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历史故事

犀牛历史 42 0

  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且不说令国人为之自豪的历代诗词歌赋,汉字本身、词语、成语都有其自身的出处,深刻的含义。而中国数以万计的成语中,有不少都是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源于这其中无数的历史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故事、传说。所以利用这个帖子,个人准备搜集整理中国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并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成语,学习历史,学习典故。

  一、哀感中年

  释义: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

  历史故事:《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世说新语· 言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

  意义扩展: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二、哀骨毁立

  释义: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出处:版本一(东汉韦彪)

  韦彪,字孟达,扶风平陵人,东汉时期人。他是西汉丞相韦贤玄孙,东海太守韦弘曾孙,大司马韦赏之孙。

  韦彪喜欢钻研学问,见识十分丰富。同时他注重孝道,对父母十分孝顺。父母去世后,他哀痛欲绝三年,不离开服丧所住的墓旁小屋。服丧期满,他瘦骨嶙峋,人都变了形,经过好几年的治疗才恢复健康。后来韦彪被朝廷征召,当了大官。

  韦彪认为孝道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对汉章帝建言道:“国家把选拔贤才作为紧要任务,贤才应以孝顺的行为为最重要。孔子说:‘伺候父母亲孝顺的人可以把这种孝顺转变成对国君的忠诚,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到有孝子的人家。’忠孝的人,心地厚道;老练的官吏,心地刻薄。”汉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韦彪历仕汉明帝、汉章帝,并深得两帝赏识。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治国良策,大多都得到采纳。

  出处:版本二(魏晋王戎、和峤)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与和峤两人同时丧父母,和峤按照风俗习惯,守孝三年,神气丝毫没有损伤。而王戎则不同,他在父母的灵前搭了一个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灵,十分伤心,而且吃的很少,整个身体变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经很长时间调养才恢复。

标签: 历史故事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