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男变女相的历史人物原型——南北朝窦惠太后

犀牛历史 25 0

观世音菩萨男变女相的历史人物原型——南北朝窦惠太后

  突然很财迷地想,这尊造像是不是含金,就测了一下比重,结果6g/cm3,而黄铜的比重是8.9 g/cm3!这是比纯金都让我震惊的数值!原本请回这尊造像,看了一眼是黄铜材质,就确定是新仿的,就没再往古董方面去想,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宝爱,依然每每燃香礼敬!因为她的慈悲、安详和雍容高贵,可以瞬间秒洗我在尘世的一切烦恼和不安!

  从材质上讲,为啥6的比重会让我震惊呢?因为在我国黄铜的大规模成熟冶炼是从明朝开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南北朝,成熟冶炼后的黄铜,都有确定的锌铜配比,比重在8g/cm3以上(适用于铸造的铜材比重略低)。6g/cm3比重的黄铜材质,就跳出了这个时代范围!

  这尊造像的造型特征特,完全迥异于明以后的造像,开脸、服饰、莲座特点属于唐之前(含唐),敦煌莫高窟笔画有大量类似造型。其次最重要的,造像完全是写实主义风格,近似“犍陀罗”艺术风格,通俗地讲,你可以按照造像的面容,在现实中找到长相相似的人!

  再来说材质的情况,测定比重时湿水后发现,造像表面,有相应的染色涂层,比如头发是用青金蓝,衣服是用松石绿,所以在造像表面没有铜的绿锈,但是在内膛,确有大块的生根绿锈,如果刻意做旧作假,绿锈一定在表面会有。这说明,从材质上讲,造像是有一些年头的。但是是否真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呢?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试炼黄铜,加上本尊6g/cm3的比重不合乎定制比重这个事实,颇有非定制规格的意味,有点靠边!当然这需要同期其它材质比例祥测数据来佐证。

  造像背部有“太平二年八月十四日造”铭文,且不探讨铭文真伪,假定铭文真实,那么,太平二年为公元441年(其他用太平年号的还有三国时期吴国,不取),北魏拓跋焘在位。

  拓跋焘(408—452.3.11),字佛狸,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拓跋焘统治期间,正是佛教在我国盛行的时代,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灭佛事件。史载:

  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在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下诏灭佛。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武器,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拓跋圭开始,北魏统治者大都敬礼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但是,佛教的发展,也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

  佛教势力的发展,佛教徒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控制的户口相应减少,拓跋焘在位时,东征西讨,南北设防,尤需大量人力;佛教所宣扬的理论虽然从本质上讲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但个别僧侣的夸诞大言也会超越封建政治轨道,使得王法废而不行;尤其是北魏初承汉代遗风,谶纬方术流行,无论朝廷民间都笃信不疑,拓跋焘也是如此,军政大事往往先予卜问,一些佛教徒也借助于鬼神方术扩大其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拓跋焘皇权的加强。太延四年(438),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拓跋焘又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曹,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经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在大臣崔浩的进言下,是年,拓跋焘发出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

  对正以上史料,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这尊造像何以经历灭佛运动得以幸存?

  写到这里,我们再来敬仰一下这尊菩萨造像:菩萨双手结禅定印,这是佛陀入於禅定时所结的手印,在膝上仰左手,并仰右手於其上,两拇指的指头相接,又称为法界定印。端坐莲台之上的菩萨,头身比例匀称,挺拔庄严,面含微笑,安详内视,充分显示出一种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的禅定状态,慈祥、静谧而定慧深远。这种手印在菩萨造像中比较少见。衣着是南北朝,隋唐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大融合时期典型的女性服饰。最重要是头饰,完全有别与后世菩萨的观音兜造型,类似少数民族女性装扮,发际中分且戴饰物。莲台的复莲造型是唐及唐朝以前的典型特征,已有定论。这些特征,都符合背后铭文所述的时代特征。

  我们知道,观音最初传入中国是男相, 目前发现最早的男相观音像就出现在北魏,而同时,女相观音造像也始于这一时期。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在这一时期让观音造像改为女相呢?或许有一个事件,有一个女人,深深地感动并影响到大家的信仰,才使大家把她和心目中的偶像融合一体,以兹永远敬仰和膜拜。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这件事情还必须有最高统治者得认同、示范和推广,才能出现这样完美的变身。

  查阅历史,公元441年,具有这样正能量的女性有两位:窦太后和花木兰!

