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一部分) 『第一次发贴』

犀牛历史 42 0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一部分)

   历时四个月,《大秦帝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长时间缓慢的阅读让思考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许多忧国忧民、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深深叹息。短短200多年,中原大地上忽然诞生了这么多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历史好像因此忽然有点应接不暇了,所以司马光不得不用纪传体来概括这一段历史,因为英雄人物的大井喷让编年体忽然失去了记叙的力量,因此历史的讲述者第一次用个人的历史取代了时代的历史,大秦帝国的时代是一个个人取代群体,个性取代共性,国士取代国家的年代。我的读书笔记则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综合和分类,讨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战国的历史是个人创业史的集合,但是纷繁的人物也让原本壮阔的历史有点支离破碎,对战国历史的思考往往纠缠于细节的琐碎而丧失公允和理性的评判。

  关于战神的讨论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童心未泯的男人总喜欢把古往今来的上将军进行比较,希望能够找出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的战神。在这个问题上,我抱着多重的标准,因为在那样一个国家关系极度复杂的年代,让一介上将军以纯粹的军事进行角逐的机会确实太有限了,战神这个问题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前半程,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武将,和随后的楚汉战争以及再之后三国战争不同,战国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政治环境,大国就有7个,再加上一个夹缝中的洛阳,配合上那些旮旮旯旯的小诸侯以及附庸国,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局势。时局的复杂就注定,战场上无法诞生纯粹力量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人物,我们可以看到。吴起、孙膑、乐毅、白起、李牧、王剪等,他们和之后的项羽、张飞、吕布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不仅仅是懂政治的军事家,更是懂军事的政治家,多元化是战国将领的一个共性。我们可以用一种综合的方式来分析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将领的军事能力分为战前和战时两个部分来分析,战前主要是长期的军事准备,战时主要时临阵指挥。吴起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他的强项是军事训练,他的核心军队魏武卒开创了步兵挑战骑兵的奇迹,也是从他开始,内陆国家(不和胡族、匈奴接壤的国家)开始重视步兵战术的开发。据说,他的魏武卒装备完善,长枪短刀,加上高强度的装甲和充足的给养,一个士兵必须肩负两倍体重的装备,而且必须急行军,能够适应远征需要,这样的士兵完全是依靠方法合理、制度严格的训练造就的。必须承认,因为速度和机动性的缺陷,步兵的战术安排是非常有限的,而吴起就是靠魏武卒在单兵作战上具有绝对优势的魏武卒,开创了魏国前所未有的霸业。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吴起的魏武卒无数次击溃处于上升期的秦国,逐步的侵蚀了秦穆公和百里奚建立强秦优势。有趣的是,继承吴起步兵战术衣钵的并不是后来的魏、楚(吴起后期任楚国上将军),却恰恰是吴起当年的死对头秦国!商鞅是继白起以后的另一位步兵战术大师。也许,人们只记住了那个在政治上呼风唤雨的改革家商鞅,但是不要忘记,让秦国在战国时代军事上迈出涵谷关就是商鞅。其实,重视训练的军事首领基本上都有类似的素质,商鞅和吴起都是治国上的行家里手,也都是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内政法度上的卓越见识也同样成全了他们在治军培训上的超然成就。商鞅的步兵出涵谷关,歼灭魏国骑兵,并且夺回离石要塞,奠定了秦国大出山东的军事基础。商鞅并非传统兵家人物,他领导的战争重视战略而忽略战术,涵谷关的胜利可以说纯粹是单兵实力上的压倒优势。商鞅依靠传统法家制度强力构筑的军事优势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司马错、白起甚至王剪。在春秋的战车战术逐渐没落以后,稳健简约的步兵战术逐渐的表现出了统治性的实力,但是赵武灵王却以另一种剽悍凶猛的方式革命了中原的骑兵战术,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吴起的魏武卒能够承受兵甲粮草的巨大重量,疾进疾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兵也练就了一种特殊的本领,骑射。作为一个酷爱军事的君主,赵武灵王倡导了一次中原骑兵的革命,师法当时胡族部落的战法,让骑兵学习射箭,并且佩戴胡刀(据说当时胡人掌握了更加先进的冶金技术),骑兵技能的多样化丰富了骑兵的战术,赵武灵王的的战法革命把胡人赶回了阴山以北,从而大大缓解了胡族势力对中原诸国的压力。当然,胡服骑射不仅仅从技术上改变了赵国士兵的战术思想,更重要的是,师法胡人给赵国带来了胡人的剽悍狼性,马奶、干肉改变了中原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胡族烈酒养成了赵人豪放凌厉的性格,对骏马和铁器的执着也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说胡服骑射改造了一个王国的个性。之后的赵奢、廉颇、赵胜和李牧都从胡服骑射的军事革命中受益,他们就是用有着这样军事传统的士兵一次次制约急于称霸的秦国。综合的看,重视战备,重视治国的军事首领必然是重视士兵的战前训练和战术修养的培训的。而战术的开发和兵种实力的提高往往是振兴一个国家军事根本的方法,这样的改革一般都有着长期和深远的影响。商鞅和赵武灵王的兵种革命造就了战国末期的两个超级强国,秦国和赵国,这是战国末期的军事对抗的主旋律。

