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书香伴我行

犀牛历史 40 0

书香伴我行

  与书结缘就像是命中注定了似的。

  关于书的最早印象应该始于小学所用的小开本的语文课本。当时刚刚认识不多的汉字,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发到课本之后,首先是封面上的语文这两个遒劲有力的字体吸引了我,直到后来才知道封面题字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书里面的内容,除了几首耳熟能详的诗像什么咏鹅啦、悯农啦、画啦、春晓啦(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对这首诗的改写---山寨版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哈哈),和为数很少的几篇故事如乌鸦喝水、鸡毛信等,其它大多只留下一丝模糊的印象。但是里面的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却让当时我那小小的脑袋活泼起来,反反复复的去读这些短小精悍而又寓意深刻的小文章。我想这可能就是一个懵懂的小孩最早萌发的对文学的原始渴望吧!

  大概上小学二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印象中他叫张开龙(音),长相很英俊,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和张老师相处一段时光后,就感觉这位老师懂得东西真多,他那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也吸引了我,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

  上初中时我的这一兴趣继续发展,只不过差点“误入歧途”。

  那是在上初二时,八九岁的弟弟从家里顺手牵羊“拿”了200块钱,这在当时(95年左右)可不是个小数目,大概能值现在的500块吧。他也知道自己做了件“大事”,不敢自作主张,就告诉了我,并顺带把这个“炸药包”塞给了我。

  当时我俩很是后怕了一阵,提着颗心,一星期没敢出大气,时刻窥察母亲的脸色,时刻准备暴风雨的降临。可一星期过去了,家里风平浪静,波澜不兴。七天(当时感觉比一个月还长)的煎熬终于过去了,于是我们知道了母亲并未察觉家里丢了钱,以后可能也不再会了。

  后来我还很纳闷,平常偷几块钱还被母亲发觉给痛打了一顿,怎么这次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要知道我家不属于富裕的家庭啊!长大后几次想问母亲来着,可终归是不好意思提起这件不太光彩的事。

  左思右想,我们先用这笔钱买了个收音机,大概四五十块。以后通过这部收音机,我听到了好多在闭塞的农村听不到的好歌,也知道了很多在家里接触不到的信息。直到现在这部已经很旧的收音机还在老家的某一个角落里静静的待着。

  剩下的钱呢?有一次去镇上的时候我看到街上有很多的书摊,摆的大都是一些武侠和言情之类的书(现在的书摊上摆的都是某某著名抑或畅销书作家的盗版文集)。正好当时我们班里正流行武侠小说,我就想何不用这笔钱买书呢。

  想到此,就在星期六放假的时候,到镇上书摊去看看,当时想租来着,书摊女老板见我小,就对我说,你租还不如干脆买方便呢。听了她的意见,我就把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武侠小说。有金庸的、古龙的、温瑞安的、卧龙生的、柳残阳等著名小说家的作品,还有其他一些大陆、台湾和香港作者的武侠作品,总共有三十册吧。

  当时不敢一下子都带回家去,因为这样不好向家里交代,所以就分批往家带。一个天马行空、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就汪洋恣意的铺展在我的眼前。以后的日子里,我几乎一有时间就捧着这些书读,读完一本接着读下一本。《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憨、直与侠义,《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坏、精与好色,《楚留香》中香帅的酷、智与洒脱,《神州奇侠》中萧秋水的勇、情与悲壮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的印象。

  还有一本必须要说一说,因为书里面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那侠义柔情的儿女情长、那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无不深深的吸引了我,这就是《青猿神剑白虎功》。

  记得每看完一段情节,我就在回家路上和同伴绘声绘色的讲一路,说的神采飞扬,听的津津有味。直到后来工作之后才知道作者的名字叫青莲子,大陆的。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的水平绝对不亚于金庸和古龙的最好作品,虽然作者的知名度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比。

  写这段文字时,我上网查了查这部书,当又一次看到这部书的封面,一个身穿大红袍、英气逼人的女侠手持一把长剑正和三个面目凶煞、满脸虬髯的武林中人搏斗时,一种久违的感觉迎面而来,埋没了很久很久的记忆又在眼前若隐若现。

  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但在当时这些书却极大地充实了我那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要知道在村里,孩子们的娱乐场所只能是自家院子和外面的大街小巷,城市里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游乐场在这里是根本见不到的。当其他的孩子在大街上疯玩的时候,我一个人就猫在昏暗的屋子里专心的看书,并自得于我这种在村里人看来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

