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为何不反清自立

犀牛历史 46 0

  曾国藩,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以文人出身,举办团练,缔造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被誉为大清第一“中兴名臣”;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成就近代儒家理学宗师。

  蒋介石评价曾国藩: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毛泽东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近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争议颇热,其中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剿灭太平天国后为何不反清自立?

  据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王闿运、曾国荃等都曾先后试探、劝进曾国藩反清自立。之所以说是据传,是因为反清自立对于大清是谋逆大罪,上述人物皆为人精,绝不可能将此类事形成文字为他人举报提供谋逆证据,只能是心口相交,所以流传下来的各种说法只能是传说。

  要回答剿灭太平天国后为何不反清自立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湘军粮饷的筹措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句话道出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在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太平军征战的十几年间,虽然湘军人员招募,采取自招兵勇,兵归将有,层层效忠的体系。粮饷供应,主要依靠两个路径:一是依靠乡绅捐输自筹;二是各级官府筹措供应。乡绅捐输只能解决极小部分,大部分粮饷依然需要通过各级官府筹措供应解决。

  粮草经常是朝廷制约曾国藩湘军的主要手段之一。曾国荃率兵包围天国首都天京的时候,曾经连续断饷数月。在这之前,朝廷也是用各种办法来制约湘军,江西巡抚沈葆桢向清廷请求削减江西每年为湘军供应的粮饷的一半,清廷很快就答应了,忍无可忍的曾国藩最后以“士兵缺粮恐发生兵变”为由相要挟,清廷才不得不妥协。

  二、湘军集团对江南诸省各级官员没有直接任命权利

  1864年攻克南京以后,慈禧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兼地方政务。当年大清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一职,全国才设8名,其中5名是“曾派”;大清共有15名巡抚,其中7名属于湘系。至于再往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就更是曾国藩湘系的天下了。

  看起来好像是曾国藩稳稳地把持了满清的大半壁江山。但是各级官员湘军集团只有推荐的权利,督、抚、道、府、州、县等各级官员都是由清廷直接任命的。

  试想,虽由湘军推荐但由清廷任命的各级官员会在曾国藩反清自立后死心塌地支持曾国藩吗?估计更多人会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

  三、曾国藩及其军事势力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缺点:长于战略,拙于战术。

  战略上,曾国藩确定出沿长江从上游武昌向下游攻击,攻其必守必救的战略要地,逐步压迫太平天国战略纵深,直至围城南京的策略。对比湘军和江南、江北大营的战绩,就能说明曾国藩这个战略的正确性。

  战术上,曾国藩及其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采取“结硬寨、打呆仗”、围城打援的战术也属正确选择,但其不擅长运动战等其他战术。“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对付地处江南水乡、存在战略要地的太平天国确实有效,但在对付黄淮平原及华北平原军事势力的运动战时未必有效,从曾国藩的剿捻作战中,即可看出其战术短项。

  “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最大的缺点是:攻坚耗时。湘军在攻克安庆、南京时耗时均在1年半以上。1853年曾国藩开始创办团练,1864年攻克南京,累计用时11年。

  四、攻克南京后反清自立能否成功

  (一)同治不是汉献帝,曾国藩也不具备曹操的实力

  攻克南京后,太平天国虽灭,余部犹存,捻军依旧活跃,二者互相呼应,其力量不可小觑。湘军刚刚攻灭太平天国,加上之前多年血战,可以说和他们不共戴天,这股力量只怕难以收买,若曾国藩自立,则依旧为其死敌。

  同治此时还不是只有文臣跟随的汉献帝,大清依然是最大的军事集团,仍控制着安庆、南京之外的大多数地区,其时湖广总督官文带领20万大军驻扎武昌,富明阿领军十多万驻扎扬州,镇江。满清最有战斗力的骑兵,由僧格林沁率领驻扎安徽。左宗棠任闽浙总督驻节浙江,李鸿章任江苏巡抚驻节苏南。

  洋人凭借其科技先进、船坚炮利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对曾和大清的态度取决于谁能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长期战乱后人心思定

  底层人民对谁当家无所谓,反正自己都不落好,但不希望有战争,毕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军心士气