   当然,与长期战备和兵种训练相对应的就是临阵的战术运用。急功近利的战国君主们,特别是山东各国的君主(秦国以外各国的君主)往往不愿意花费长时间去进行战备,因为风云突变的战国外交形式也难以满足军事将领长期备战的要求,所以,战国之世诞生了无数的战术大师。最值得一提的当然世孙膑。这个有着太多传奇和恩怨的军事世家子弟,给我们展示了他非凡的战术水平。魏国的庞涓继承了一只综合实力明显优势明显的军事力量--魏武卒。吴起为魏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当时魏国的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想都开列国风气之先。而孙膑投入的齐国,当时还和秦国、楚国一样,是战国中的异类,齐桓公开创的盛世早已经随岁月老去,齐威王给孙膑留下的是一个民风文质(齐国有当时著名稷下学宫),国迟兵弱的偏邦。其实,之后的乐毅一战灭齐就是齐国军事实力的一个最好佐证,弱燕灭齐并不是技术上的偶然。但是,孙膑来了,虽然我们这位军事理论家在他的军事著作里描述了各种阵法杀伐和单兵作战的技巧,但是终其一生,孙膑从来不用阵法对敌。因为孙膑知道,单兵作战能力极弱的齐国只能依靠运动战和伏击战来对付拥有绝对优势的魏国。围魏救赵之后,孙膑以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在阵法无法展开的桂陵地区伏兵击溃庞涓,几年以后的马陵之战,孙膑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放弃主力步兵“魏武卒”,仅以轻车骑兵追赶,最后孙膑以类似的伏兵歼灭了魏军,并且击杀了庞涓。诡异多变的战法,匪夷所思的谋略,孙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当时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魏国沦为了二流诸侯,魏武卒的神话从此成为历史,而在孙膑手中出神入化的齐兵,以后在田忌、孟尝君等名将的带领下再也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战绩可言。战术的可贵就在于化腐朽为神奇。而纯粹意义上的战术大师还有一位--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腐朽的造就了这位顺应时势战术大师。位列战国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是以纵横家(外交家)的身份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后苏秦时代的信陵君是魏国坚定的改革派,他的政治思想和吴起、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比较接近,但是由于恒惠王的昏庸,魏无忌的政治抱负没有在他的祖国得到声张,但是,一次匪夷所思的阴谋却成全了他战术大师的地位。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他在军事上的一次大胆的冒险。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军队开始了对赵的灭国之战,而昏庸的魏王却不肯发兵救赵。信陵君通过欺骗手段得到了当时魏国的兵符,并且带领毫无准备的魏国大军开始与当时最强的秦国的对抗。山东六国的士兵战斗力本就远逊于秦国,加上这次军事行动又是临时集合的乌合之众,魏无忌作为对抗六国的联军元帅,他深知道这场战争的艰难。六国联军此前从未战胜过秦国,而秦国经过长平之战以后已经独步天下,信陵君却合理的利用了秦国骄纵的心理,一举击溃了白起的两位重要副将,王陵和王龁。也许一次击溃强秦是偶然,但是孟尝君在数年之后又一次击溃了全盛时期的秦军。由信陵君领导的六国联军,以极其复杂的战术,把王陵和蒙骜引入了古老的马陵伏击圈(就是孙膑用兵的马陵道),沉重打击了当时不可一世的秦国将帅。虽然最后由于王剪劣势兵力的力战,以及六国战力的匮乏,秦军没有被全歼,但是,这是六国联军最后的辉煌,也奠定了信陵君秦国克星的地位。然而,随后信陵君还是受困于吕不韦的反间计,这位和孙膑齐名的战术大师,终于还是没有完成他的军事著作,这位落寞的一代宗师最后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值得一提的战术大师还有大名鼎鼎的白起,和吴起一样战术大师的军事生涯保持了全胜。白起是著名的战术专家,这位从走卒起家的军事奇才善于野战,而且,白起的战法一般都非常复杂,由于有众多战术素养极高的副将,这给白起的战场军事配置提供了足够的选择,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充分调动了他在野战战术上的多变性,用50万人包围并最终歼灭了45万人,从此以后“十则围之”的军事理论成了对赵括纸上谈兵的一种调侃。虽然白起是一个手握强兵的将领,但是,屡屡以少胜多,白起用无可辩驳的优势,证明他在战术上的睿智。

