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汉族,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可以说和他父亲一样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没有像其父亲一样安享晚年,落得含恨而终。
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
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
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可以说没有七国之乱的平定,就不会有诸侯王国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样也就难以出现汉武帝时的强盛局面。显然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仅从上述二事来看,称周亚夫为汉代杰出的军事家,似乎并不过分。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最后却落了一个凄惨的下场。
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应该与周亚夫耿直的性格有关。在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就必须时刻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对有权有势者只能顺从,对皇帝的诏令只能无条件地去执行。周亚夫不知是对此不了解,还是知晓但不愿那样做。无论为将、为相,均把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前有冒犯文帝之举,后有得罪梁王、窦太后、景帝之事(即把皇帝和皇帝之母、妻、弟、大舅子均得罪了)。所幸的是文帝乃胸怀大度之人,能广泛地求谏选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因而对周亚夫要自己按军令行事的举动,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加以赞扬,予以提拔。
不幸的是景帝与其父相比,相差甚远,为人较为心胸狭隘,有怨必报,听不得不同意见。早在为皇太子时,一次与吴王太子下棋,为争棋着用棋盘将对方打死。“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成为其后来发动叛乱的导因之一。再如刘启曾与梁王刘武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宫殿的司马门却不下车,被担任公车令的张释之拦住,并以他俩不下司马门为不敬罪奏请皇帝依法予以处理。刘启对此怀恨在心,在继位后不久便把张释之降职。在这样一个专横君主的统治下,周亚夫的命运可想而知。
景帝尽管对周亚夫在平叛战争中拒不执行诏令一事心怀不满,但毕竟战争取得了胜利,使自己保住了皇位,最后还是提升有功的周亚夫为相。丞相一职在汉初的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总管政务。周亚夫不想做庸碌之辈,而想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凡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他从不推诿,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结果多次与皇帝的意见相左,造成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还是皇权战胜了相权,周亚夫被加上谋反的罪名,身陷囹圄,抱冤而死。
再看其父从沛县起事开始,他就随刘邦南征北战,可称是刘邦军中最老的班底。史书上对刘邦屠杀功臣大书特书,而事实是,刘邦对待如周勃这样最早跟随他打江山的“发小”还是比较厚道的,他不信任的,恰是那些半路加入的勇将们。从刘邦灭秦到楚汉争雄,老周的军队始终是汉军的开路先锋。从三秦会战到成皋会战的关键战役中都立下大功。老周此人,表面粗犷,鄙薄书生,作战勇猛,看似是憨厚可爱的粗人一个,实则谋事周密,粗中有细。刘邦去世后,吕氏势力日益坐大,周勃充分发挥了他“能装”的特点,装傻装憨,让吕氏势力对他轻视,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这才株杀了吕的势力,保全了刘汉的江山。此时的老周,扮猪吃老虎的本事已经炉火纯青。最后告老怀乡,可惜他的儿子周亚夫虽然军事才能远胜过他,做人却失败的很。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