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作者商鞅。
商鞅是谁?
《史记》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
意思是说:“商鞅这个人,是卫国国君的小妾生的儿子,名叫鞅,姓公孙。”
很显然商鞅是个落魄贵族,所以《史记》又记载他就去了大魏,在魏国丞相公叔错手下做了一名中庶子。
中庶子,就相当一个随从,不属于在编。
公叔错这个人,虽然不能说他嫉贤妒能。商鞅跟随他多年。公叔错早就发现商鞅是一个有大才的人,但是到了临死才给魏王推荐。
由此可见,这很多人,只有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才会为国家实实在在的做点事。
临终的时候魏王问公叔错:“你的病如果好不了,国家怎么办呢?”
公叔错回答说:“我手下有个叫公孙鞅的中庶子,虽然年轻,却是个奇才,希望你把全国都交给他来管。”
魏王嘿嘿一笑,点头表示同意,接着就要开溜。
公叔错赶快又拦住他,让身边的人都退下,给魏王叮嘱道:“王你如果不能用这个人,那你一定要杀了他,别让他出镜。”
魏王当然没听他的,等魏王走后。
公叔错赶快把商鞅叫过来给他说:“今天魏王问我谁可以当宰相,我推荐了你,结果魏王不同意。然后我又给魏王说,如果不能用你,那就杀了你,魏王同意了。我这么做也是先国家后个人,介于我们的私情,你还是赶快跑吧!”
卫鞅说:“没事,大王既然不听你的用我,那他也不会听你的杀我。”
的确,魏王没有听公叔错的杀了卫鞅,魏王再次想起卫鞅,那是二十年后。
二十年后,事任秦国大良造的卫鞅意气风发,带着刚刚培训好的五万新军,在河西走廊,把魏国最后八万步兵跟三万骑兵主力部队打的稀里哗啦,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候,魏王才想起来后悔,后悔为啥当初没有听公叔错的话,把这小子早早干掉。
后悔药是没地方吃的,日后雄起的卫鞅也不是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公叔错死后,公孙鞅先去了齐国,那段时间他正在在齐国“稷下学宫”演说宣传自己。
稷下学宫,相当于“国家政治管理论坛”,来自各国的贵族子弟,只要学有所优,就可以参与学术辩论跟入学。
一些有名望的,像孟子、荀子、申不害、等很多大家,也经常开坛讲学或者辩论,有时候是喝彩与掌声,但有时候,也是被怼的一愣一愣的。
卫鞅就是一个。
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卫鞅属于法家的“法治”派。
他主张:“人,性本恶。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他认为:“孟子儒家,空言性本善,将治事之功尽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这些震耳发聩的思想见解,当权者不是看不到。恰恰相反,稷下学宫就像千里马管理学院,当权者就是名义上的伯乐。这些千里马,被他们挑来挑去都挑花眼了,实践证明,他们也都不是伯乐。
真正的伯乐,此时是西面秦国的秦孝公,他刚发布“求贤令”,望眼欲穿的希望寻得一位能让国家走向富强的乾坤大才。
此时乾坤大才卫鞅在稷下学宫一番精彩纷呈的宣传后,“伯乐”们赞叹一通,然后都散了。
卫鞅不得不辗转又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卫鞅长了个心眼,他要考察考察伯乐。
于是他就先拿出了“帝王说,”“王道说。”
秦孝公听的眼皮撑都撑不住了。
《史记》这样记载卫鞅这两次见秦孝公的。
第一次:“孝公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就是孝公听着听着,睡着了。
第二次:“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第二次,睡的更死。
这时候,卫鞅笑了,他给推荐他的景监说:“你再去安排一次,这次保证大王高兴。”
果然,第三次,卫鞅拿出了他的强国之术,也就是他自己的学说“法派学说”,孝公大悦,两人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
最终,秦孝公决意变法,而卫鞅,找到了自己的伯乐与他施展才华的土地。
说起这片土地,当时估计也不是商鞅满意的。
不但不满意,估计是最不满意的。
当时的秦国,用风雨飘摇,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国家刚被魏国打败,割走了潼关天险与黄河天险,河西走廊就不用想了,关内都难保住。
整个国家像丧家犬一样躲进了陇西,这还不算完,魏国又纠集了六国跟匈奴,准备彻底的把他给瓜分,因为分赃不均,秦国才劫后余生,得以暂时喘息。
卫鞅就在这个档口来到了秦国。
到了就先考察一番。
这天,他以游学士的身份来到陈仓口。
这是老秦人最早的根基之一,无论地理还是百姓生活,都不应该是秦国最差的地方。
里正一家三口热情的招待了他,可是热情好像有点过了头,刚喝了一口这家女孩端上来的凉茶,里正就对卫鞅说:“今黑儿就她陪你”,果然,晚上这女孩就主动去陪卫鞅,这可把卫鞅吓出了一身冷汗。
卫鞅在里正家呆了两天,临走,拿出来一把铜钱给里正说:“大哥,我想给你说个事,你看,咱家娃子,我能不能带走?我看能不能再外面给她某个营生。”
里正大哥一脸感激,就差没有下跪了,娃她娘虽然依依不舍,也没有阻拦,临走,给女娃子仅仅带上了一顶草帽。
这就是当时的秦国——要吃没吃,要穿没穿,要住没住,这还不要命,要命的是当时的秦国,由于连年战争,村里几乎没有男人了。
陈仓口现状,单独看是一个女孩嫁不出去,整体看,其实秦国已经没人了,繁衍都成了问题,离灭亡还有多远?