  下层士兵眼中只认钱,谁给钱多跟谁干。一无所有时为亡命之徒,有钱后反倒惜命了。打了几年仗,侥幸存活的士兵手里也有大把银子了,比起和朝廷为敌横死沙场,拿这钱回乡娶媳妇过日子不香吗?抢到了足够多的金银财宝的湘军兵卒,心中所念所想,就是赶紧回家买田买地,造大屋,娶媳妇,早就已经心无斗志,哪里还有心思和曾国藩造反呢,这支军队在打下金陵大肆抢劫之后,所有的的锐气就已经耗光了,成了一支暮气深沉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追随曾国藩造反的,也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

  (四)左李之心难测

  自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始皇帝”,建立大秦帝国开始,中国已历经2000多年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家天下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除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反对君主制,很少有人能提出民主共和的概念。乃至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还要尝试称帝,建立世袭帝国。从曾国藩各种遗作中,也看不出他有民主共和的思想倾向。所以,曾国藩即使反清自立成功,他只会建立另一个中央集权的“大清国”。

  在曾国藩支持下,左宗棠创立“楚军”,李鸿章创立“淮军”。攻克南京时,左宗棠任闽浙总督驻节浙江,李鸿章任江苏巡抚驻节苏南。

  对左宗棠、李鸿章来说,曾国藩不反清自立,他们与曾国藩同朝为臣,地位差距并不是很大,自傲的心理上可以接受;追随曾国藩反清自立。成功了,曾国藩为君,他们是臣,冒着诛灭九族风险却是为曾国藩做嫁衣,实在不值。失败了,他们与曾国藩一起都是反贼;继续追随大清剿灭反清自立的曾国藩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世功业。

  吴三桂等“三藩”反清作乱期间,吴三桂曾经的下属王辅臣坐镇平凉,前期采取观望态度,以收“渔翁”功效,后被迫支持大清剿灭“三藩”,待大清获胜后仍被康熙赐死。据此,一旦曾国藩反清自立,左宗棠、李鸿章必须在一时间亮明态度。一旦他们在政治站位上态度暧昧,等候最佳时机,无论将来是大清最终胜出还是曾国藩最终胜出,都会将视他们为贰臣,不会让他们善终。

  (五)所占地盘

  攻克南京后,曾国藩坐镇安庆,嫡系湘军主力集中在安庆及南京周边。自元以来,南北对抗,除明朝开国灭元、民国北伐二例外,南方皆输,举南方之力北伐尚不能竟全功,何况区区一隅?

  (六)大清集团权谋精深手腕老道早有应对之策

  对于曾国藩可能造成的威胁,清王朝早就心生警惕,早在曾国藩带兵攻下武昌的时候,朝廷对他的猜忌已经很深了。

  等到曾国荃包围天京的时候,朝廷就开始故意扣押江西的粮饷,曾国荃在前方苦苦坚持,不断催促粮饷,曾国藩急的整夜睡不着觉。当然这些都是小手段,真正能体现慈禧大手腕的,是她对人员和兵力的安排。

  一方面是大力提拔湘军中的重要任务,给予高官厚禄,让他们和曾国藩平起平坐。曾国藩麾下的李鸿章,功名之心极是热切,随着朝廷的不断提拔重用,实力逐渐庞大,早就有自立门户之心。

  而左宗棠更是眼高于顶,桀骜不驯之辈,对于曾国藩早就不是很服气。清王朝不断的提拔重用二人,也是分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是军事方面早早做好准备,早在曾国荃围困天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以协助作战的名义,指派湖广总督官文带领20万大军驻扎武昌,左宗棠为闽浙总督,富明阿领军十多万驻扎扬州,镇江。满清最有战斗力的骑兵,由僧格林沁率领驻扎安徽,一旦曾国藩有反心,立刻四面合围消灭曾国藩。

  五、自祖龙始文人造反鲜有成功者

  文人有文人优点,但也存在致命缺点。

  文人心思缜密,生存之路可选择项多,一般不会被逼到造反的绝路上,所以文人缺乏不计后果,抛家舍业,破釜沉舟,赌运赌命,挑头造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魄力和能力。关于这个问题,回味一下萧何等人推举刘邦挑头和东阳陈婴让贤的故事就能理解;

  作战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人长于谋略,不善决断,多思多虑,瞻前顾后,该下决断时往往犹疑不决,坐失战机。

  自秦始皇以来,文人造反且能成功者唯我朝太祖一人。洪秀全造反了,但他多次赴试却连秀才都未考中。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皆文人,在要不要、敢不敢、能不能造反的问题上自然要思虑再三、思虑再三、思虑再三......