  再后来,不幸的是事发生了,这些书被我姨家的一个表弟几乎全部“借”走了,从此就不见了踪影,当时就好像自己多年的恋人永远的失散了一样,痛苦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从此之后,我就有了个毛病,一百个不乐意把书借给别人,那种望穿秋水的等待归还的焦灼心情是最难以忍受的。如果借书人没有归还的意思,一味的催促对方反而可能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小气,因为在他们是不理解这份复杂的心情的。

  不久,在初中升高中时我的人生之路遇到了挫折,差点转了向。

  大概是初中看课外书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本来学习挺好的我(分班时还被分到了重点班)结果中考只考了个委培(说白了就是拿钱上学),记得要交3000委培费,这笔钱是家里实在难以承受的。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不如像我的众多堂哥一样(他们很多小学没毕业就出去找活干了)外出打工挣钱。可父亲却不同意,还为此大发雷霆,挥着鞋底赶着着我再去复读。在他的坚持下,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复读的一年压力很大,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都是很要面子的,如果再过不了父母、亲戚包括村里人都会笑话我,使我没有容身之地。所以虽然没有教材(用的教材和我原先学的并不是一个版本,可我最终没买),我还是比以前更加用功,曾经一度养成的看书的习惯放下了。

  就像两个相爱的恋人一样,命中注定我们是不会分开的。

  在去报考的那所高中考试的时候,一次自己一人忙里偷闲去邻近的书店逛了一遍。书店老板是个中年男人,他的样子至今我还记得一清二楚:长脸,小眼睛、嘴上蓄胡,体态稍胖,个子较高,当时我没想到,不久的将来会和这人有一段很长的接触。

  里面的书倒是不少,有武侠、言情、文学经典等,出于习惯,我还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排排的武侠小说上,可一时半会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正当我犹豫不决时,书店老板不知出于什么想法,对我说了句你为什么不买本名著呢?虽然过去12年了,可他当时说的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说着就给我拿过一本他所说的名著来,一看原来是《红楼梦》。书很厚,翻翻大概有800多页,硬皮,32开,齐鲁书社出版,黄渡人校(凭记忆),里面字体很小。

  这书倒是听说过,历史课本上有介绍,语文课本上记得也有篇文章,好像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吧,不过那时候并未引起我的多大兴趣。看老板那副“殷殷期盼”的样子,我不好意思拒绝,何况是本“名著”呢!再看价钱,大概是十六七块吧,也不算贵,就买了它。

  中考完之后又是一段很长很长的的等待,不过在家并不觉得枯燥和无聊,因为我已经深深的沉醉于《红楼梦》所描绘的虚与实相交汇的世界中去了。虽然有些文字看不懂,特别是一些诗句更是摸不着门路,但我还是读的津津有味,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家人和来家串门的就会发现一个在村里不常发现的现象,几乎每天我都端着一本厚厚的砖头式的书在读着。为此,母亲好几次训斥我,不干活,光知道看,那能当饭吃?可我却充耳不闻,只顾专心看我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和史湘云。

  在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这本书我也基本上看完了。说基本是因为后二十回的故事内容没有前面看的仔细,不过并非是读书虎头蛇尾,而是因为眼看着好端端的一个大家庭死的死,散的散,我不理解,也不忍心。

  中考结果出来了,我考上了高中。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我们之间的缘分必将进行下去,只不过有些方面将会发生变化而已。

  记得上高中买的第一本书是《三国演义》,名著嘛,再说当时我的知识面也很狭窄,除了武侠小说,经典名著知道的和一般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过不是在中考去的那家书店买的,是街另一头的一家书店。

  书看的很过瘾,人物应接不暇,这个出场后还没混个脸熟,就一命呜呼了。不过读着挺过瘾,那孩子嘛,打打杀杀当然很感兴趣。

  开始有个情节就让我很是吃了一惊,应该是夏侯惇吧,一只眼睛在战场厮杀时被射中掉落在地,这家伙真猛,立马捡起来吃掉,还说“父精母血,岂可弃也”。就在对手被他的行为吓得目瞪口呆时,被他赶将过去,一刀斩于马下。

  我还在班里一次语文课上把张飞在长坂坡的一段故事讲了一遍,特别是把那句“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用充满激情和高亢的声调说了出来,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后来因为这次演讲还交了一个也很爱读书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买的第二本书应该是《围城》吧,之所以买是因为语文老师的讲课时偶然的一句话。上课时不知为啥老师说起了这本书,只不过没说具体内容,只说这书很好看,是名著(哈哈又是名著,不过是现代名著)。可巧就在那个书店老板那里找到了这本书。这书看的很仔细,一是作者文笔幽默,所打的譬喻总是和彼时彼景那么浑然一体而又妙趣横生;另外我感觉钱钟书所创造的方鸿渐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很多我的影子,因而让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

