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的故事—— 宣统皇帝溥仪

犀牛历史 72 0

宣统皇帝溥仪

  宣统皇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属马。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公元1906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四日是溥仪的生日,也是道光皇帝的祭日。溥仪做了皇帝后,把生日改为了正月十三日。溥仪于公元1967年10月17日因癌症病逝于北京人民医院,终年62岁。

  溥仪是大清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清朝入关第十位皇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代表的大清王朝的终结,也代表了帝制的终结。

  溥仪的父亲是载沣,祖父是奕譞,外祖父是荣禄,母亲瓜尔佳氏。

  一、 宣统登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1月13日)光绪皇帝病危,慈禧下懿旨,由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皇位。继承同治皇帝为嗣,兼挑光绪皇帝为嗣。

  当天晚上,军机大臣就把溥仪带到宫里。溥仪被抬进宫后,先到中南海瀛台叩拜光绪皇帝,然后溥仪又被人抱到慈禧那里。3岁的小溥仪看着这么一个快死的老太太,而且丑的要命,小溥仪就被吓得大哭。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溥仪,被溥仪一把摔到地上,连声喊"要嫫嫫,要嫫嫫"。慈禧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玩去吧"。第二天下午光绪皇帝就死了。第三天,慈禧也死了。溥仪就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载沣也就成了摄政王。在这里我插一个历史巧合,《清史稿.诸王传》说:清"以摄政始,以摄政终"。清朝只有两位摄政王。第一位是多尔衮,第二位是载沣。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候的摄政王,载沣是清朝灭亡时候的摄政王。一始一终。

  公元1908年12月2日,举行溥仪的登极大典,改次年为宣统元年。这是大清王朝最后三年的宣统朝。

  在宣统皇帝溥仪登极大典上,出现了一场闹剧:

  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不叫溥仪乱动。溥仪却挣扎着哭喊"我不埃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埃这儿,我要回家"。 载沣只好哄着溥仪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快完了",文武百官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王公大臣纷纷议论,认为这是大清王朝的不祥之兆。这场闹剧成了预言,"快完了"三年完了。

  二、 大清覆灭

  大清覆灭,宣统逊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原名孙文,字逸仙,号日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兴中会的主要成员大多为银行家、商人等中小资产阶级。所以说后来的毛、泽、东 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是有道理的。后华兴会在长沙成立,以黄兴为会长。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春,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同年秋,兴中会组织第一次起义,即广州起义,结果失败。陆浩东等人牺牲。孙中山逃往香港,后辗转到英国,并在伦敦被清廷抓获,被关进了清驻英使馆。这就是孙中山著名的"伦敦蒙难"。后被老师康德黎救出。(时间为1896年)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革命党人第二次发动起义,即惠州起义,结果失败。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以蔡元培为会长。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革命党人发动萍乡、醴陵起义,结果失败。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革命党人连续进行了六次起义,结果失败。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革命党人发动广州新军起义,结果失败。

  宣统三年三月(公元1911年4月),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结果失败。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结果成功。

  武昌首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24省中,便有14个省举起了义旗,宣告独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改用公历纪年。这次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公元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逊位。

  三、 宣统逊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为六岁的宣统皇帝溥仪颁布了逊位诏书。其文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同日,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溥仪逊位,尊号仍存不废。溥仪还叫"宣统皇帝"。但只限制在宫内。民国政府占去了紫禁城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宣统逊位,历时2132的帝制时代结束。共和代替了帝制。

  清朝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历时296年,共任12帝,清朝结束。

  清朝遗老们不甘心这样失败,总是找机会复辟。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发生了清室复辟,。史称"张勋复辟"。

  四、张勋复辟

  公元1917年,世界历史上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主张对德国宣战,大总统黎元洪与国会坚决反对。两人的意见不一致,发生了争论,历史上叫做"府院之争"。黎元洪就把张勋召到北京来。张勋带领三千名辫子兵以"调节府院之争"为名进京。

  张勋,曾参加过中法战争,是个参将。很长时间跟着袁世凯。清朝灭亡后,张勋不剪辫子,被称为"辫帅"。军队也不剪辫子,军队叫"辫子兵"。

  公元1917年6月30日晚,张勋、康有为进宫见溥仪,还秘密的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参加会议的人还有溥仪的几位师傅。商议复辟之事。

  第二天(7月1日),张勋率领三千名辫子兵攻下了整个北京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抱着总统印逃到日本使馆。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勋对溥仪说:"共和不合咱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还小,当不了大任。"张勋给溥仪讲了康熙8岁做皇帝的故事。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典。把当天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

  溥仪封了一系列官爵,这个时候北京城里有的地方又挂起了龙旗,有的人又穿上了长袍马褂,原来盘在头上头上辫子的人现在也放下来了。

  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孙中山在山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成了讨逆军队于7月7日到北京讨伐张勋,飞机在紫禁城的上空盘旋着,也向紫禁城中投下了炸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飞机作战。7月9日,北京城被段祺瑞的军队包围。1917年7月12日,溥仪第二次宣布退位。算一算,溥仪第二次做皇帝只有12天。历史上把这次复辟称之为"张勋复辟"。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表示反对这么叫,其理由是,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写到:

  "复辟"二字:"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其意思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复"与"辟"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恢复君位或恢复帝位。这次宣统复辟,是由张勋统兵进京,扶持溥仪重新恢复皇位。张勋何许人也?张勋仅是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许多书文称"张勋复辟",其有何"辟"之可"复"?

  阎崇年先生认为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叫"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阎先生的看法很有道理,我的看法与阎先生的一致。

  五 、北京政变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民国大总统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总指挥,任命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吴佩孚和奉系军阀交战去了,冯玉祥在前线倒戈,于10月23日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将大总统曹锟囚禁起来。又决定将紫禁城里的皇帝溥仪逐出皇宫。

   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将溥仪赶出皇宫。这天鹿钟麟带着军队、大炮就来到了紫禁城,限溥仪等宫里所有人在两个小时之内离开紫禁城,晚了就开炮。

   溥仪这个时候正在和婉容吃苹果呢,溥仪听说突如其来的变故大惊失色。溥仪要求延长时间,鹿钟麟给溥仪延长了20分钟,晚了就开炮。溥仪只好在修正优待条件上签字。修正的清室优待条件如下:

   1.大清宣统帝自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称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2.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并特支出200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贫民。

  3.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得自由选择住处,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4.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礼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5.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国民政府所有。

  当天下午4时20分,从紫禁城开出五辆汽车,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乘第一辆,溥仪乘第二辆,婉容、文秀及其他亲属、侍从人员乘第三、第四辆。警察总监张壁乘第五辆,一直开到醇亲王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这不就应了溥仪登极时说的那句话"我要回家",这不回家了吗!

  溥仪出宫,清史研究算是完整的终结清朝虽于1616年建国,但应以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清朝虽于1912年灭亡,但清史研究因该以1924年溥仪的出宫而终结。

  溥仪出宫以后的历史,不属于"清十二帝"的叙述范围,则不必讲述。

标签: 清朝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