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标题,也许有人会认为小熊是要给大伙普及古人的衣冠礼仪,文化知识了。但是,既有古人著书立说,又有今人发明网路,这些基本常识用GOOGLE就可以搞定了,哪里用得着小熊出来浪费口水?所以,小熊的帖子主要是写给那些看贴之后,能有所感悟,积极回帖的高级知识分子们看地,在此事先正告那些因看不懂而回不了帖的半文盲,以及无知的女性看客与狗狗们先行离开!
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呢?如果从黄帝发明衣冠制度这种老掉牙的套路开始说起,小熊自己都未必相信。还是从文字入手可靠。那就从一个字开始好了。
“巾”,这是最早出现关于头衣的文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里,作擦抹或包裹、缠束、覆盖的佩巾解。但事实上是如此吗?其实汉代与上古已经有了历史距离,解构文字与先民造字时自然出现了偏差。
“巾”的本意其实与中国的“中”同出一源,都指的是在象征权利的木杖两边或四周围绕着丝帛装饰物,引申出来的就是旗帜,权杖的意思。理解了这点,就可以融会贯通有着“巾”字形旁,一系列文字的意思。例如,“帥”,右边是权力象征“巾”,左边是表示人群会聚,有着推选意味的“垖”。在上古部落惯例里,“帥”就是出征前,由部落共同推选带头大哥的意思。但这种权利是受古典民主制衡的,因此就加一划变成了后来的“師”字。
再来看真正绝对权利的演化词源,同样来自部落出征,“將”字,解构成木匣,咸肉,尺寸三部分,引申涵义就是掌握军粮分配的军需官,接着就是战利品的分配,于是就有了“獎”字。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有了野心。于是出现一个有趣的复合词“觊觎”,见猎心喜,于是有了逾越部落公权的念头,怎么做呢?就是这个“岂”字,本意军鼓。召集死党,敲响军鼓的结果,就是象征刑法的“辛”,与权力象征的“巾”结合,称为“帝”。这就是一个伙夫的励志传奇。
进入威权时代,周朝就有了礼乐制度,目的无非是维护王权的权威。于是就有了男子的冠制。“冠”字其实是个动词,上面是一顶帽子之形,下面从人从寸,像人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之形。这和女子“曼”字是一样的。“曼”也是动词,但男人戴帽的“冠”是一种礼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女子的“曼”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女子试帽,戴帽的美妙姿态,“轻歌曼舞”一词就根源于此。展开去,比如周末陪GF逛商场,她在试衣间精挑细选,你在这心脏病发,这就是“慢”字。再引申,水满了出来,就是“漫”,再动起来就是“浪”,合在一起就是春情荡漾,一发而不可收的“浪漫”。再要推论,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继续回到正题,周代礼乐制度具体怎样,有兴趣尽可去参阅孔老二写的<礼记>,小熊又不是复读机。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当年二哥要写这本书,目的何在?原来当时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二哥担心自己再不做点什么,正统文化传承就要中断了。那春秋战国时期,到底礼乐崩坏到何种程度?《后汉书,舆服志》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从冠制来看,汉代的数种冠制,其实来自于战国时代几个主要诸侯国家的拼盘大杂烩。例如,獬豸冠出自原来的楚国,武冠出自原来的赵国等等。
那把时间拨回去,试问要是没有当年的秦人统一,那诸夏各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例如战国七雄,如果以秦国为坐标,用近代欧洲德国为参照系,那与秦为亲兄弟的赵国,大概就好比奥地利,兄弟二人成日里就和西戎,北狄,中东欧斯拉夫各蛮族PK。韩,魏,燕就和北海三国似的,论法统,领有成周旧域,讲血统,正二八经的维京嫡系。齐国有鱼盐之利,完全可以自成系统,漠视中原纷争,大英得天独厚,对欧陆向来是光荣孤立。楚国有趣,喜欢自称南蛮,法国佬也夸耀自己是高卢后裔,但翻开族谱看看,哥俩一个是诸夏部族火师苗裔,另一个纯粹法兰克人之后,至于真正南蛮,高卢,苗人和东方不败上了黑木崖,高卢幸存者大都逃到布列塔尼苟延残喘。事实上,楚,法恰恰是各自部族文明发展最发达的地域,要不为什么后来人言必称楚汉文化,法兰西宫廷礼仪如之何呢?
