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历史人物---曹操 (正史资料,决不乱弹)

犀牛历史 29 0

  (首先我声明:我对曹操无偏见)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流传了1800多年的〈名言〉,乃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小人曹操所说,正史记载:《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误杀YU伯奢家人,还勉强说得过去,明白过来后,竟然连YU伯奢杀之而斩草除根,其残忍和恩将仇报的小人行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些资料上曾将曹操奉为中国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真难以明白其中的缘故,且不说他困于南阳、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仅赤壁一战的惨败,就不能给曹操戴上这般显赫的头衔。最使人惶惑莫解的是有人竟无中生有地说曹操“不滥开杀戒”,而且,还“很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天哪,转眼之间,屠杀者化为天使,使人不由为之一惊:世上竟有这样不负责任的文字!我们实在不可以随意奸污历史。

  “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那是杜甫,不是曹操!而这个曹操,恰是战乱之中的一员屠夫,是一个希特勒和日本鬼子式的人物,无数“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正是惨死在他的手中,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足迹。公元193年,就是这个曹操,指挥了一场对无辜的“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大屠杀。悲惨的故事,须从曹操的父亲说起,曹父曾官任太尉,是个副总理级干部,战乱时曾东琅邪躲避战乱。曹操这个高干子弟收编了青州兵后,有了军事实力,便派人到山东去接其老头。曹父颇富,有辎重百余辆车及大量的金银财宝,行至泰山郡,被一些贪财士兵劫财害命。曹操大怒,因这些士兵属徐州地方军阀陶谦在山东的驻军,也可能受了陶谦的指使,曹操即发兵攻陶谦。陶败走郯城,曹操攻之不克,遂兽性大发,将徐州的老百姓“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资治通鉴》1945页)其情其景,岂非惨绝人寰!当时徐州的百姓,不少是关中地区为避董卓之乱的逃难百姓,他们万没想到,逃到比较和平的徐州后,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恐怖万端的大屠杀!而徐州的老百姓与泰山地区的抢劫杀人案实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干系。曹操未能攻下郯城,又攻取了其它三个县,也“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和日本鬼子一样,曹操也用疯狂的屠杀制造了数县“无人区”。翌年曹操余怒未消,再次攻陶谦,“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减。”百姓也又一次遇到劫难。这个曹操,难道不是人民的灾星么?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在此战中,曹操也再一次展示了他的残忍品质。偷袭乌巢成功后,他将千余俘虏割掉鼻子(一说杀死后割掉),牛马割去唇舌,用这样血淋淋的办法来使袁绍的将士感到恐怖。官渡之战结束后,对于战俘,“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余人”。也有人考证为八万人,不过,这已没有质的差别。战俘们或被活埋,或被砍头。这就是《曹操》中所说的曹操的“非凡的胆识和才略”吗?公元204年阴历5月,曹操攻审配,引漳河水灌邺城,从5月至8月,使“城中饿死者过半”见《三国志》202页)。所以说,老百姓的生命,在曹操眼中,实在不算什么。说曹操“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这一论断,实在是太过奇异。

  时下喜爱曹操的人们,总爱说到官渡之战。知道它的真实情况的人并不多。现在,它不仅为人们津津乐道,更有好事者,花国家钱财为曹操在河南官渡修了一座英雄塑像。想来曹操在黄泉之下也得受宠若惊。其实,官渡一战,两军人数相差并不多,袁绍出兵10万,曹兵也有六七万之多。这远不如新汉昆阳之战,刘秀以9千之众一举大破王莽42万大军,又是何等气势!何等英雄豪杰!三国时代中以少胜多最辉煌的战例,并非官渡之战,乃是赤壁之战。这一战奠定了一个时代,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而官渡之战只有局部意义。我在小学时代就看过火烧赤壁的故事,但因为此战曹操太没有面子,太掉形象,故现在爱曹的人们不爱提它,要提就说曹操“横槊赋诗”如何如何棒。这不是对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历史事实是:公元208年阴历10月,52岁的曹操以20余万兵力(对外号称80万)进攻东吴,两个年轻人,32的周瑜和29岁的诸葛亮,以3万军队大败曹操于长江赤壁,把北方的军阀势力赶了回去,并使曹操从此丧失了再次大规模进攻南方的军事资本。表面表面上看来,军事行动中的智慧起了很大作用。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荆州和东吴的人民拒绝曹操的结果。曹操超级规模的屠城杀俘,使曹形象恐怖,南方的人民和士兵自然怕他。可以说,8年前的官渡胜利伏下了赤壁失败的种子。证据是:公元208年阴历8月刘表死后,9月刘表的儿子刘琮降曹,曹认为机会到了,其势汹汹而来,但原为刘表工作的干部们和当地民众10万余人,宁可艰难地跟着刘备逃反,而不愿依附曹操。由于刘备不忍心抛弃跟随他的人众,故此有了长坂坡的狼狈,虽然差点丢命,但是因此获得与曹操相反的良好形象,为以后占领四川称帝打下伏笔。长坂坡后,一二个月里发生了赤壁之战,此一举击碎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

