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燕赵悲歌

犀牛历史 29 0

工作关系,最近一直在邯郸和石家庄之间穿梭,每天所接触的自然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接触久了,不免要生出许多的感慨来。

    每次到邯郸,我总是怀着一种自豪感。因为我来自齐国的故都临淄,而邯郸是当年赵国的都城,著名的成语“围魏救赵”说的就是当年齐国军师孙膑为营救赵国攻打魏国而来,在我的感觉里,赵国应该是欠着齐国一个人情的,所以作为齐国人的后裔见到赵国人的后裔心中不免有一丝得意。得意归得意,我却依然敬佩当年的燕赵侠客,甚至把他们奉若神明。

    当时无论是赵国还是燕国,相对于其他的诸侯国显得总有几分懦弱,这和当时的综合国力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但这丝毫也不影响河北人豪放和激昂。古代的燕赵之地,一直以好侠重义,慷慨悲歌所闻名。我最早是从书中认识河北人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李白的《侠客行》,诗歌中所形容的侠客,就是河北的赵人;我记得韩愈说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记得苏东坡曾说过:“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我还记得“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易水高歌的荆轲。这些人物和故事仿佛是活生生的历史,向我们展现着两千多年前河北人的正直侠义、不畏强暴、守信重义的燕赵之风。

    然而这仅仅是两千多年前而已,因为现在,当年的燕赵之风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清代和近代的北方,流传着一句这样顺口溜:“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句话溜很形象的表现出了清代北京人的油滑,天津人的巧舌如簧和河北人的奴颜卑膝。每次听到看到这样的话,我的心灵都要受到一次巨大的撞击,为什么会这样?那当年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士的后人,为什么要沦为做狗腿子的命运?他们的祖辈的豪情难道没有遗传给他们?他们是受了多大的苦难和蹂躏才会由自由豪迈变成摇尾乞怜呢?

    河北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要饱经战乱,特别是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这里的人民自然也难以逃脱如狼似虎的八旗子弟的蹂躏。稍微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屠城的清军有多残忍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知道之所以有十日!三屠!是因为史可法等人的抵抗。我们敬佩他们的气节,却不敢正视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我拿出来这段历史对比,是因为河北没有出现过惨烈的屠城。我不敢对他们的屈从有任何异议,因为他们是想活下去。战争的原因很多,但是战役一旦发生,就已经不存在什么正义和非正义了,只有成片的人倒下,血流成河。而战火中的百姓,却如同草芥脆弱。 

    写到这里仿佛找到了燕赵悲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原因了。可我知道这并不全面,一种民风的转变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左右的。随着和河北人交往的加深,我真的不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那种书中所写的慷慨和豪迈。不过他们身上奴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样强烈,这或许和现在的经济建设有关,大家都知道,经济建设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也是无孔不入的。因为做生意的缘故,他们也开始变得精明圆滑,或许这对于他们是一件好事,让生意人的圆滑来替代当年的奴颜卑膝,再让市场大潮的带动恢复祖辈的正直和豪迈,因为他们的血液里毕竟还溶解着当年祖先的豪情。

    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凭着自己浅陋的认知来诠释这种变化,却还是不愿意承认最初那种痛彻心肺的衍变。但愿我是错的。因为我还是喜欢听高亢激越,铿锵有力的河北梆子,觉得这里面才真正溶进了燕赵悲歌的血液,这才是男人的歌。

                         2005.01.09于邯郸至石家庄的车上

标签: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