行文至此,有人肯定会跳出来说统一是历史潮流所向,小熊就不要YY了什么的。其实小熊不过先做一点至少是靠谱的历史假想,毕竟这也是周代公室贵族制度走到巅峰之后的一种历史走向,至于为什么会走到另一条路上去,这就和秦国的帽子有关了。
前面说过了“巾”的权利意味。进入父系时代,就有了一个与男权社会对应的字“布”,上父下巾,非常的形象。这样家族就成为一个很特殊的单位。古文里”徽“字,意指出门之前,把头发系好。引申为家族标记。“帻”字意指衬发头巾,引申为对家族的责任。秦军武士都喜欢戴一种绛帻。秦人黑布包头,称为黔首。这些由秦文而来的小篆都说明秦国民间父系宗族势力庞大,这也是变法在秦国能够顺利推行原因,从好的角度来看是家族的荣誉感使然,从坏的角度看是连坐法的恐怖威慑,二者都是促使秦军向绞肉机转化的原动力。与此相对的是,女性发饰的遗存,在秦国成了骂人的笑柄。
例如嫪毐的得名。前段时间看期刊,某教授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从语音学,阿尔泰语系入手,一路把嫪毐考证成了匈奴人。但汉字根源于象形文字,怎么可以用西方拼音学那套东西来推呢?还是要像小熊一样,从字根词源入手,才能解开嫪毐身上的千古之谜。
“嫪”,左边从女,右边羽,人,彡,直译,就是女人像羽毛一样飞在空中,像透过云层的光线一般,意译,就是快乐。
“毐”,“毒”的异体字,“毒”也不是《说文》里毒草的意思,而是上象以刀剃发,下形母亲,古代母系部落刑法,儿子当逃兵,军法规定就剃母亲的头,把头发挂在旗杆上示众。意译,就是使母亲蒙羞。有人问为什么不找父亲,古人怎么知道LUCAS的老豆是霆锋还是冠希,只有拿伯芝的头发来顶帐。
综上,嫪毐一名的含义,其实就是使女性快乐而使母亲蒙羞,再往后怎么推论,小熊是个腼腆的人,说不出口啊。。。。。。
为嫪毐同志正名之后,偶们继续今天的故事。汉代冠制,《后汉书,舆服志》上都有,小熊就说几个最基本常识好了,“士冠庶巾”够简单了吧,
刚出生的小鬼,称为“婴儿”,从象形角度看,古人认为贝壳一种贵重物品,串在可以用来做颈饰,从生理角度象征母体脐带,从社会角度看,则有维系家族血脉意思,引申出来就是孩子是父母的宝贝。
稍微长大一些,称做“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再大一点,“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把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叫做“垂髫”。
然后就是“总角”,年龄渐长,头发多了,于是把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有个成语就叫做“总角之交”。至于女孩,就叫做丫头。
成年了,士大夫家族就要行冠礼,庶人就带上头巾,这就是头上的基本等级制度。
到了汉代后期,高门大姓,新贵族的崛起,带来了衣冠制度继春秋战国以后的第二次大崩坏。推根溯源,其实也是命数使然,汉初用秦法,但酷吏难以持久,那就兼采儒家,但因为察举制的滥觞,三代之后,儒生们私相授受又结成了世家朋党,依附地方豪强成为高门新贵,皇权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残联的朋友出场。体现到头上,豪强军阀喜着幅巾,作儒将打扮,显示与士族的同盟关系,例如袁绍之流,高门大户顾名思义,高帽子伺候,这就是所谓峨冠博带,至于残联诸位,帽子上都是右貂金珰的贵重装饰,而且没尾巴的貂啊,狗啊,一般来说还不会死,很人性化。大概是同病相怜的关系吧。不像英国皇室卫队,戴熊皮帽,非常的残忍。还有就是民间,百万黄巾贼,相当的拉风。