  统一中国,以武力荡灭诸军阀割据,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其例。有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只要军纪好,获得人民支持,常常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刘邦、刘秀和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章,虽然算不得英雄,但在老百姓中,战争年代里没有曹操那样残暴的形象,因此也能在军阀混战中统一了中国。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尚不在于它的军事力量不够,主要问题是他在战乱中太过诛杀,形象太恶,因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曹操生性残忍,在古代,对于歌颂他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上重大缺点。但是,现代的研究者不应当仅持古代观点。公元213年,曹操在魏国打算在刑事上恢复肉刑。这使人不能不再次考虑他的秉性问题。诚然,吕后和武则天都曾将她们的情敌剁手砍脚,但那并不光彩,且有“私刑”性质,但是只是对极少数人而矣。影响力并不大,还是为后人所不齿。吕后时肉刑合法,但自公元前167年缇萦救父,汉文帝废止肉刑,已经440年过去,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曹操又要重新使肉刑合法化?当时,由于战事频仍,绝大多数干部反对,曹操才没有推行肉刑。但假若战争结束,曹操真的统一了全国,情况又会怎样呢?各级政府的门外,若到处扔着砍下的手脚,恐怕很难叫做“历史的进步”。

  因此,我希望写文章的人们,要对读者负责,不可信手写来,不知所云。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曹操简直没有杀过好人(除华佗外),即使杀了人也不是“乱杀人”,有时还是“出于好心肠”方才杀人。他曾竭力想证明,曹操在徐州杀的不是“人民群众”,而只是“兵”。他认为,说曹操杀了数万百姓都是东吴的“敌对宣传”;说曹操杀了数十万百姓,则是“愈扯愈大”的“谎”。他说,既然徐州还有被杀者的子弟,哪里会是“鸡犬亦尽”?他的逻辑是:既然今天四川还有7000万人口,可以证明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只是地主阶级的宣传。怪了,难道今天河北仍有数千万人口,就可以证明日本鬼子在华北没有制造过“无人区”吗?有些人为了给的曹操翻案,对《三国志》的裴松之注、对《后汉书》、对《资治通鉴》一概采取了虚无主义态度。但是,就是在奉曹操为正统的《魏书》里,尽管遮遮掩掩,也未敢否认曹操攻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见《三国志》一卷11页)。曹操大量屠戮无辜百姓的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

  世上自有了曹操,已180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历代大量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曹操几乎全是反派角色,他从来没有代表过真理、正义和善良,他素以残酷奸诈、极端自私为其形象。这难道是偶然的的吗?不错,舞台上的曹操由白脸变为红脸,但他同时也想把商纣王、秦始皇、武则天各位都捧上天。其实,曹操的形象首先是他自己塑造的,孙悟空的形象才是别人塑造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虽然不能全等于自身,但大致上八九不离十,中外皆然。例如,文艺作品绝不会把岳飞,林则徐说成卖国贼。也不会把诸葛亮描写成“杀星”,虽然他也一辈子在打仗,而且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同样,没有人会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赠送给曹操、东条音机、袁世凯、希特勒之流,其道理毋庸赘述,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当然,曹操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历史功绩,但这绝不是他对人民残暴的理由。在任何时代里,人民的生命都远比曹操的英雄形象要宝贵得多。作为一个政治家,把自己的历史功绩和成功的光环建立在对人民残暴的基础上,历史上也是有一些这样的人物,但是他们和曹操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最为残暴的政治家,所以他在历史上的骂名就不可能轻易的翻案。他只能是以反面人物遗臭万年!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赐教!

  参考文献有《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

标签: 河南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