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犀牛历史 48 0

  以上官仪为首的宫廷文人的诗歌创作,因生活的优裕、眼界格局的狭小,没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于是力挽诗风的任务便落到了一般士人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初唐四杰首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其雄健之笔为唐诗注入了新鲜的刚健之气,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他们的历史功绩也像杜甫所高度赞扬的一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王勃正是“初唐四杰”之首。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王勃也是如此,据说他六岁时便能作诗,妥妥的神通无疑,真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啊!他也因此被他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汉书》的语言,用官方的话来评价是典雅敦厚,说白了就是晦涩难懂。因而不少学者给《汉书》作注,比较有名的当属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王勃九岁时就给他挑出了错误,真真让人汗颜!

  有一个成语叫“皓首穷经”,说的是古人钻研经书,一直钻研到头发都白了。遗憾的是,有的人哪怕“皓首穷经”还没研究太明白!而我们的天才王勃小同学呢?十岁就饱览了六经,真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天赋如此高的王勃,在科举之路上也是非常顺遂的,十六岁时,就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为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人往往有多大的才华就有多大的野心,尤其是处于极其开明的唐王朝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王勃也是有着一颗极其强烈的入仕之心,颇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就像他在《游冀州韩家园序》里所写:“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勃也不例外,他的机遇就因为他的一篇文章——《乾元殿颂》。从思想性上来说,这篇歌功颂德的美文并没有什么太过称道的地方,不过从艺术性上来讲,这篇颂绝对堪称响当当的千古美文,足见王勃的才情之高。

  王勃的好文章那么多,之所以说这篇美文是王勃的机遇,是因为它惊动了 ——唐高宗。

  尤其是当高宗听说写这篇颂的王勃此时还未及弱冠,惊得连连感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唐高宗的赞美顿时让王勃声名鹊起。

  此时的王勃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雄才的时候,不料,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极其荒唐的玩笑。

  更加可笑的是,王勃因为一篇颂而声名鹊起,同样也因为一篇檄文在仕途上被判了死刑。而让他如升天堂和如下地狱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也就是 ——唐高宗。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勃当上朝散郎后,担任了沛王府修撰,也因其文采出众深得沛王李贤的喜欢。

  有一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游戏而已,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件小事情。王勃也是一时兴起,谁让自己才华横溢呢?于是不加思索,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讨伐英王的斗鸡。本来就是一篇戏谑之文,不料有好事者竟将此文呈给了唐高宗。

  唐高宗读完之后,鼻子差点没气歪,他极其看好的天才王勃,没想到竟是一个歪才!心思根本没用在正地方上。他的两个儿子斗鸡,作为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应该做的事是劝诫,王勃倒好,不但不劝谏,还写檄文,这不是在拱火吗?有意挑拨二王不和!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在王府呢?于是唐高宗下旨将王勃逐出了王府。这就相当于给王勃的仕途判了死刑,再有才华也没用了。

  话说一篇文章而已,唐高宗有必要这么生气吗?

  实事求是地说,还真有。

  我们看看什么是檄文?

  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或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檄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战斗性极强。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檄文我们不妨介绍两篇: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篇文采斐然的檄文,以酣畅淋漓的文笔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据《三国演义》描述,曹操当时正患头风,卧病在床。读到此篇檄文时“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足见这篇檄文的战斗性有多么强!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据《新唐书》记载,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竟然感叹道:“丞相安得失此人?”可见这篇檄文有多大的煽动性和号召力。

  这样富有战斗性和号召力的檄文,王勃因斗鸡而写,显然是十分不合适的。王勃当时的写作想法和动机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是为了博得沛王李贤的喜欢?还是单纯的戏谑性文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篇文章让他苦心经营的仕途毁于一旦却是毋庸置疑的。

  仕途的打击对年轻气盛的王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只是意气消沉的王勃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还有更大的不幸在等着他。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咸亨二年秋冬,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是虢州司法,就在虢州给他谋个参军之职。王勃任职期间,将一个叫曹达的罪犯藏匿起来了,后来王勃怕走漏风声,又杀死了曹达,杀人犯法毋庸置疑。好在王勃声名远播,被赦免了,侥幸没有丢掉性命。

  关于这件事也有不同的声音,说王勃此次灾祸,是因为他恃才傲物,被同僚嫉妒,于是设计构陷他。

  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看出的是,天才的王勃在政治舞台上走得步步惊心。

  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王勃杀死曹达一事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当时的王福畴是雍州司功参军,受儿子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而交趾绝对的蛮荒之地。