之后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一个字打就是了。一直到南北朝后期,三种帽子出现,代表了三种历史发展的方向。
先来说说“帽”这个字的出现,之前的中国是没有“帽”这个字的,它的字根来源于“冒”,。“冒”小篆字形,上为帽子,下边是眼睛。意义,帽子遮住了眼睛,又指小儿与蛮夷的头衣,引申出见尊长时不抬头,目光飘忽不定,不懂礼数的意思,故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法,是个贬义字。五胡乱华,才又新创了“帽”这个字。
南朝出现的新款式,就是乌纱帽。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冠冕的帽饰。它的出现说法很多,但真正引领时尚的内在动因,在于那些出自庶族的军头皇帝们在幕后策划,是皇权与高门大族较劲掰腕子的产物。
北方的两个王朝,北齐倒是延续着高门的大帽子,但北周不同,一种称作幞头的帽子,开始流行。幞头最早就是一种军中士卒的包头软巾,鲜卑人入侵之后,因为他们脑后有编发,因此就垂下几块布条,做挡风,防雨,养发,护发之用。见过抗战时期日军战斗帽吗?就是这个意思。后来鲜卑人也开始沐猴而冠,剪去编发,学汉人梳起发髻来,脑后布帘子作用消失,到了北周武帝时,干脆打个蝴蝶结,分两边垂下来,因此就有了幞头。
尘埃落定之后,接着而来的隋唐,论历史地位也就相当于辛亥以后袁世凯政权,伪军反正毕竟是第二选择,山东士大夫心中最属意的真命天子其实还是金陵政府。应了圣人那句话,越是非处越是计较名分。要不怎么小熊一开始数落非处,就有很多女性网友要出来咬偶,当然小熊很体谅她们的心情,毕竟那是她们心中永远的痛。
言归正传,继续说隋唐,杨李两家也是一样,越是出身不正,越是喜欢正大义名分。所以《隋书》,《唐书》里关于礼仪舆服的规章条例特别的繁琐,动不动就是上推三代,取法先王。但在日常生活中,李唐毕竟有太多的胡风遗俗,帽子也是千奇百怪,其中还有武周这个牝鸡司晨的怪胎。媚娘姐姐一是贵巾贱冠,搞出一种软巾,称作“武家诸王样”,还开了在衣服上绣花鸟鱼虫以明贵贱的先例。成语衣冠禽兽就典出于此。直到安史之乱,胡人给唐朝跳了一次癫狂的胡旋舞之后,全盘胡化才算告一个段落。中唐以后,以韩,柳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回归传统,引领新古文运动。中国文明才慢慢回到正轨上来。五代残唐的政治格局,无非就是朋党,宦官,藩镇这汉末的老三样,帽子有变化,没特色,直到宋初,文明的光辉才再一次照耀到中国土地之上。
宋代的帽子,最典型的就是方顶硬翅幞头,宋人当官讲究的是“文官盼长,武将盼方”。官员的官帽,远看就像一部推土机旁边各挂一节铲斗似的。至于日常生活,像东坡居士这批士大夫,有着东坡巾等各种花样,讲究潇洒飘逸,怎么高兴怎么来。这和当时士风有关联,宋代优礼士大夫,心情好,自然品味就高。而且还反映了政治上的新动向,因为不管何种官僚选拔制度,汉晋的门阀,还是唐宋的科举,走向完备之后,殊途同归,自然就是臣僚结党,然后向皇权侵蚀,两宋之交,由于士风活跃,帽子款式日新月异,随着这波浪潮,在历史的烟尘里,隐约间,皇权的忠诚捍卫者,以童贯童王爷为首的残联朋友已然准备闪亮登场。
不成想,金兵南下,历史进程被打乱,文联与残联的对决被无限期押后。之后几百年,继续打,金兵要在北方沦陷区推行剃发易服,岳飞又要怒发冲冠,纠缠百年,蒙古人最后一个来,拿走了所有的蛋糕。但却又没怎么吃到。