  接下来该说说《平凡的世界》了,这是我在高中拥有的第三本书。和它的相遇相识已经记不清缘由了,或许是书店老板的推荐,或许是自己偶然看到,或许是老师同学提到,或许…… 反正有一天它就来到了我的身边。当时买的是盗版(说实话正版的也买不到),字体特小,印刷低劣,错别字极多,几乎每一页都有不下十几个错别字,可是这丝毫也没有妨碍我的阅读的欲望,我就在边读边改边改边读中读完了这本书。

  小说第一段就把我带入了一个虽遥远但却亲切的氛围中去了:“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么一部大部头,洋洋洒洒百万言,却有这么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开头,而底下却蕴藏着、涌动着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重大变迁与人物命运的巨大转折。我始终认为这是个经典的开头,起笔的从容不迫彰显着作者路遥的胸有成竹,为小说人物、故事的渐次开展奠定了一种基调、一种回旋的余地。

  书中人物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不仅具有朴实、善良、真诚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具有很多人所不具有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不愿屈从于加之于自身的似乎牢不可破的命运,为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兄弟俩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和不懈的努力。

  路遥不仅仅想描写一部家庭奋斗史,如果这样题材就会因为太局限而失去其时代意义和普遍性,也就不会得到大多数人情感的共鸣。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始终依托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变迁,因而作者笔下的人物就具有了较强的典型性,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书在当代青年心中仍然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在九十年代的一次调查中许多青年人还把这部小说做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看完这部处处洋溢着人性光辉的作品之后,感觉自己内心似乎变得更加充实,对人对事的看法因这部小说而开始有了某种变化。书中那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们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人性的盛宴。

  语文老师为了扩大我们的知识面,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里面有一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古今中外的作家及其作品,这正合我的胃口,正愁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十分有限呢!因此我几乎天天捧着这本手册看,到后来甚至熟练到同桌只要随便问我哪位作家,我就能对上他的作品来,而且不止一部。所以每次考试那些令很多人头痛的作家作品的题目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但是,我确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是记住作者的作品,而想进一步的看看这些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故事能够作为经典名著传之于世,为世人所推崇。

  我所在的高中位于镇上,统共两家书店(其中一家就是我经常光顾的那家),店面小,书也少,除了几本杂志外,大多数的书又老又旧,就好像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一样在书架上一摆就是几年而无人问津,我的阅读要求从这里是得不到更多满足的。

  怎么办?

  不久,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在一次放学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路边围成好几圈,怎么了,出啥事了,禁不住好奇心就过去了,一看,原来是摆书摊的啊!对于这我并不陌生,上初中时就在镇上看过一些。

  摆摊的是一对中年夫妻,摆了满满的一地,大概有几百本书。待仔细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他们所卖的大都是些外国的经典著作,像《约翰-克里斯多夫》、《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红与黑》、《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百年孤独》、《荆棘鸟》、《飘》、《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这些都是我梦寐以求的经典啊,看得我眼珠子都快蹦出来,简直是高兴坏了。

  待自己冷静下来,却不禁发愁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囊中羞涩啊!高中时因为离家较远而住宿,一月家里只给八九十块的生活费,如果把活命的钱用来买书,那以后只能喝西北风了。

  怎么办?几经犹豫,还是禁不住头脑发热,生怕好书被别人给抢走,一口气买了三四本,记得总价值五十元左右。有人问了,为何这便宜啊,嘿嘿,忘了告诉各位,他们卖的全都是盗版书,卖书不是以价论价,而是以厚度论价,一本四五百页的书也就卖十一二块钱。

  所以,当看到有人不遗余力的提出打击盗版的时候,我心里却不以为然,因为我受过盗版书的很大“恩惠”呐!要知道很多正版书在那时是很难出现在我们这里的(估计现在这种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再说书价很贵,我这等捉襟见肘的人只有望书兴叹的份儿。

  这月的精神食粮准备的很充分了,但是物质食粮却变得极度匮乏,只能勒紧裤腰带了。当时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很大,所以即使勒紧裤腰带也还是挨饿,到后来我只能向同学借钱才度能过难关。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买书,挨饿,借钱,再买,再挨饿,再借钱,每个月的家里给的钱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还债,还要再买书,还要吃饭,只能不断的通过不断地透支下个月、在下个月的生活费来补漏洞。这样的生活将要持续五六年,直到大学毕业。我想自己个头一般,除了遗传因素外,这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吧!

