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拾遗录,好看有趣的人物故事在这里!

犀牛历史 38 0

  若是国人要自信,不可忘记辜鸿铭

  一、父亲叫我永远记得,我是中国人

  150年前的英国,在伦敦地铁上有一个中国少年,十二三岁上下,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手里捧着一份《泰晤士报》,一脸认真。

  同车厢的英国人觉得有趣,集体调笑侮辱少年。少年起初不理他们,后来实在厌烦了,干脆把报纸掉过头来看。

  “看,这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识,还看什么报纸?”英国人开始起哄了。少年火了,把报纸往怀里一塞,起身面对众人,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背诵下来,冲着整个车厢的英国人大声喊:“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不是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

  那帮英国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的逃下了地铁。

  这个中国少年也起身下了地铁,望着飞驰的钢铁巨兽,整了整长袍马褂,摆正身后的辫子,带着一种当时国人极度缺乏的自信,昂首挺胸走进了伦敦的晨雾之中。这个少年,名字叫辜鸿铭。

  1857年,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的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父亲辜紫云是当时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能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辜鸿铭,自幼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十岁不到的年纪,辜鸿铭就熟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橡胶园庄园主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自己的祖国已经被放在了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在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能学贯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这番话不啻在年幼的辜鸿铭的心田引爆了一颗原子弹。

  有一天,他找到义父布朗。抬起头一脸认真的告诉他:“义父,我要去英国。”就这样,10岁的小辜鸿铭跟随义父踏上了英吉利的土地。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排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了,你是中国人。”

  二、回到中国来,做个东方人

  到了英国,辜鸿铭在义父的指导下,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开始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

  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你未来能够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做一个富翁,造福自己!这句话成为了辜鸿铭一生的座右铭!他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文化。一个人能走多远,他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眼光有多远。

  很快,聪明好学的辜鸿铭掌握了英文、德语、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语言,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成为达尔文以及柯南道尔的校友。

  1877年,20岁的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奔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与哲学,后来北大校长蔡元培去莱比锡求学时,辜鸿铭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了。

  40年后,一代文豪林语堂也踏进了莱比锡大学的校门,而辜鸿铭的著作,早已经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籍了。

  林语堂一生三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殊不知,辜鸿铭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从辜鸿铭到莫言,这条路,中国整整走了一百多个春秋!

  辜鸿铭一生获得十三个博士头衔,因为他博通西欧诸多语言,见识极深,很快在欧美上流社交圈传扬开来。

  但是他们却对这个矮小的中国人抱有怀疑与偏见。有一次,外国人嘲笑他说:“你们中国人给祖先叩头,这样做他们就能吃到供到桌子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上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外国人只能灰灰溜走!

  事实上,辜鸿铭名气越大,学问越深,见识越广,可是,他的内心也越来越痛苦!这种痛苦,源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源于亲身遭遇的不公正,更源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侵略。

  在异国他乡漂泊十余年,他始终记得临行前父亲的那句话:“回到中国来,做个东方人!”他回国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他一系列行为的最好的注解,我越了解西方,就越觉得东方文化之博大精深!!!

  我要回中国!

  三、他的灵魂没有和蔼,只有烈酒般的讽刺

  回国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授。

  他在北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当时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罗家伦的《回忆辜鸿铭先生》里提到过辜鸿铭教授英国诗的时候会说:“我今天教你们外国大雅。”有时则说: “教你们外国国风。”或者是“洋离骚”。辜鸿铭一生都以传播中国文化,“教化西方”而努力。

  在那样一个西学东渐的年代,辜鸿铭始终坚守这一份文化自信,在满目疮痍的国土之上,尤其显得至珍至贵!

  辜鸿铭在到北大上课之前,名气已然极大,大家都对这位学贯中西的教授抱有极大期待。

  第一天上课,整个北大学校都轰动了,甚至连当时很多有名的教授都提前来到课堂,欲瞻仰这位大师的风采。

  当天,当所有的学生在教室静静等待这位传说辜教授上台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穿着黄袍马褂,拖着长长辫子的老头,步履蹒跚都走了上来。

  学生们轰动了!这辫子是专制的代表,是民族耻辱的象征,竟然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这里,出现在了20年代学术风暴的中心!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的北大,是新文化的中心,是马克思文化的传播地,更是孕育五四运动的摇篮!

  在北大,这条辫子,要被强烈批判的!

  可辜鸿铭却不在乎,他静静地走上台,看着表情怪异的北大学子,表情玩味的知名教授,轻轻的掸了掸袍袖,目视高空,清了清嗓子,一张嘴!技惊四座!