蒙元时期的四种帽子,是一定要说的,因为这非常有意思。首先是蒙古人带的帽子,看上去和越共带的钢盔差不多,头盔式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蒙古人从马上得天下的历史,其次是色目人的各色包头巾,里头可以镶嵌宝石,暗藏玛瑙,银票,这和他们职业相符,蒙古人打天下,色目商人发大财这已经形成常例,通常的桥段都是某个色目商队跑到大汗金帐哭述一番,说某某欺负他了,大汗一生气,结果很严重,结果每征服一地,色目税收官,商人才是最后的赢家。蒙古征服战争背后的色目推手,是近年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随便举个例子,海运大都的漕粮,只有一小部分进了蒙古人的肚子,而且还是以酒精成分进去的。余下大部全都被色目商人转运世界各地。再次是本土胥吏阶层,也就是秦汉前期的酷吏们。蒙古人与色目人治天下,只有一项行政措施,就是收税。作为官员主体的士大夫早就靠边站了,代之而起的就是胥吏们,元行秦政,给了他们重新上位的机会,于是带尖角帽的衙役胥吏们又威风了起来。色目人和胥吏们结合在一起,上面忽悠蒙古人,下面盘剥底层汉人,为什么说开河变钞祸根源?大型水利建设和货币改革,想想那是多大一块蛋糕啊。但结果呢,惹来红巾无数!
为什么要带红巾,大概要么是因为明教源出拜火教的关系,或者是起兵时韩山童自称是赵宋遗孤,要光复炎宋的原因,要么干脆是两者兼而有之。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天生的火命人----重八哥。
明朝建立,大力推行王政复古,革除胡俗。在帽子的式样上更是从三代开始,绵延汉唐,推崇两宋,忙了个不亦乐乎。在礼仪大方向上复古,在日常生活中,网巾成为社会新时尚,不同的士大夫阶层戴不同的头巾,也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具体去看《明史,舆服志》。小熊就不说了。但随着新兴士绅,也就是西门大官人这一代人的集体出场(有兴趣的可以去数一数在《金瓶梅》中西门大官人在全书中一共戴了多少种帽子?这比数女明星在电影了换了多少身衣服更加有趣!)晚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礼仪大崩坏时代来临。上两次一是周代公室贵族,二是魏晋高门贵族,这次是士绅贵族,中国皇权专制又一次面临关口,应对危机,残联的朋友们不改男儿本色,再度义务勤王。但结局以残联失败而告终。剩下的时日,皇权处处受到制胕,皇上痛苦的如李尔王一般等待早朝。这时要是有外力刺激,例如西洋朋友来传播近代福音,配合本土这种身重头轻的体态,保不齐就会有新气象。可怜中国人命苦,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却来了!
清兵入关,剃发易服,辛辛苦苦几千年,一觉又回到蒙昧前。而且明朝皇权无法解决的体制问题,作为异族的清朝,却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身为外国人,清朝也可以选择和蒙元一样的统治策略,毕竟它的人口基数,作为统治者来说,足够填补所有官缺,无需汉族士大夫帮衬。但是清朝高明之处在于不仅用汉官装潢门面,而且反过来制衡八旗内部部族势力。凡是异族入主,向来有两大问题,一是正统性,二是部落联盟在创业者死后的内部离心力。爱新觉罗利用八旗和汉官互制,结果就是使皇权异常稳固,因此有清一代,是个超稳定结构,冠服制度也是异常统一。至于具体服制,自有《清史稿,舆服志》伺候各位。唯一值得小熊抱怨的就是现如今的电视剧,别的都不去说它,最搞怪的就是明明是冬天戏份,满朝文武也是身着冬装,口吐白气,偏偏头上都带着夏季才戴的大斗笠,小熊也纳闷,难道那时金銮殿上就有中央空调系统了么?