  估忖之,上述几位在忠君护国的问题上豪气干云,但若让他们选择挑头造反时必然反复思忖,难以决断。他们自认为具备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们敢想自己具有天下一人的皇帝命吗?如果不能称帝建国且能有序传承,后果就是诛灭九族。

  六、历史上改朝换代平定天下所需时间

  中国历史上,自秦帝国以来,改朝换代一般采取3种形式:1.起兵造反,如刘邦、刘秀、朱元璋;2.外戚篡权自立,如王莽、杨坚;3.权臣篡权自立,如司马氏、李渊、赵匡胤。

  刘邦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称帝,用时7年。但直至公元前195年才击败英布,彻底平定天下,又用时7年,合计用时14年。

  刘秀自公元23年(更始元年)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公元25年称帝,用时2年。直至公元36年才平定蜀地,一统天下,又用时11年,合计用时13年。

  司马炎自公元265年袭晋王位,公元266年称帝,至公元280年灭吴,三国归晋,用时15年。

  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公元624年一统天下,用时7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立国,公元979年平定北汉,始才稳定政权,用时19年。

  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公元1279年灭南宋,天下归一,用时19年。

  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反元义军。公元1367年,平定南方,公元1368年收复幽云,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用时16年。公元1382年攻取云南,公元1388年经捕鱼儿海之战才彻底击败北元势力,又用时20年。合计用时36年。 

  大清自1644年入关,至1681年评定三藩之乱,实际上一统天下用时37年。

  从历史上看,改朝换代平定天下平均所需时间在13-20年。特例是李渊,只用时7年。

  七、曾国藩自知自己非长寿之人

  曾国藩刚过而立之年,就经常感到耳鸣疲劳,而且还非常严重。30岁后曾国藩曾亲自记述于日记中的身体状况:耳鸣、脾胃不好、胀肚、牙痛、腹痛、多汗、咳痰、吐血、失眠、腰痛、脚肿、眩晕、眼疾、疝气、肝病、皮肤病……

  从31岁起,也就是1841年后曾国藩的日记中就开始出现不少耳鸣的记载,比如在家书中就说:常耳鸣,不解何故,又说“总以耳鸣为苦。”

  33岁那年年初他写信给老家的几个弟弟,在信里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也是这一年,曾国藩身上雪上加霜的毛病又添了一个:不幸得了眼疾,不能看清书籍。于是他在自己的日记里悲观的加了一句:“眼蒙如老人”。也因为这个毛病,他在36岁时不得不戴上老花镜,增强视力。

  从35岁开始曾国藩又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大面积长癣。

  所以他自己在48岁时也感叹说:“几全身皆病矣,宛若一古稀老者”。

  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曾国藩时年53岁,基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很难奢想自己再活15年。荡平天下,称帝立国,有序传承。

  1872年,曾国藩病逝,时年61岁,距攻克南京仅7年。而李鸿章活了78岁,左宗棠73岁,张之洞72岁。

  八、反清自立后能否顺利有序传承。

  家天下政治下,皇帝个人及家族情况极为重要,若皇帝无子嗣或子嗣尚幼,难免引发内乱。

  曾国藩育有三子,一子早夭,两子成人,分别是:曾纪泽、曾纪鸿。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期间,曾纪泽、曾纪鸿在家读书,一直未曾在军中历练。

  攻克南京时曾国藩已经53了,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一个不满30,一个不满20。即便历时10年打下了天下,两个儿子也根本没有能力应对“九叔”和骄兵悍将。

  再强大的帝国,没有稳定的传承,也只是昙花一现。既然其子不足以治理天下,与其留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给他,不如留点财宝安稳度日,自己也能搏个“圣人”美名。

  九、剿灭太平天国后为何不反清自立

  综上所述,估忖之。曾国藩之所以在剿灭太平天国后不反清自立主要原因是:

  没有把握一旦自己反清自立左宗棠、李鸿章能够义无反顾站在自己一边,且已失士气的湘军战法上无法做到速胜并快速在江南诸省形成燎原之势并实际控制,出师无名,深感在自己有生之年难以战胜大清,称帝建国并有序传承。

  参考文章:

  1.作者:曾杨清评论 来源:知乎

  2.作者:燕双超 《曾国藩为何没有反清自立?他可能真想过,但这些原因让他只能愚忠到死》

标签: 太平天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