  但是当时作为文学狂热爱好者的自己是根本想不到这些的,只知道能买到、看到、收藏自己向往已久的书(盗版书也值得收藏,对我来说)就行,其他都是次要的,是以后再想的事,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后来学校周围又陆续来了几个摆摊的,不久和我都很熟识了。一见我出现他们都是两眼放光的神态,待我比一般同学亲热得多,搞得我要是不买上几本似乎就心中有愧,对不起他们似的。嘿嘿!

  高中三年下来我几乎我读到了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大多数中外名著,包括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比如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王小波的时代系列、贾平凹的早期作品集及《废都》、《高老庄》两部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李林甫的《羊的门》、王跃文的《国画》等等,这一切都要拜盗版书商所“赐”。

  说说给我很大震撼的几部书吧,不然对不起我那逝去的高中时光。

  先说《红与黑》吧。这是一部有生活原型的作品,故事大概如下:于连-索雷尔从一个出身贫寒的穷小子而钻营成为一位贵妇的情夫,之后又得到一位侯爵女儿的痴心相恋,因为一次错误的冲动打伤了那位贵妇最终被判死刑,爱恋着他的侯爵女儿在他中意的一个隐蔽的小山洞里为他举行了葬礼,并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最后那位贵妇也为他而死。

  这一切都足以吸引人的眼球,因为它具备了构成一个好故事的一切要件。可是,如果司汤达只是编一个爱情故事,那他只是为当时的社会增加了一篇可有可无的庸俗小说,而非贡献了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文学名著,因为这样的“三角恋”小说在任何社会都是司空见惯的。

  司汤达就是司汤达,他那双火眼金睛能够洞察到故事(案件)背后为一般人所意识不到的复杂的社会信息。在当时法国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社会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调整。新兴资产阶级和守旧封建贵族势力展开了一场关于权力与地位的角力。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社会地位逐渐爬升,贵族守旧势力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反映到这部作品中,作者眼中的于连身上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很多特质,对权力和名望的渴望与追求、社会投机心理、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等等。

  作者重在挖掘人物的心理,着意刻画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每每看到于连行动前内心的挣扎与斗争,都让我大为惊叹,原来小说竟可以把一个人表现的如此晶莹剔透,纤毫毕现。随着人物命运的开展,我的情绪也跟着或激动,或高兴,或心痛,那几天里精神始终处于亢奋和恍惚之中。读完最后一个字,我一个星期都没有缓过劲来,许久还沉浸在作品里面,一部小说的影响至斯!在我的阅读生涯中,可以说《红与黑》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作品。

  再说说《战争与和平》。这是一本厚重的小说,人物多到有人老拿它和中国的《红楼梦》中出场人物的数量作对比,再加上人名长,很难记,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本书能否引起我的阅读快感,很关键的是书中的人物是否能引起我的情感共鸣,《战争与和平》是。皮埃尔的善良、虔诚,安德烈的正直、深沉,娜塔莎的温柔、体贴都符合我的审美观。

  用了一个月左右的课余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后的附录没有仔细看,不知道老托在那里说些什么)。书中的很多段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热恋、安德烈在战场上倒下时看到的以前从未注意的澄澈的蓝天,娜塔莎和皮埃尔结婚后的生活细节等等。

  此外,以复仇为主题的《基督山伯爵》、以奋斗为主题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忏悔为主题的《忏悔录》、以爱情为主题的《荆棘鸟》、无不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给我以极大的阅读享受。

  当然,不仅仅是外国名著,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那时余秋雨的文化系列正风靡于大江南北,盗版书商更是推波助澜大发其财。听说后来老余为此很是不忿,想了很多法来遏制,但是治标不治本,根本不好使,我想等有一天书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的时候,盗版书自会销声匿迹,毕竟谁不想买正版书啊。

  得益于盗版书商,我才有幸看到了余秋雨的那几部书。吸引我的并非是老余的成名作《文化苦旅》,而是之后出版的《山居笔记》,感觉几乎篇篇精彩,特别是写魏晋士子的《遥远的绝响》、写清朝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写苏东坡的《苏东坡的突围》,当时细细品味揣摩了好多遍,至今还念念不忘。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深刻的理性思索是这些文章的一大特色。这本书打开了我的历史视域,深化了我的历史情感。

  说到中国作家,有一个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学类别不得不提,王朔的“痞子文学”。 在摊上买到了厚厚的《王朔作品集》,就一头扎了进去。纯情小说《过把瘾》、《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永是我爱》很是赚了一把我的眼泪,而《我是你爸爸》对父子关系的微妙处拿捏的恰到好处,其中的幽默桥段又让我忍俊不禁。王朔虽然标榜“痞子”,甚至说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豪言壮语,但是感觉其实他骨子里还是很传统,当然也很小资。

  还有一王,被人称作是体制外作家,他就是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获奖小说《黄金时代》,王二与陈清扬发生在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以一种从未见过的颠覆的、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给我带来了极大地阅读惊喜,这种惊喜继续延续在其它几部小说中,如《三十而立》、《红拂夜奔》(中篇)、《革命时期的爱情》等;他的长篇如《万寿寺》感觉情节不连续,结构较为松散,作者介入的成分比较突出,我想这或许是王小波比较推崇西方现代派写作手法而进行的尝试吧!

