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满栽白杨的水渠郁郁葱葱向远处绵延,水渠边的沟河里没有水,却异常润泽,那小草层层叠叠生长,那小花斑斑斓斓开放,如随意铺就的地毯,清新自然,美丽舒畅。沟河依连着绿油油的麦田,间或有生机勃勃的葱园瓜地。田头是一个娴静的古朴村庄,一片繁茂的洋槐掩映着黛瓦红墙。村间小道曲直相应,村里庭院错落有致。村口有一方池塘,烟柳轻垂,碧波荡漾,水色蒙蒙中几只闲鸭悠然嬉戏。几声啾鸣,几点人语,村童折柳学归早,村妇岸边浣洗忙,几缕炊烟袅袅起,几家饭菜已飘香。
这个秀丽静逸的苏北小村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在这里,我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童年。村庄不大,三十来户人家,除一户杂姓外,全村都姓仝,隶属于戚姬行政村。
幼时懵懂,以为天所以是天,地所以为地、我们所以姓仝,皆自然其然,无需探究。祖训有言,莫论天南海北,不分仝、佟、童、同,天下仝姓皆一家。族谱世世传承,辈分代代相袭。妇孺皆知,童叟皆诵:“东廷西道太,德泽毓光荣,大本敦培广,永传万世红……”
至读大学时,第一天去报道,室友七人竟无一人认识这“仝”字,去上课,全班同学及老师也无人认识,始知这“仝”乃稀有姓氏。于是待座次表贴出来后,我特意在“仝”字上面标注拼音“tóng”。至毕业话别,一女生留言道,“小仝,我依然记得你名字前曾标注的拼音tóng”。四年大学,我让所有认识我的人认识了这“仝”字,然而这四年时光,我竟未能在两万人的校园里认识任何其他仝姓的同学。
毕业后踏入社会,对姓氏读音的纠正和解说成了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别人要读出我的名字时,会问,这个姓怎么念啊?而有的人则直接大而化之读作“全”,更有甚者以偏概全念作“工”,当然也不乏有陌生人能正确地读出我的名字,如此则弥足珍贵,听来甚感亲切;当别人要写下我的名字时,会问,是儿童的“童”啊,还是同学的“同”啊,或直接写出人冬“佟”,当我说是人工“仝”时,对方会疑惑地看着我,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对于如此稀少的仝姓来说,更激发了我强烈的兴趣去追根溯源。记得儿时,同宗同祖、同根同枝的仝圩村和我们共同修过家谱,但不知家谱所放何处,至今未能一窥,深以为憾。大学时,查过《百家姓》,没有仝氏;查《姓氏起源》,一句话,仝为女真汉姓。
关于仝姓,有这样一个传说,仝氏先祖为元末总兵,镇守潼关。后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统天下,先祖效忠旧朝不仕新朝,预感杀身之祸,为延续香火,避免满门抄斩,便将四子姓氏分别改为“仝、佟、童、同”归隐四方,一子留居中原,为“仝”姓,后人散居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一子北上出关,为“佟”姓,多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集中于江浙一带;一子走西口,为陕西“同”姓。是故虽“仝、佟、童、同” 音同而字异,却有天下仝姓是一家的说法。
那么,仝字为姓,究竟源于何时呢?
限于资料匮乏,目前发现“仝”最早入字为名的是唐代诗人卢仝,距今约1200年;五代后梁画家关仝,距今约1100年;北宋末年水浒一百单八将之美髯公朱仝,距今约900年。成书于1008年的《广韵》中有“仝”字,为“同”的古体字。可见“仝”字本身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仝作为姓氏使用,其历史则不足千年。宋元以前,无论是正史别传,还是野史笔记,都难以找到“仝”作为姓氏使用的痕迹。
据当前现有资源考证,仝姓源出自女真夹谷部落。《金史·国语》云:“夹谷曰仝”。夹谷姓源流纯正,以部落名为姓,汉字为“仝”,即童或佟(根据音译转化,故而有天下仝姓是一家的说法)。夹谷氏的得姓至今只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姓氏中历史最短的。而仝氏真正作为单独的汉姓传承下来,应该是在元灭之后,也就是600多年的历史。
初,夹谷氏随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留居中原,为避乱以“仝”姓传承,至少有三支:1、始祖为福新、福国(文瑞公):福新、福国为亲兄弟,元末镇守潼关,元灭后1371年,兄福新迁山东郓城,弟福国迁江苏睢宁,传至今三十余世。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仝,隐居于此。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运城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保存有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仝氏家谱》,并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
仝氏自元末以来,不断繁衍,人丁渐旺,陆续散居四方。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山西、陕西、云南等地均有较为集中仝氏家族。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仝姓已跨出国门走向全球。我们全体仝人应共同努力,多出名人,成就伟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仝,了解仝,记住仝。
标签: 美髯公朱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