  如此娴熟的英文口语发音,对东西方文学如此深刻的见解!带瓜皮帽,拖长辫子,讲英国诗。北大没有这样的人!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人!

  辜鸿铭火了!

  尽管如此,当时仍旧有很多激进分子都嘲笑他,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当他拖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子一片静默。

  大家觉得他是犀利的,是如烈酒般辛辣的。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今天,当 提出“文化自信”的时候,当我们大谈民族自信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能忘记,一百多年前,有个身材矮小,身穿黄袍马褂,拖着一条大辫子的中国学者,以一己之力,为中华文化站台,为华夏文明发声!

  辜鸿铭不愧一代宗师!

  四、辫子,是我的护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掀起了剪辫子的热潮,很多人劝辜鸿铭剪去辫子,辜鸿铭却不为所动,始终留着一根辫子。进入北大后,更是偏执的保护着这根辫子。并扬言:“谁动我的辫子,我就和他拼命。”靠着这条辫子,辜鸿铭与新文化运动者们展开对战。

  辜鸿铭说:“许多人笑我愚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实非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慈禧太后过生日,两湖地区各衙门张灯结彩,并唱新编的“爱国歌”以示庆祝。时在张之洞幕中的辜鸿铭对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竟未闻‘爱民歌’的。”梁鼎芬回答说:“那你就编歌词来给人家唱罢。”辜鸿脱口而出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爱中国之文化,他更爱中国之人民!

  辜鸿铭的日本友人萨摩雄次在回忆中写道:“先生还常以拥有发辫而感到自豪,若友人问及此事,他会摇头晃脑的说:‘这是我的护照’。”

  1921年,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 ,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辜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有一次,辜鸿铭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浅薄的美国女士坐在辜鸿铭旁边。望着这个形容古怪的中国老头,她一时找不到话题。在上汤时,终于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ke soupee?”(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士认为这个china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便不再答理他了。

  酒过三巡,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ke speechee?”(喜欢我的演讲吗?)

  近乎疯狂的自信,痛苦的呐喊,吐到口中,变成了一句轻松的调侃。民国幽默的人很多,能达到辜鸿铭境界的,一个也没有!

  辜鸿铭无疑是个爱国者,他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深爱着。他一生都在不遗余力的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优越与自信。可惜,这种观点,在欧美文化甚嚣尘上的民国时期,已经成为了绝响。

  四、先知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

  有人说辜鸿铭是狂妄的,有人说辜鸿铭是固执的。当他用外文猖狂地叫骂洋人的时候,学贯中西的他,未必不知道西方的好。

  只因为他懂,所以他敢骂!

  当他说起“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时候,他肯定在为礼教的荒废而忧患,为本土思想的沦丧而忧患。

  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一书里,他这样写道: “惟历观近十年来,时事沧桑,人道牛马,其变迁又不知伊于何极,是不能不摧怆于怀。”这句话里,何曾看得见平时的高傲和戏谑?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老态龙钟的中国文人,对世道崩坏、人心沦丧,发出了一声轻叹,流下的一滴苦泪!

  印度的生雄甘地曾称辜鸿铭是“中国最尊贵的人。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怔怔之怪杰也!”孙中山盛赞他为“中华文明四千年独得辜先生一人!”

  他一生“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个地地道道的东西南北老人。可是,若不是国破山河乱,谁又愿颠簸芳华,流离此生?

  他是民国初期中国最有名的三条辫子之一!

  一条是牵引着帝国复辟梦的军阀张勋;一条是沉在颐和园昆明湖上,留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有一条,则是牵着东方与西方,以一己之力奋力抗争与碰撞的辜鸿铭。

  可惜的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中国,在西方文化甚嚣尘上的北大,辜鸿铭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他前行的步履维艰。

  1920年,在与陈独秀、胡适、罗家伦等新文化旗手的斗争中,势单力薄的辜鸿铭败下阵来。

  他被北大解雇了!

  离开北大后的辜鸿铭,闲居北京数年。1924年,辜鸿铭受邀赴日本讲学三年,期间也曾应邀去台湾讲学。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返国。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走完了他桀骜的一生,享年72岁。

  在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辜鸿铭清瘦的身影,想起一百年前那个桀骜不驯的固执老人,想起他一生都不遗余力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的壮举。我们应该心存敬畏。

  在那个年代,当整个民族都陷入“失语”的窘境之时,只有辜鸿铭一个人,仿似先知一般,高傲的抬起头颅,拖着那条像蛇一样的大辫子,向茫然无知的时代,纵声呐喊!

  那声音如此尖锐,曾穿破苍穹,震撼整个民族,响彻四方。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