  莫言的《红高粱》也是高中时代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品,一是因为以前看过老谋子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同名电影,当时印象很深刻;二是莫言那种汪洋恣意、天马行空、激情飞扬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挑动起我的神经,读时感觉血脉贲张,恨不得丢下书找个人痛快的打上一架。

  那时贾平凹的《废都》正风靡一时,盗版书商也不遗余力地做着传播工作。记得说到他时,大家都争论他的名字到底是念wa还是念ao。关于《废都》,我最欣赏小说营造的那种颓废和世俗的氛围,包括他的另外一部作品《高老庄》所创造的琐屑、日常的生活描述都让我欲罢不能,深深沉醉在作品里面。当然,其中大胆的性描写也是刺激着年岁不大的我的眼球,挑战着我的阅读极限。

  此外,王跃文的《国画》、李佩甫的《羊的门》、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是那个时期感觉挺好的小说。

  在这里,还要说一个人,虽然只读过他的一篇散文,但是这次的阅读经历却终身不忘,不仅仅是作者文笔包含的深情打动了我,更是与我高中仅有的一次“出轨”有关,这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在老师眼中,我一贯是个不惹事的学生,我也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和老师产生很大的冲突,但是有些事情往往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高中分科以后有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甚至一度有登顶的趋向。但是越到后期我的成绩却变得越来越糟,老师对我都快丧失信心了。可我从来都是个乐天派,也从未为自己的成绩发过愁,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一个高考录取名额可能就此报销,因此对于我的不思进取的表现逐渐的不耐烦起来。

  终于有一天吃过晚饭后,年轻的班主任躲在窗口窥视时又一次发现我在教室后边溜达并且时不时的和同学取笑,就怒气冲冲的冲进教室,砰砰砰的就给了我三拳,当时直接把我给打懵了,好长时间没有缓过劲来,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为何发那么大的火气。直到老师大声质问我为何在后边瞎逛我才明白了,可是那时离上课还有很长的时间呢,在后边玩玩怎么触犯纪律,犯得着发那么大的火吗?自己就很不服气表示强烈的不满,两人就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后来他就说明天让我回家叫父亲来一趟。可我压根不想。第二天早读时老师见我还没走,就把我叫出去,又把我好一顿训斥仍然叫我回家。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答应。

  可是我并没走,而是回到宿舍里躲避一阵。当时的住宿条件很差,两个班大概有80人挤在一个教室改造的宿舍里。房梁上几只麻雀飞来飞去,时不时掉下几滴鸟屎,地下灰鼠贼似的钻进钻出,有的还很大胆,就在你的眼皮子地下大摇大摆的穿过。

  一上午的时间可能要在宿舍里待着了。在这种很沮丧的心情下,我随手拿起放在床边的一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典》就看起来,就这样我读到了史铁生的这篇著名散文。很快我就忘掉了了个人的烦恼,不再担心鸟屎的降临,也不再害怕老鼠的出现,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母子之间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里了。

  可以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对苦难和命运的独特理解以一种哲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没有一丝无病呻吟,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至情至爱的生命感受始终充溢全篇,让你禁不住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与追思。

  读完后,回到现实中来,我发现对老师的怨恨已经没有了,相对于作者遭受的苦难来说,自己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有时多一份理解与沟通会让人懂得很多原本误解的东西。

  之后,放下书本,我就去跟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贪玩,不过在叫家长问题上我撒了个谎,说父亲不在家,没想到老师也没有过多的追究,讲了番道理后就放我回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很庆幸,也很不理解:高中三年竟然一次都没有被老师抓到读课外书。其实我的手段一点也不高明,也不会掩饰,所以当看到周围无数的同学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书被老师没收时,我既暗自庆幸又充满困惑。我想,或许是书佑我吧!

  美好的高中三年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成了高考时的一匹黑马,本来成绩在我之上的几个同学都没考取本科,我却考上了,并且是班里唯一的一名男生。我感到很庆幸,不光是自己又有了深造的机会,还有一层就是我与书会继续相伴而行,将要度过充满期待的大学时光。

  未完待续……

标签: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200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