   当然,战国时期,真正的军事大才注定不是单纯的军事将领,复杂混乱的军事局面呼唤着军事领袖的全面才能。基于这一点,我更愿意把乐毅看作这部书里的战神。乐毅在游历赵、魏之后最终把他的出仕地选择在了燕国,当时的燕国子之的叛乱刚刚平息,齐国的军队已经把燕国折磨的奄奄一息,乐毅来到了这个连王宫都没有的贫弱之国。燕昭王一生就只有一个梦想,对齐国复仇。为了最终的一战,乐毅开始了他非为战而战的漫长征程。首先,他进行了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彻底的政治改革,削弱了贵族权利,鼓励耕种,涤清吏治,20年的修身养息,让燕国从灭国的苦痛中慢慢复原,此时的乐毅俨然是一个法家的气度。为了备战,乐毅开始了为期5年的辽东屯田练兵,长期的训练和有规律的耕种为当时这个最弱小的燕国铸造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燕辽铁骑。和许多有法家思想的军事家一样,乐毅重视战备和训练,并且不穷兵黩武,科学的把训练士兵和开荒农垦结合起来,开创了耕战的先河。由于当时的齐国过于强大,并且在诸侯中享有一定威望,乐毅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制定了合纵攻齐的大策略。和之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他利用齐国在灭宋问题上的外交失误,果断的出使各诸侯国,说君王与庙堂之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超的外交技巧说服了当时最为强大,并且一向蔑视山东六国的秦国,加入了攻齐联军。这时候的乐毅,又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外交才能,俨然一个决胜于庙堂的纵横家。而后,乐毅开始组织联军作战了。在乐毅之前,只要是多国联军协同作战,从来就没有过获胜的先例,最近、也是著名的一次失利,是苏秦和战国四公子率领的六国联军被当时秦国的司马错大败于涵谷关外。乐毅把各军的行军路线做了详细的规定,并且考虑到各国的出兵动机,合理的分配了各自的主要战场和战后利益。这样,一场联军之战就变成了5场两国之战,如此复杂的军事调度对乐毅来说是个考验,和同时代的白起一样,乐毅天生就是各操作复杂军事行动的天才,同样爱好野战的乐毅,在辽阔济西平原上施展一次淋漓尽致的大会战,一战而消灭了齐国主力。聪明的联军统帅很快遣散了联军,乐毅开始了战法多变的灭国之战。最后,莒和即墨久攻不破,其中,即墨城里和乐毅对抗的就是田单。乐毅围而不攻,而且把包围圈后撤50里,宽严相济的战法策略逐渐融化了齐人灭国的仇恨,乐毅虽然没有迅速的解决两座孤城的问题,但是整个齐国慢慢的安静了。(当然,我分析乐毅在莒和即墨的攻坚战中也确实体现出他在攻城战水平一般,当然,攻城不力几乎是所有战术大师的软肋,和野战相比,攻城所能采用的战术手段相对比较有限,而且攻城战更加考验器械的创新以及士兵的战术素养,基本上是不体现战术思想的。长平之战的白起同样表现出了对于攻城战的无能。)。遗憾的是继任的燕惠王后来错误的判断了局势,撤换了乐毅,田单的火牛阵最后成就了复国光荣。

   战国是个诞生武将时代,战争是那个时代帝王君国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众多的学术流派都在出产军事家,无休止的战争丰富了当时的战争理论和战术思想,更多的时候政治是战争的附庸,外交家和治国大师们都在为战争服务,军事家诞生在这个时代是军事家的大幸。但是,如果需要在这些军事天才里面挑选出一位战神却相当不易。

