些理念是不是就代表着先进理念先进文化,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就好象我们学习应用西方征服自然的理念,结果破坏了生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再回过头来看,道家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好象我们学习应用西方竞争的理念,结果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损人利己,与邻为敌。现在西方有一部分人就对一些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表示怀疑和担忧,认为现代科技正在损害人类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矛盾,采取现代办法解决不了啦,再瞧老祖宗早提到了,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反而把它看成是落后的啦。所以,文化的先进和落后,是不能够以时间而论的。

   那么这些传统的好的思想为什么没有得到普及呢?这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弊端,就是人为的把儒、释、道分开,提倡儒家,抑制别的家,象汉文帝所言,“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不是融为一个整体。譬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这些宗教思想,它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体系,这样普及就十分方便,也不会引起思想上的对立。所以,现在我们重建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各家各派融为一体,去芜存精,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产生更大的效力。

标签: 道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