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一个真相 --杂谈被罗贯中恶搞的人物

犀牛历史 70 0

前言

   近年来,恶搞之风盛行,比较经典的像《西游记》被搞成了《大话西游》、《悟空传》,《无极》被搞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华民族一向比较具有自娱自乐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明为何能在五千年前一直延绵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恶搞有一定的历史传统,明清四大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对不少历史人物进行了恶搞,演义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我们大可以不对其进行盘根问底的追查,但罗贯中的三国太有名气,假做真时真亦假,演义变成了正史,谎言变成了真理。

   一般的中国人对三国人物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来的:义薄云天的关云长,狡诈自私的曹操,爱哭鼻子的刘备,算无遗策的孔明,智高器窄的周瑜,鲁莽任性的张飞,反复无常的吕布、、、、、、作为小说,《三国演义》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罗贯中的恶搞却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恶搞之一:白脸曹操

   三国中被恶搞得最惨的是曹操,曹操一代袅雄,文才武略,治国安邦,既可马上打天下,也可马下治天下,实乃五百年才出一个的王者。但在演义中,曹操就是一个多疑狡诈,好色自私的小人,以至于在京剧中,他就成了白脸奸臣,为什么现实和历史的差距这么大了?我认为罗贯中的恶搞功不可没。

  在演义中,曹操最让人反感的是,他杀吕伯奢之后,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以怨报德,不思悔改的行为,自然是品性败坏,十恶不赦。中国人一向讲究“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向善,虽善不赏”,对人的主观心态最为看重,对有心为恶的人,从来都是将其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到底曹操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做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了?让我们翻开历史书,《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如果《魏书》所述是真实的,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

  当然,权威的史书不一定代表真理,有人就嘲讽地说过,历史是一位婊子。做为晋人,陈寿难免带有色眼镜。那我们来看一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最开始出现在哪?《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按照孙盛的说法,曹操是误以为别人要杀他,所以先下手为强,然后再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种说法到底可不可靠了?我认为,因误会而产生误合有可能,曹操有可能误会吕伯奢家人,但产生误会之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应该是他的最佳选择,他本来就是恐惧出逃,保命是第一需要,他怎敢乱惹是非,终究杀人灭门在当时也不是小事,肯定会引起当局的格外关注,作为军事奇才,以智计著称的他不可能想不到;再者像曹操这样城府如海的政治家,就是做错了事,也不可能一错再错,再用言语来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就算曹操有杀人灭门的行为,后面的言辞,也是后人的推测。

  如果我们再从曹操平时的为人来推测,就会发现曹操并不是一个任意妄为,不怕千载骂名的人。曹操以金壁从南匈奴换回蔡文姬的事,大家都比较熟知,曹操事后就说:“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这话是真是假不论,至少说明曹操是个很在意个人形象的人。再者,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是三国元首中唯一没有称皇的,从曹操不愿当武王,而愿学周文王这件事,也说明曹操是很在意史书评说,后人评论的。

  曹操的好色,世人皆知,不论是想要铜雀春深锁二乔,还是因为娶了张绣的从叔母而逼反了张绣这些事,都说明了曹操确实好色,甚至在关羽在向他讨要吕布步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时,曹操虽想收买关羽,但还是按捺不住色心,“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按中国古代标准,皇帝可以三宫六院,一般男人也可以三妻四妾,所以曹操的好色,不应该成为他遭恶搞的理由,更何况曹操对女人还是比较民主的,像曹操的丁夫人因曹昂之事怪他,回了娘家,他就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却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动都不动,理都不理。曹操便抚着她的背,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曹操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问:跟我回去,行不行呀?再者,曹操临死之时,还在遗嘱对他的那些妾婢们都做了安排,表现他的柔肠爱意,这在古代非常难得,这也说明曹操不仅好色,而且惜色,无情未必真豪杰!

