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长平之战,聊一聊让白起最受伤的人

犀牛历史 35 0

翻案长平之战,聊一聊让白起最受伤的人

  近年来比较流行为赵括的长平之战翻案,这段时间听完了王立群老师讲述秦帝国建立的历史,结合自己的认识,也来聊一聊,长平之战和赵括。声明一下,本文不是学术论文,里面的史料出处、数据来源不一定十分清晰,请不用过于较真。

  本文将分赵括其人、长平之战背景、历史剖析、总结、题外话5个部分来聊这个事情,不想听我啰嗦的可以直接跳看第四部分的总结。

  一、赵括其人

  估计大家对赵括这个人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先来聊一聊他。历史上记载的赵括,从小聪明过人,熟读兵法。他爹赵奢是赵国仅次于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之后的超级将领。据他妈说他爹对赵括的评价是聪明有计谋,但是对待战场的残酷性认识不够(不排除这个说法有为赵家开脱的嫌疑)。此外,赵括曾多次跟随他爹出战,并不是一个战场白丁。而且,长平之战发生时,赵奢已经死了,历史上推断他享年约60岁,由此按照古人的生育习惯推算,长平之战时,赵括应该也有40多岁,正是当打之年,并不是有些书上说的乳臭未干。从史书上记载他爹的作战史,与他这个人的评价,可以判断我他们父子二人更擅长攻击,而非防守。

  二、长平之战背景

  虽然战事背景被人嚼烂,在这里还是要大致交代一下。秦国一统天下的政策是远交近攻,近处攻的就是秦国接壤的国家里实力相对较弱的韩国,战略十分清晰,对待韩国,高兴的时候几天一小揍,不高兴的时候一顿猛揍!打得韩国人闻秦色变。后来,更是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谠郡与本土的完全截断,硬生生把韩国分成了两半。

  于是,韩国国君让上谠郡郡守把上谠郡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郡守不愿降秦,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便把上谠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秦国一看打了这么久,眼看着到了嘴边的肥肉就这么飞了,马上指挥大军奔赴上谠郡……,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赵国派廉颇应战------秦国攻不下------离间赵王------赵国换赵括出战------长平兵败的后说。

  三、历史剖析

  1.国力对比

  秦赵两国应该是战国后期最强军力的代表。秦国采用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战力渐长,虎视中原。赵国自“胡服骑射”以来,GDP虽然没有显著变化,但战力日趋强大,加之北方少数民族归顺,骑兵部队更是一时无两。战国四大名将,秦赵两国各占其二,似乎没有其他5国什么事。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曾多次击败秦军,赵武灵王甚至有绕过关口,从北边挥师灭秦的计划,只可惜因为赵国内部王位争斗,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灭秦计划落空。由此,赵国军力的强大可见一斑。

  2.战事准备与政治谋略

  秦国作为主战方,军队准备较为充分。赵国作为应战方,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先是该不该接受上谠郡的问题,国内没有形成很好的共识。

  (2)随后既然决定了接收,就应该想到秦国开战的决心,就应该早做战前准备。结果,赵国先是派人和秦国谈判,使得其余五国认为赵国没有开战决心,丧失了合纵抗秦的机会。

  (3)随后谈判不成,仓促应战,使得廉颇前期战事不力。

  (4)大规模军团作战,消耗必然很大,秦军60万对赵军45万,秦军长线作战,赵军待在家门口打,供给应该是秦军更为吃紧,但最后竟然是赵国急于解决战斗!这里面除了国力上的差距(商鞅变法富国强军,胡服骑射只是强军,所以当时双方的国力应该是有差距的),恐怕更多的只能是国君意识的问题。

  (5)大规模战争发生时,必须要在外交上和邻国交好,可赵国政治外交上可谓是一塌糊涂,没有盟军也就算了,长平之战中后期,缺粮,赵国向齐楚借粮,得到的答复居然都是“不借”!!!此外,身后的燕国,每次赵国和他国交战,就在赵国背后捅刀子,乘机占便宜。赵国忙完了一调头就是一顿猛揍,挨揍了燕国就消停了,但过段时间赵国一开战,燕国又来了,活脱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6)统治者的意识在这种大型战役里面其实非常关键。对于秦国来说,赵国是他们统一中原最大的障碍。早打晚打都是要打,所以开战之后,不管国内再紧张,秦国也是上下同心,倾全国之力,保证前线供应。长平之战中后期兵力吃紧,秦国把国内十四五岁的娃娃兵都输送到了前线,可见秦国上下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和必胜的决心。反观赵国,根本没有意识到秦国灭赵的决心,还天真的以为秦国只是奔着上谠郡来的。这场战争打到后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大决战!!!这种情况下,赵国竟然还因为补给短缺,想短时间内歼敌解决战斗!!这种冒险精神真让人佩服,只可惜冒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赌注这么大的情况下,一招不慎将满盘皆输,而且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

