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史记》很多历史事件众说纷纭,只有正史是权威版本,但正史真的可信

犀牛历史 45 0

  中华文明史,连绵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也有四千二百年。其间虽兴亡废替,物换星移,但“史官不绝,竹帛长存。”遂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虽然如此,仍有许多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事端繁复,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的真相,总是显得波诡云谲。这时,人们往往循从于正史。但正史真的可信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所据者,乃是我们的历代史官,都有审实求真的精神,他们视虔诚忠贞的职守比生命更宝贵。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就举了这样两个例子:“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且看太史简。那是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崔杼之妻私通,他常公然到崔家与崔妻私会。甚至将崔杼的帽子拿出来赏赐给别人。连庄公的侍臣都看不过去了,劝谏庄公说:“您不能这样做。”崔杼羞愤恼怒,暗暗寻找复仇机会。恰巧齐庄公因一点小事,鞭笞了近身宦官贾举。

  共同的仇恨让贾举与崔杼结为联盟。有一次,齐庄公设宴招待莒国使臣,崔杼称病不到。齐庄公便以探视崔杼病情的名义,又到了崔家。崔妻躲进内室,与崔杼共同闭紧室门不出。齐庄公在崔家院内抱柱而歌。这时,贾举将庄公的随从拦在崔府之外,并将崔府的大门关上。崔杼的家臣手持兵器一拥而上。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和解,未被允许;请求订立盟约,也未准许;请求回祖庙自杀,仍未被准许,他们齐声说:“你的臣下崔杼卧病在床,不能来听从你的吩咐。我们是崔杼的臣下,只知道执行他的命令,警戒好色之徒,此外绝不遵从其他命令。”

  庄公急忙逾墙想逃,被一箭射中大腿,掉了下来,于是这帮家臣杀了庄公。崔杼很快收拾了残局,另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君,即齐景公。崔杼就此掌握了朝政大权,颇有“顺者昌,逆者亡”的势头。齐国的太史不畏强权,据实记下了“崔杼弑其君”的史实。

  崔杼大怒,要太史重写,遭到拒绝,崔杼急怒之下,竟下令将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继承了哥哥的职务,他依旧秉笔直书,崔杼再施淫威,又将弟弟杀了,然后召来太史的幼弟接替,但幼弟仍坚持据实记载。史官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宁折不弯、临难不苟的气概将崔杼震住了。他不敢再杀,史官们用生命换回了历史的真实。

  再看董狐笔。也是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赵盾遭晋灵公追杀,只得出逃(详见拙作“他是晋国赵氏孤儿的祖父,两遭晋灵公之杀而不死,真牛”),还没有走出晋国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盾的族弟赵穿所弑。赵盾被迎回朝中重掌大权。晋太史董狐遂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质问董狐:“晋君并不是我杀的,如何记到我头上。”赵盾反驳说:“你是正卿,虽被逼而逃,但未出国境,理应对国家的事情负责,而且你重掌朝政后,不治弑君者之罪,由此而论,弑君者不是你是谁呢?”赵盾竟无言以对。

  齐国太史、晋国董狐是古代史官的杰出代表,他们养就了一个共同的品格——直笔不隐,这为史家们撰写正史提供了真实的史料。而通常意义上的正史,一般就是指二十四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之源,作者司马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严谨学风,引领历代史家“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粲然如日月之明,符节之合,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为‘信史’。”因此,中国古代正史确然可信当是毫无疑问之事。

标签: 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