  当然,曹操之所以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他善权谋,懂机变分不开的,在国人传统的理念中,兵者,诡道也,军事家,政治家总是和阴谋阳谋联系在一起的,总有那么点见不得光日的东西,宣传工作如果没有跟上位,军事家政治家就会变成阴谋家,像曹操;宣传工作太到位,又会把像刘备这样的袅雄,宣传成只会哭鼻子的窝囊废。

  恶搞之二 小男人周瑜

  三国演义中最冤的男人当属周瑜,按照罗贯中的说法,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就是诸葛亮的陪衬,一生受制于诸葛亮,甚至闹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最后被诸葛亮一气二气三气,活活地气死,不尽技不如人,而且器量极小,纯属死了活该,连同情的鳄鱼泪都是多余的。

  事实上,周瑜应该是苏东坡描绘那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据史书记载,周瑜出身士族,高大英俊,精通音律,时人云:“曲有误,周郎顾”,就能说明他的雅量高致;而周瑜更是胸怀大志,熟读兵书,希望能廓清天下,当时人对他非常敬佩,尊称“周郎”。

  赤壁之战,当底是谁的功劳?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全是诸葛亮的谋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连营,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其实诸葛亮并未参加赤壁之战,而只是做为说客促成了孙刘联盟,而赤壁之战的真正主角是周瑜,苦肉计,连环计,妙用东风,都是周郎的妙计,有唐诗为证,“东风不如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至于后来的三气周瑜,更是无稽之谈,从赤壁之战到周瑜病逝,诸葛亮都在零陵一带,为刘备稳定后方,根本就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周瑜死后,蜀国去吊唁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

  说到气量,凡是和周瑜打过交道的人,都对周瑜的为人赞不绝口。据史书记载,周瑜最初受重用时,东吴老将程普,很不服气,曾多次当面羞辱周瑜,周瑜都不和他计较,程普最后为周瑜的才华气度所折服,到处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说到周瑜的死,只能说是天嫉英才,如此杰出的人才,却在三十六岁时,英年早逝,不过不是被气死的,而是得病死的。也许周瑜的早逝,为后来的小说家增加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也为他的对手赢得了取胜的机会,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就写了一个叫黄裳的人,因躲避仇家,到深山练武,最后出山一看,他已无敌,因为仇人都死了,时间战胜了一切。

  看了演义,再读正史,不能不为周瑜叫冤,这样一个智慧与英俊并存,气量与雅致共生的人中之龙,却被罗贯中恶搞成一个气量狭窄,周郎才尽的悲剧人物,这样的小说,真的是投枪,是匕首!

  恶搞之三 屠户张飞

  张飞的身世是一个谜,按照罗贯中在演义里的说法,张飞是一个屠户,杀猪卖肉的,在罗贯中的描绘中,张飞武艺高强,性情暴燥,任性鲁莽,百万人中可取上将之首,但做事一般不经过大脑,像他在出道之初就暴打督邮,后来,他更是因为鞭打下属,而丢了脑袋。

  张飞身世还有另一种说法,张飞小时候就性情刚强,脾气暴躁,他父亲给他请了几位老师,都被他气走了。他舅舅特地推荐了一个叫王养年的先生来教他。王老先生做过朝廷将官,兼有文武之才,鉴于朝政腐败弃官回乡,以教书为生。张飞对这位先生十分敬佩,在其指点下练文习武,十三岁时就练出一身好武艺,同时通过读书明白不少道理,越发对世道不满,立志要荡平天下救百姓。王先生担心张飞惹出祸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教张飞练书法、画美人,以有助于融化他的刚烈性格。三年下来,张飞的书画果然大有长进,特别是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大受称赞。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评价张飞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张飞的武功,自然没人怀疑,当年长阪坡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不知吓得多少魏兵尿了裤子。而张飞并非只会武功,他也粗中有细,能独挡一面,取益州,义释严颜;拒巴西,大战张 郃,他不仅有勇,更会用谋,这说明张飞可能不会是屠户那么简单。

  关于张飞的书法,流传下来也颇多,比较有名的有《立马铭》,据说是张飞大败张郃之后所做,另张飞还留下过一篇游记,《真多山游记》,全文十九字,情景交融,言简意深,“王方平采药此山,重子歌玉泸山涧。雪,住宿方行。”

  从上面所述来看,张飞极有可能不是屠户,屠户的形象只是对他的一种恶搞,就像为了说明他的粗暴,强行把怒鞭督邮的黑锅扣到他头上一样,据史书记载,怒鞭督邮的本来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中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还历史一个真相,屠户张飞,也许是一位精通美工画,写得一手好书法,文武全才的高硕书生。

标签: 蔡文姬是什么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