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3周年

犀牛历史 44 0

  三年前,也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在绍兴。这个伟大的小城,曾经用一串熟悉的名字:秋瑾,徐锡麟,蔡元培,鲁迅,铭写过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的光荣历史。站在曾经是暴风雨的中心和策源地,回首百年,感慨万千。

  地震之前有一段出奇的寂静,末世的前夜往往也是寂静的。

  雨果《笑面人》的开篇,写一艘走私船在英吉利海峡遇难,被狂风巨浪打得帆破桅折,千疮百孔,随时可能倾覆。不过恐怖的一幕没有发生,风暴过去后,它依旧浮在海上。人们以为得救了,然而这时才真正是完蛋了。因为破烂的船底开始进水,越来越快,拼命舀水只是徒劳。更坏的是,一丝风也没有了。雨果最喜欢写这种极端反差,如果有风,他们还有漂到岸上的希望,海峡并不宽阔。而这时,只有等死,在风平浪静中眼看着自己和船一起,一点一点,毫无希望的缓缓沉没。

  回想清王朝的覆灭,很有点和这艘船类似。大的冲击已经过去,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间,中国再未发生过大规模动荡,就好象风暴之后平静的海面。可这艘船已经完蛋了,王朝已经彻底腐朽了,它只能眼看全国各地的起义象海水不断涌入船舱而束手无策。这些起义的规模不过小打小闹,和太平天国那种惊涛骇浪相比,只能算浪花朵朵,可却深入朽船的脏腑,一点点掏空它,挤碎它,把它拉向海底。当船舷已经和海面相平的时候,最后一瓢水加了上去,船便在顷刻间沉没了。这瓢水就是辛亥革命。

  可以想见,末日前的清朝实际上是平静的。和走私船上的人们不同,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能觉察船在下沉。这一点在《阿Q正传》或《白鹿原》中可以看到——未庄的男女直到发生革命的一刻才惊慌失措,白鹿原上的村民也是从城里“反正”才得知改朝换代的消息。至于北京城,达官贵人固然歌舞升平依旧,就是市井百姓,在“虚假繁荣”之下尽管艰难辗转,谋生还是有路的,生活还是安宁的。就算听到这里那里如何民不聊生,如何造反暴动的消息,也觉得很遥远,并不害怕会落到皇城根下自己头上。京城如此,各地的大城市又何尝不如此?何为末世气象?看不到。

  直到1911年10月10日一声惊雷传来,才把人们震醒,随后恍然大悟,原来身下这艘船早在下沉了。

标签: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