  花木兰是大家最熟悉的, 生卒年代不详,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间,代父从军,并屡立战功,是不可多得的巾帼英雄。关于她的生平事迹,目前民间主要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多次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汉国(429)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617—619)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按第一种花木兰的传说,公元441年,花木兰33岁,正是功成名就,誉满天下的时候,并且她女扮男相从军,很符合观音由男相变女相这一史实。而且,从造像的写实年龄看,也非常吻合。那么造像的蓝本真的是 花木兰吗?

  花木兰仅仅是一个历史传说人物,并太多承载了后世的人们的美好想象、艺术夸张和加工,我们可以想象在真实的历史环境里,无论如何一个普通个体的表现一定是有限的,这个力度不足以动摇人们的信仰力。撼山易,撼信仰力,难!但真实的状况是,在那个时代,的的确确出现了观音由男相变为女相的事情。在那个信息沟通完全不发达的时代,即使花木兰的故事是真实的,她的明星效应也不可能在当时家喻户晓,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信仰力!更何况,即使存在这样灵光一闪的创意,一个以草根英雄为蓝本的佛陀造像根本扛不住其后五年(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的大规模灭佛运动而流传下来。所以,造像不可能是以花木兰为蓝本!

  我国佛教史上有过四次劫难,史称 “三武一宗”之难,据“中国通史”等资料记载,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灭佛运动,称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第一次劫难就出现在造像铭文记载的时间之后五年,据载,运动之惨烈,着实令人可怕,逢寺庙就烧,见僧人不是被残杀,就是赶出庙门,强行还俗。佛教典籍、造像等悉被焚毁,几无幸免。假如我们这尊造像符合铭文记载的铸造时间,那么,非特殊人物蓝本、或特殊环境不足以存留!

  我们把视角集中到这次劫难的始作俑者——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皇帝拓跋焘。

  中文名

  拓跋焘

  国 籍

  北魏

  民 族

  鲜卑族

  出生地

  平城东宫

  出生日期

  公元408年

  逝世日期

  公元452年

  职 业

  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

  灭胡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

  主要成就

  北伐柔然,南败刘宋,逐吐谷浑

  整顿吏治,励精图治,镇压起义

  征山胡,降鄯善、高车,击溃高句丽

  在位时间

  423年―452年

  庙 号

  世祖

  谥 号

  太武皇帝

  年号1

  始光、神麚、延和、太延

  年号2

  太平真君、正平

  陵 墓

  金陵

  翻阅历史发现,拓跋焘这哥们皇帝做的还比较称职,雄才伟略,极具传奇,被称为北魏王朝伟大的君主。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12岁丧母,他的养母窦太后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差窦太后词条如下:

  窦太后(北魏太武帝窦太后)

  窦氏,谥号为惠 ,浑源龙山人,在浑源是名门大户。生于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逝于真君元年(公元440年)享年63岁。她性格恬静,朴素寡欢,稳重老练人缘极好,一生好扬人之长,善避人之短。北魏太武帝养母。公元424年被尊为保太后。她言传身教、精心培育了太武帝,使太武帝成为被魏历史上政绩最显赫的皇帝。

  世上能得到后妃封号的女人,她都应该受过帝王的宠幸,或者后世的帝王身上流着她们的一部分血液。然而在北朝却出现过一个女人,她是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那一朝代实实在在的第一贵妇皇太后,而且得到了皇室内外的一致推崇,但是她的太后尊号却来得与上述后妃的两种情形完全不同。--她就是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的养母窦保太后。

  《魏书·皇后列传第一》记载:“世祖保姆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宫。操行纯备,进退以礼。太宗命为世祖保姆。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封其弟为辽东王。”“真君元年崩,时年六十三。诏天下大临三日,太保卢鲁元监护丧事,溢曰惠,葬崞山”。“别立后寝庙于崞山,建碑颂德”。