晚清又是一个见了鬼的时代,书上也没写着中国只许由大清国一家占着,不许其余各国来分一杯羹的道理。于是各国朋友就纷至沓来,其实这是好事,满清国力愈弱,离汉人复国就愈快。超稳定结构只有靠外力不断冲击才会出现裂缝。反叛者大都会以“还我衣冠”为政治号召。前有洪秀全,后有孙大炮。但洪秀才明显属于野路子,例如细心考察太平天国舆服制度,其实可以发现他们的真正心思,不错,长毛是蓄传统发式,而且还有崇尚西教的表现。但抛开表象,从舆服定制上,天王规定,由金田到永安的老兄弟一律赏穿黄马褂,永安到岳州的老兄弟一律赏穿红马褂,其余新兄弟穿普通服色。这和后来一样,其实无论早先挂西洋圣教的招牌,还是今日打国学复兴的幌子,骨子里只不过是想接清朝的盘,如此而已。
说到底,还得靠传统士大夫和西化知识分子联手,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于是辛亥鼎革。民国建立,各色衣冠纷纷闪亮登场。从古典角度来说,传统汉衣冠与社会隔膜太久,所以民国草创之际,佩戴戏曲大佬官所用的英雄巾,居然也能成为时尚,再往后,纯正汉衣冠,有过两次机会,先是洪宪帝制,但袁皇帝又罩不住,后是国民政府时代,30年代中期,司法院副院长湖南人谭振去欧洲考察司法制度,看了英国法庭庭讯,觉得人家戴假发,穿黑袍很有古典气质,回来和院长湖北人居正一说,两个辛亥元老大概人老了喜欢怀旧,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来,于是在全国司法系统推行国粹,法官们换穿统汉衣冠,报行政院,立法院会商,洋派的孙院长,汪院长又开始踢皮球,等到也批下来了,抗战爆发了,议题搁置。
在新派角度来看,那就更热闹,十里洋场,什么帽子没有?最流行的非西式礼帽莫属,上至社会贤达,下至贩夫走卒,几乎人头一顶,还有吕宋帽,有法租界的安南巡捕和像大炮这样的粤系洋派人物作模特,再配上一根手杖,也很时尚。顺便一提,中国近代理发业也和法国有师承联系。前清只有剃头匠,剃头挑子其实是人头旗杆的变体,直到上海开埠,法国人把理发技术带到中国,民国后原先的剃头匠转行,变成了理发师。就像现在理发店门口暧昧的霓虹灯的前身就是当年理发店的标志---法兰西的三色旗。另外出风头的就是鸭舌帽了,但不同的人有不同戴法,正戴配一身工装背带裤的,基本都是船厂工人之类,歪戴配西装,但不系领带的则大都是不领薪水的城管,城南杜先生的手下,开汽车的尤多。学生有硬檐帽,透着精神。邮差在当时虽是人人艳羡的金饭碗,但绿帽罩顶,还是有些别扭。至于军帽,警帽,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权利的象征。帽子在进步,时代也在进步,抗战打完打内战,一边的女孩,头戴美式船型帽,配上大波浪,妩媚妖艳,另一边的姑娘,狗皮大棉帽下,露出两条羊角小辫,娇俏可人。双方的将士,怎能不为之浴血奋战,革命成功,江山美人,自古如此。
江山易主,进入全民制服时代。最通行的就是解放帽,颜色区分工种,口袋判别贵贱。工蓝军绿干部灰,农民伯伯扎手巾。有特色的反而是历次运动中的地富坏反右们,黑五类没资格戴解放帽,游街有颇合古意的大高帽,批斗有原生态的阴阳头,劳改则有舶来的罗宋帽伺候,这是当年苏俄革命,逃到中国的白俄带来的玩意,今天给黑五类戴上,也算是有历史传承了。70年代,国门稍开,刚来的老外们看见满街的蓝制服,不识货,惊呼这是一个蓝蚂蚁的国度。直到蚁后成擒,工蚁们的色盲症才稍稍有所好转。八零年代中后期,一部电影带来新的时尚,霹雳舞重新引领了扎头巾的时尚,夏日午后,宿舍一角,七八瓶啤酒,人手一把破吉他,五音不全的歌声鼓动了若干躁动的灵魂,热度渐高,飘带也就扎了起来。再往后,十几年前的小熊还小,连进行人类最基本性行为的能力都不具备。还能记得了别的什么?之后九零年代,新世纪,下周再说。
标签: 儿童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