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凤呈祥》看京剧的没落

犀牛历史 38 0

从《龙凤呈祥》看京剧的没落

  那日从一家公司离职,心中轻松异常,便想到那长安大戏院看场戏去。如今的地铁,十分舒适,人也不怎么多,到处都无障碍,连正常人都觉得愈发地通阔了。出得建国门站,见数只巨大的金属风车立在场地上,迎风转动,好象在迎接我似的。心情好,没办法。可怎么写着写着成散文了呢,不拘一格吧。

  还是说说戏,今晚的剧目是《龙凤呈祥》,北京京剧院演出。《龙凤呈祥》据说是京剧名剧,是马连良根据《三国演义》中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改编而成,后成为马派看家戏。具体内容是:

  孙权与周瑜【此人自赤壁战后已得脑残】商议,为向刘备索取荆州,假称许配自家妹妹孙尚香给刘备,诓其过江扣为人质。诸葛亮识破此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为刘备出谋。刘备过江后拜访了周瑜的岳父乔玄,使后者去劝说孙权之母吴国太支持这门婚事。于是吴国太【其为败家子之一】在甘露寺相亲,假戏真作,成就姻缘。刘备入赘东吴后,周瑜用女色、声竹、歌舞,使之不思荆州【还没到乐不思蜀的时候呢】。赵云打开诸葛亮的锦囊,掏出其中的妙计。他便来禀报刘备说,曹操就要袭取荆州了。刘备自然大惊失色,没了根据地还玩儿个屁。刘备便求孙尚香能够与他一起走,后者允诺了。周瑜派兵追来,被孙尚香【其为败家子之二】斥退。诸葛亮预备船只,接刘备脱险。后周瑜又追,为张飞所败,并且气死了【估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生气,却三气而亡】。

  剧场里人不多,但就是只有一个观众,这戏也得开锣。《龙凤呈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唱腔老套,听来听去就那几种。像程砚秋、梅兰芳这样的大家则采用了独特的唱法,或依据原本的唱腔。抑或自己设计出新的唱腔。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新意。但唱腔不会总是新的,新唱腔唱多了又成了老的【在流行歌曲领域,郭峰创作的歌曲也可称之为一种唱腔了】。而唱腔,就是京剧的最基本程式。

  说实在的,我觉得那些有程式的艺术就是不如没什么程式的有活力。京剧、话剧、电视剧,程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大众。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现代诗,程式也递减【但为何如今现代诗也衰落了呢,值得思考】。中国传统水墨画看来看去形象上就那些,和京剧唱腔的格局类似。于是水彩、油画兴起,它们什么内容都可表现、自然就受欢迎。

  但凡艺术有了程式,就会排斥变化,就不能根据时代特点和时期状态来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谋取与时俱进的新意。这样的艺术也因此具有了怀旧之气,适合闲人雅士精雕细琢。这和如今兴起的收藏热异曲同工,收藏的内容都是些极具程式化的艺术品,如清盛世青花瓷、明式家具、古画等。

  而京剧又离不开程式化的唱腔,抛弃了这个就成了歌剧、成了音乐剧了。当年的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兴起于民国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程式化艺术确曾达到了高峰,而非程式化艺术正在兴起还未有取代之势。

  如今则环境迥然,电视、网络、手机这些信息时代的媒体早就将非程式化艺术推举到了一个海量比特的高度。而京剧呢,还只能在程式唱腔的底子上继续艰难地创新了。

  说过唱腔,还是接着看《龙凤呈祥》吧。虽然底下观众不多,却正如体育解说员在一场中国队即将输球的比赛末尾所总结的那样,反映了真实的水平【在剧场这里,应换成“情况”】。

  我盯住字幕看,发现这些台词与唱词写得都很一般,绝非文学高手所为。而且经常有重复,显得不够精致。其中还有很多当代人不能理解或已被废弃的语气助词,完全可以改过来。至于台词与唱词的内容,更是跟评书一般,模式化色彩很浓,缺少对剧情、人物的精彩刻画。纵然唱腔难改,这戏词改起来还是容易的。唱腔如何能顺畅,确与戏词中具体字的选择有关,但也绝非无可替代者。

  【又一个】说实在的,像京剧这样的叙事性表演艺术,其节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叙事进展的节奏,一个是较为抽象的时代节奏。就叙事节奏来说,京剧是缓慢的,这已成为其特征之一。缓慢并非就不好,而缓慢得无内容、无意义,便是大败笔了。如,随从刘备去江东的赵云在护送其回荆州途中,有一段没有唱的做。其缓慢而无力的表演,一点儿也表现不出万人敌的特点来。

  江青那会儿改革京剧为样板戏,也是为了加快节奏。想想那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京剧,不快点儿行吗,你死我活啊。样板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人物脸部的化妆、脸谱基本上取消了,这样人物的表情就出来了,也使得剧情的节奏感更强烈了。试想,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哪个人的表情更容易使人心动呢。

  而样板戏之所以总被人提起、唱到,还在于它立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反映了同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生活。而以往的京剧却只能反映相去千百年的历史,这样的时间落差造就了京剧的另一个慢——时代节奏感。

  毛说,京剧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说的就是京剧的时代节奏,说的是京剧内容上完全与时代无关。虽然时下的电视剧经常也是大辫子、儿皇帝的,但因电视剧的程式较少,在古装题材中一样可以反映出现代生活与当下精神来。而京剧的程式化与脸谱化导致其无法挣脱出唯古的窠臼,似乎只有古代题材、尚古净胜才能把自己的唱念做打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旦落到现代社会,京剧的短处就明显暴露无遗了。

  为什么除去八个样板戏,中国京剧就锻造不出好的现代戏呢?当年文革的宣传机器应该没有如今的CCAV发达吧,但当时的那种革命行政手段确是后无来者的。观众别无选择,京剧创作人员也别无选择。这些个别无选择加在一起,居然创作出质量上乘的样板戏来,这样的样板戏也可作为现代京剧改革的榜样了。

  江青制造出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与李敖选女人的“高大白”有些靠谱啊,但它实来自“伟光正”】亦脱胎自京剧的脸谱化原则,却比脸谱更为形象化,也算是发展了。“高大全”为京剧引入了人物的塑造,引入了人物表情,而此前的京剧是很难有人物论的。

  那么,为何如今的现代京剧难有艺术上的发展与市场化的成功呢?

  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着固定套路,都是程式化的,就如同去麦当劳吃汉堡,到哪吃到的都差不多。京剧的每一个改革,都是在突破这程式,在抛弃那程式。也就在这过程中,会被人不断地质疑,这还是京剧么【相信创作样板戏那会儿没人敢这个说】。等到京剧把程式破除殆尽,它也就真的不是那个原汁儿原味儿的京剧了。难道,京剧注定就是一个怀旧艺术与旅游项目不成?

  国粹不是古迹,不仅需要保护,还要有创意地去发展之。保护易,发展难,发展得不走样更难。就说那跑龙套的吧。他们几乎没有台词儿,动作也很少,面无表情的。可龙套也是演员,也是人,不是旗竿子、板凳子,如果能给人家也设计几个动作,漂亮点儿的,这样一来看着就不那么死性,舞台也活起来了。

标签: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