  3.战略用人

  (1)上谠郡附近易守难攻,赵国在家门口迎战远道而来的秦军,廉颇居守不出是正确的选择。但赵王急于结束战争,要换掉廉颇,选用的确实赵括。我们说过,赵括对待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但机智过人,熟读兵法,这样的将领带兵打一些小范围的歼灭战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大规模军团作战就有点悬了。

  (2)兵力方面,双方投入兵力60多万对45万,秦军人数占优,我们都知道,攻击的一方应该比防守的一方兵力要多才有把握获胜,所以赵括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开展攻势,是有一定风险的。

  (3)其实赵括采取攻势也并非毫无胜算。首先,赵军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优势在于攻击。以赵括的能力以优势兵力攻击王龁的主力部队,只可惜情报工作有误,赵括并不知道对面的是白起,如果他知晓,战略选择应该会更为稳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的部队仍然给白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按照赵括的部署,一旦突破秦军中间防线,秦军将被冲成首尾两断,败的也就是秦军了。所以白起深知利害关系,不断的要求秦国增兵,以人数优势合围赵军。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本人做如下总结:

  1.打仗不是搏击打架,决定胜负的因素除了武力之外,更多的还要看国力、政治和决策层的战略方针。上述的四个要素,除武力之外,其余三个方面的比拼,赵国全部处于下风。国力不如秦国,政治外交不力,战略决策失误,这仗还怎么打?

  2.从赵国决定改变战略,转守为攻的那刻起,基本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当年刘邦武力、战术均不如项羽,每次与项羽交战,刘邦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但是战略上刘邦却比项羽高明,让韩信扫平其他诸国,让彭越在项羽身后长期骚扰,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毛 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击败军力装备更强的老蒋,也是因为他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所以战略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

  3.赵国既然已经决定采用进攻战略,接下来就是决定谁来执行的问题。虽然赵国名将辈出,但是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不赞成进攻,李牧练的是龟派气功,从来不会主动攻击,赵奢已死,在少壮派中,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赵括了,可以说赵括是当时赵国能执行进攻战略的不二人选。

  4.很多人纠结于赵括兵败,批评赵括无能的问题。但是,赵括背这个锅背了几千年,我要为他说句公道话。首先,赵括替下廉颇,是要执行赵王的进攻战略的,如果他到了前线,避守不出,你猜赵王会不会吃了他?!其次,执行这个战略,各位说赵括不行,那么谁行?战国中,有哪个敢说自己对上白起,还能稳操胜券的?!再次,赵括的攻击给白起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双方拼到最后,拼的是最后一口气。我们来算个数,整个长平之战,秦军投入兵力60多万,赵军兵力45万,史书记载,秦军伤亡过半,也就是伤亡30万,赵军除去投降被坑杀的20万,另有25万伤亡,也就是说,秦军伤亡比赵军要多。印象中,战国时期,对位上白起,能让白起伤亡如此惨重,唯有赵括一人而已。所以,赵括应该是白起一生中遇到的最头疼的对手。这是一个“乳臭未干”、“纸上谈兵”的人可以做到的吗?

  五、题外话

  1.长平之战意义

  许多史学家都把长平之战看作战国割据局面的转折点。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对抗秦国的力量。秦国虽然元气大伤,但是已经扫除了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

  2.白起为何坑卒?

  仗打到这个份上,双方消耗巨大,秦军元气大伤,军粮本就不足,还一下子多了20万的俘虏,这可是20万张吃饭的嘴啊!给他们饭吃,秦军就要挨饿;不给饭吃,就可能生变。所以,留在身边,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和定时炸弹。不留,第一种可能是全部遣散,遣散后这些人回到赵国继续拿起武器对抗秦国,那秦国这一仗打来干嘛?第二种可能就是坑杀,这可以说是白起唯一的选择了。

  3.聊聊赵国

  赵国自赵武灵王国力战力到达顶风后,儿子还能守得住家业,孙子往后个个败家,既没有战略眼光,没有识人之明。举个例子,当年放着自己的名将不用,用15座城池跟齐国换了田单攻打燕国,赵奢不同意,自荐出征,反对无效。最后浪费了15座城池不说,攻打燕国不但没有收获,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物力。战国四大名将,廉颇郁不得志,客死他乡;李牧未尝一败,竟惨遭冤杀!这样的国家不败亡还有什么天理!

标签: 白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