   大概所有卓越的军事家都有理智的回避了与另一位天才作战,也许是价值观的巧合,历史一次次让天才与天才擦肩而过。最遗憾的乐毅和白起没有交战。乐毅离开了燕国以后到了赵国,当时的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大国,而且名臣济济,最著名的有廉颇和蔺相如,以及赵奢。作为新兴的超级大国,赵国正在外交、内政、军事等各个方面追赶和超越秦国。而就在这个时候,乐毅来到了赵国,作为和白起同时代的一位军事天才,时代让这两大战神分别领导两个顶级强国的军队,也许,战争就要开始了。但遗憾的是,两个相互赏识的军事将领没有选择战争,他们的谨慎让我们失去了对战神的判断力。秦、赵的长平之战发生在10年以后,赵括接替了防守大师廉颇的军权,白起选择了这个当时还不成熟的军事天才和自己对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对手是战术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军事天才在20岁的时候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是让一个20岁的年轻人第一次大战就遇到了白起,长平之战拒绝了赵括成为蒙恬那样神童级军事家。赵括也是一位天才,长平之战以前他从边塞骑兵里面发现并选拔了李牧(长平之战后李牧成为战战国中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赵将)。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并且痴迷军事,他用父亲的封地作为培训基地培养亲卫军,筹备对秦国的作战。虽然和廉颇在战术思想上有分歧,但是赵括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举国公认的,而且,在那个期待少年天才的年代,刚刚弱冠的赵括赢得了当政者的支持,特别是军事上一向持重谨慎的平原君赵胜转而拥护赵括,并且最终把赵括推向了上党前线。长平之战最大的战果不是屠杀40万赵国军队,而是射杀了心高气傲的马服子赵括。白起自己知道,经历了这次大败,赵括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代名将的一切,这次的失败让赵括得到了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军事实践,赵括成熟了。但是,白起及时的杀死了逐渐成熟的赵括。如果赵括第一次出征遇到的是蒙骜,如果李牧成为长平之战的副将,赵括只要能活下来,十年后,白起和赵括的大战也许是另外一番棋逢对手的景象。白起避开了乐毅、避开了成年的赵括、他还避开了赵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后,赵武灵王曾经秘密到访过秦国,并且确实考虑过对秦国用兵。这一次,白起又适时的避开了鼎盛时期的赵武灵王,他让赵武灵王看了李冰治下的巴蜀两郡,雄厚的经济实力让赵武灵王重新考虑了他的战略部署,政治改革和扩大山东的领土成为了赵国的新策略,白起赢得了时间,并且巧妙的避开了这位当时最嗜武的强力君王。

   同样,由于齐愍王的昏庸,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孟尝君田文不曾得到重用,否则这位当时最富盛名的名士是可以和乐毅有一战的,另外,辅佐田文的纵横名士鲁仲连如果再能够在外交和乐毅纠缠,那么乐毅的灭齐之战就会演变成一场棋逢对手的复杂较量。而乐毅和孟尝君的较量却因为君王的错误决定而失之交臂。秦国的名将司马错虽然曾经击溃苏秦领导的六国联军,当时,战国四大公子,以及名将子之都在合纵大军中,本来这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但是阴差阳错的是,联军的主导国是楚国,而楚军的主帅却不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屈原,结果刚愎自用的子兰葬送了这次本该旗鼓相当的对决,这一战也成为信陵君唯一的一次败绩,司马错和四大公子谁更强成为了一个迷。马服君赵奢曾经在著名的阏与之战中全歼秦军,并且擒杀了秦军主将胡伤,遗憾的这次军事行动并没有得到白起的同意,并且,白起之后也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所以,赵奢、廉颇和乐乘没有机会与白起一战。而后来的王剪与李牧的较量却一样只有开头没有结尾,古老的反间计又一次成功了,佞臣郭开满足了秦国的军事需要,李牧离开了邯郸主战场,王剪最后战胜的也不是战神候选人李牧。

   令英雄慨叹的是,政治上的暗流汹涌有时候左右了军事上的惊涛骇浪,我们真的无法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判断战国时代的战神,但是综合的看来,战神应该是全能的乐毅。白起用兵,先有魏冉督导粮草后勤,后有范雎运筹连横外交,白起在权谋上弱智的,他最后拒战被杀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其实在政治上的幼稚是军事家的通病,赵武灵王死于王储的军事政变,吴起死于皇家的萧墙之乱,信陵君和孟尝君都死于千篇一律的简单流言。乐毅同样经历过朝局之变、流言之害,但是乐毅从容处之,他变法度、理国政、谋外交、行耕战,燕昭王死后,乐毅没有执着与和田单的角逐,他主动退出了战场,并且他明智的选择了当时冉冉上升的赵国作为栖身之地。和孙膑一样,他是为数不多能够善终的武将之一。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