当时的秦国一穷二白,秦孝公孤注一掷,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卫鞅身上。
于是轰轰烈烈的卫鞅变法就开始了。
卫鞅首先在朝堂击败秦国大臣甘龙、杜挚,打消秦孝公的变法疑虑,提出:“民不可与始虑,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询其礼。
他意思,作为一国国君要理解,你想做大事,很多人都不理解你,但是只要是爱民的国策,不用遵循古代的管理制度,只要利民,不用受到各种礼仪的限制。
这是打破旧有制度的理论基础。
于是他首先整治了秦国国内的私斗现象,一次就处决了违法乱纪人员六七百人。
第二步,他进行了土地改革,打破了周朝遗留下来的分封制度,一举打破了阶级固化,实行了十三级爵位制度。
第三步,确立的农战的根本国策与唯一的晋级制度,重刑轻赏、消除贫富差距、打击腐败,杜绝工商与学术成为获得爵位的法律地位,让农业在秦国蓬勃发展起来。
第四步,统计人口管理与土地匹配,鼓励招徕别国国民参与秦国垦荒,并给与丰厚的政策扶持。
建立新军,以法治军,论功行赏,等等等等,事无巨细。
仅看秦军制度管理,他们把士兵五人编为一队,称为一伍。一伍如果行军打仗,没有杀敌,下次再战。如果战死一个,不好意思,剩下的四个回来全部杀头。如果不想杀头怎么办?那么五人要在战场上各斩杀一名敌人头颅,这样就可以抵消死去的那名伍员。如果能杀敌的同时,还能保住自己伍员的生命,那么都可以进爵一级,这一级爵位,每人可以分得一百亩地,另外两个仆人。家里媳妇穿着可以提升一个级别——人家只能穿素色衣服,因为你有爵位,自家媳妇就可以穿的花花绿绿,这是身份,也是荣耀。
那么年龄较大点不能上战场的男人呢?在家好好种地,如果交的粮食能够翻翻,也可以晋一级爵位,媳妇也可以穿的花花绿绿。如果好吃懒作,完不成耕种任务,不好意思,媳妇充公,充当官方仆役。
于是前方杀敌勇猛,后方农耕卖力。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争着要上战场建功立业,获得爵位。这在以往,看到敌人那都胆颤,这在秦国新军眼里,地方士兵哪里还是士兵,这分明是镶着金边的猪头,只要能砍回家,保住伍友的性命,这就衣食无忧了。
因此秦国士兵,行军打仗腰里个个别着人头,魑魅魍魉般的冲杀,敌人别说与正面交锋了,想想都不寒而栗。
于是,公元前340年,也就是孝公二十二年,卫鞅带领五万新军,横扫魏国13万军队,俘虏了魏国丞相公子卬。魏割河西走廊之地,并归还了秦潼关以及黄河天险。
卫鞅封地于商,史称商鞅。
商鞅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对于秦国,这仅仅还是一个开始。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灭赵。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
前221年,秦灭齐,嬴政称帝。
商鞅能想到他的变法可以让秦走向富强,但他想不到,实现中国的统一,是由他来奠基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实现中国大一统,是一个常识。所有的国家,都有这个想法与野心,但是怎么实现,都没有找到途径。
韩国曾经任用申不害进行“术”派变革,虽然一度成为战国小霸王,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法家“势”派代表慎到也对齐国与赵国的变革带来过深远影响,最后都败给了秦国。
唯有商鞅的在秦国的“法”派变法,才能让秦国成长成具有压倒性力量的国家,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政治思想,依旧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朝史料自不必多说,整个网络以及书籍上到处都是。实现文化大一统,商鞅的政治思想得到保留与继承。
毛爷爷曾在一句诗里说道:“历代皆用秦政治。”秦政治在汉朝被继承,十三爵位制度变成了十六爵位制度,直到今天,虽然简化成了三阶十级,但这种军队品阶的制度思想,就是从商鞅的军队政治管理思想进化而来。
商鞅对政治与文化方面的贡献是方方面面的,他把中国农业文明发挥到了极致,影响并传递了千年。
这些都被记录在商鞅的《商君书》里,虽然今天我们学习这本古代经典不能拿来照抄,但其阐述的政治思想根基依旧清晰。
《商君书》全书共二十六篇,除了第十六篇“刑约”以及第二十一“御盗篇”丢失外,还有具有争议的第二十篇“弱民篇”。
“弱民篇”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乍一听!吓一跳!
仔细品品,不是国富民强么?怎么成国富民弱了!
其实,这是对商鞅法家著作的误读。
网上搜搜,输入“商鞅”二字,立刻跳出“御民五术,御民六术,商鞅五术等词汇。”
这些都是对商鞅法家思想的误读。
首先,整部书里没有所谓的“御民五术”“御民六术”“御民七术”等说法。
商鞅属于法家三派“法”“术”“势”三派中的“法派”,讲“法”不讲“术”,他立足于农战,根基于法,力求发展农业经济与依法治军。
所以网上传的驭民五术,驭民六七八九术的说法,纯属网友口嗨!
其次,这个“弱民篇”还特别注明:
“此篇不仅跟“强民篇”文字重复,还跟《荀子》文字重复,可以肯定,不是商鞅所做。”
不知道商鞅替谁背的锅,又是谁自信满满的“狗尾续貂”。
即便如此,商鞅对于中国实现民族统一,法治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影响可以说是史诗级的也是唯一的。
毛爷爷在十九岁在《商鞅徙木立信论》里对商鞅有着评价:“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毛爷爷又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商鞅是中国四千年来第一利国利民伟大政治家,其思想,全在《商君书》一书,作为中国人,很庆幸,这部经典,被保留至今。
标签: 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