  窦太后人物评价

  一、她是北朝时期伟大杰出的女政治家。为北魏王朝的兴起和传承立下了不朽的功劳,也是浑源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人物。窦太后的一生堪称富有传奇色彩,她以罪徒之身入宫,以养母之身出头成名,最终竟然成为皇太后,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太后之后,还能保持本色,头脑清醒,临危不惧,为维持北魏王朝立下了功劳。其名声地位和业绩远远超过同期出身名门的后妃。

  二、她对太武帝的教育和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武帝拓跋焘后来成为北魏王朝伟大的君主,为北魏王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和窦氏的教育是完全分不开的。太武帝拓跋焘的启蒙完全得益于窦氏,所以拓跋焘懂事以后,也就对窦氏十分关心,对窦氏就如亲生母亲一般.

  三、她身居 高位,但却仍然头脑清醒,那颗仁慈和诚实的心仍然未变。从被封为皇太后之日起,她始终兢兢业业总理皇宫内务,把皇家的事情办理的井井有条,窦太后始终保持扬人之长隐人之短的美德,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畏。

  史载,窦氏出生于浑源名门大户,年青时命运不济,她的家族犯下了大罪。其犯事丈夫和家中男丁尽诛,她自己和两个女儿幸免于难,被掳入皇宫成了宫婢做奴隶。窦氏是罪人家属,即使在宫婢中也是地位极低的。而卑贱的处境却没有磨灭她的高贵和自尊,见过她的人都对她啧啧称赞。她性格恬静,朴素寡欢,稳重老练人缘极好,一生好扬人之长,善避人之短。她以自己的聪明贤惠善于理治内外,很快,窦氏就在北魏宫廷中赢得了从上至下众口一词的好评,在皇宫中赢得美誉。氏“操行纯备,进退以礼”的名声传到了魏明元帝拓跋嗣的耳中。对她的广受尊敬格外好奇,于是他亲自召见了窦氏。窦氏出人意料的不卑不亢,使明元帝大有名不虚传之感,也因此对窦氏的举止文雅彬彬有礼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很快被太宗皇帝相中,选定为太子的保姆。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太武皇帝。于是明元帝宣布让窦氏作拓跋焘的养母。公元420年也就是明元帝太常5年,窦氏成为太子拓跋焘的养母。

  逝葬崞山

  太平真君元年(440)的一天,风和日丽,窦太后带人南行到当时叫崞县(今浑源)的崞山(今日横山),带着几名侍从一起登上了山顶,她极目远眺,感慨万千的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生敬神爱人,没做过半点亏心事。如果人死后可以投生到另一个世界的话,一定不能当贱鬼。但是,我也明白,北魏朝廷宗族肯定没有我的正当位子,所以,我死后决不能葬在皇家陵园里面。此山之上,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安息之处。”此次游山的几个月后,窦太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武帝拓跋焘按其遗愿诏告天下三日, 行隆重厚礼,将其厚葬于崞山。就是今日浑源横山上的窦太后墓。

  如果选择我们这尊造像的历史人物蓝本的话,通过以上资料,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评级:一、铸造时间契合度五星:窦太后卒于太平元年(公元440年),造像诞生于太平二年八月十四日(公元441年),八月十四是否是窦太后去世周年尚待查考;二、抗灭佛运动能力五星:皇帝养母,位及太后;三、公众敬仰度五星: 在彼时代享有从皇室到民间广泛的爱戴和赞美;四、宗教信仰力五星, 仁慈,智慧,恬静,朴素,高贵,勇敢,洁净,近乎神;五、宗教神秘性五星:非先皇嫔妃,非皇帝生母而位及太后,善始善终,古今第一女性。

  目前我们能够见到仅存的北魏佛造像,均为民间所铸的俗称板凳佛造像,本尊造像以几乎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庄严、美丽、慈爱的女性形象,人神一体,完全有别于民间铸品。综上所述,猜想为以窦太后为蓝本的女相观音初铸造像,包含着从皇室到民间对窦氏美德的千古垂范和敬仰之情,从而也使得观音造像至此由男相转变为女相。

标签: 孙若微历史人物原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