  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之大,从他的《上百里昌言疏》一文中可见一斑:“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后来王勃远涉千里去探望远在交趾的父亲王福畴。在路过南昌时,正好赶上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面对这样空前的盛况,王勃自然得去凑凑热闹。而王勃的大名阎都督想要不知道都很难,于是欣然请他参加宴会。

  只是王勃不知道的是,阎都督此次宴客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借机推荐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孟学士的才华和王勃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这一点,阎都督心如明镜。不过阎都督有他自己的方法,他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将其背下来,然后在席间背着写下来,假装是即兴而作。对于即兴而作的文章,要求自然不能太高。

  这本来是一个好主意!只可惜碰到了不识趣的不知就里的王勃。

  宴会上,阎都督假意请在座诸人作序。诸人知其用意,自然都推辞,而我们的王勃却没有这么谦虚,而是接过纸笔,当着众人的面,奋笔疾书。很快,洋洋洒洒七百余字呈现在众人眼前。

  起初,阎都督见王勃如此不识趣很不高兴,一气之下转入了帐后,不过还是让人去看王勃都写了什么。毕竟王勃的大名他可是如雷贯耳,怎么能一点儿不好奇呢!

  当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不过淡然一笑,说道:“老生常谈而已,盛名之下,不过如此”。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沉默不语,不知道在想什么。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时,竟然拍掌而起,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时的阎都督早将王勃喧宾夺主的行为抛之脑后,心里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这就是唐人。

  而王勃还写了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也许是王勃对阎都督离席的不满,也许是文人的自负个性使然。王勃没有写“空”字,只是空了一个格。

  当众人发现少一个字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少的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独”。但是颇有文采的阎都督感觉都不符合语境,而他也想不出一个非常贴切的字放进去,没办法,只好命人去追赶原作者,问清楚究竟落下了哪个字?

  而焦急等待答案的阎都督却没想到等来的消息是:“一字当值千金”。

  这可真是气坏了阎都督,他都没追究王勃破坏了他的计划之罪,王勃到来敲诈他。只是当着众人的面,不这样做,自己颜面实在是挂不住啊!更何况他真的非常想知道落下的这个字究竟是什么?索性备好纹银千两,带着众人,浩浩荡荡直奔王勃住处。

  此时的王勃得着便宜卖着乖,表情要多茫然有多茫然,要多无辜有多无辜:“晚生怎敢空字,让大人亲往下问?”

  此话一出,茫然的变成了众人。有人忍不住问道:“那空处作何解释?”

  王勃不在卖关子了,索性道破真相:“空者,空也。”

  众人先是恍然大悟,随后称赞不已。如果说未见王勃之前是久仰大名,那么见过王勃之后,果然是名不虚传。

  阎都督也是佩服不已,突然觉得自己这千两纹银花得真值。

  可是谁又能料到,这样的文学奇才,在返回的途中,不幸溺水而亡!天妒英才,就这样,一代天才魂归南海,留给世人无限的唏嘘感慨。

  以至于后来当唐高宗读到《滕王阁序》时也是拍案叫绝,后悔当年因一篇檄文将王勃驱逐王府。只可惜这个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我们综合来看,王勃这个人志向高远、才华横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性格注定了他在官场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一篇文章便断送了自己的政治仕途,说明他处事缺少谋略,志大而才疏。当然这里的才不是他的文学才华,而是指他的政治远见。王勃的身上有着唐人的精神风貌,但是却缺乏唐人的豁达心胸,因此他的内心一直是痛苦的,既要承受自己遭遇的不幸,又要背负因自己而牵连的父亲的愧疚,因而王勃活得比较累、比较痛苦、也比较压抑。

  王勃虽然英年早逝,可是他的诗文却流传千古,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王勃最负盛名的诗作可能要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是离别之诗,却无离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苦之情。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朋友相赠的日记本上。

  王勃的《羁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两首诗将羁旅的愁思、疲倦和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最终都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令人读来自然心生感伤之情。

  我们再来看看王勃的《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整首诗将采莲少女的思夫之情写得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王勃的《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整首诗将伤春之情写得无以复加。《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也受其影响,只是黛玉将伤春之情写到了极致。

  至于王勃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惶惶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则是王勃悲苦一生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们以一首小诗作结:

  王氏三株树,辞采冠群英。九岁错颜注,十岁通六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销魂苦,离别注清音。祸起斗鸡赋,仕途多艰辛。纵有鲲鹏志,何处觅知音?偶逢滕王宴,才气振古今。南海风浪急,千载祭魂英。

标签: 初唐四杰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