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本位政策内容 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

犀牛历史 46 0

  关中本位政策,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来的,用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四代政权的特点。

  关中本位政策提出人——陈寅恪

  最早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制定关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汉隔阂,并以均田制的名义控制农民。最后结合成“关陇集团”,当时的豪族亦大部分都加入这集团。隋炀帝喜巡幸,严重破坏了关中本位政策。唐太宗为了落实关中本位政策,将全国过半的兵力集中于关中一带,使中央实力大增。陈寅恪指出:“李唐承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在西北一隅。”

  武则天掌权以后,开始瓦解关陇集团,崇尚进士文词之科,使文武分家。到唐玄宗时关中本位政策破坏已尽,地方势力兴起,唐室也从此衰落。

  定义

  《述论稿》中记载: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后,宇文泰率领西徙,割据关陇(今陕西关中,甘肃陇山一带),抗衡高欢,分得中国西北部之地,成北朝东西对峙之局。但关陇一隅之财富、兵力远不如东魏与梁朝,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泰)必别觅一途径,集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及土著汉人士族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资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宇文泰之新途径即就割据之土依附古昔,称为汉化发源之地,不复以山东江左为汉化之中心,名之“关中本位政策”。

  陈寅恪先生言:此种关陇本位政策,范围甚广,包括甚众。综合《渊源稿》和《述论稿》对关中本位政策的叙述,这种政策包括物质与文化两方面,从而集关陇地区胡汉民族为一体,以对抗山东高齐与江左萧氏。《渊源稿》中也有“关陇文化本位之政策”、“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关陇地域为本位”、“关中本位之政策”、“关中本位之根据地”之说,由此可以印证。

  依陈寅恪先生两书,所谓“物质政策”包括整军务农,实行府兵制等内容,“文化政策”包括改易氏族,实行周官制度等内容,从西魏、北周至隋唐,不同的时期政策的内容也有所发展。

  发展过程及内容

  西魏及北周时期

  改易氏族

  第一阶段改易西迁关陇汉人中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以断绝其乡土之思,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以巩固其六镇团体之情感。

  第二阶段凡改胡姓诸将所统之兵卒亦从其主将之胡姓,进取鲜卑部落之制以治军,此即府兵制初期之主旨。

  待周末隋文帝恢复汉姓之时,大抵仅回到所改关陇郡望之第一阶段,如隋唐皇室之郡望仍称弘农陇西。

  宇文泰凭借改易氏族一举,使之成一坚强团体。

  官制之周官

  《述论稿》言关中本位政策,即凡属于兵制之府兵制度及属于官制之周官皆是其事。

  《周书》记载:宇文泰任用苏绰、卢辩等“依周礼建六官,朝礼、车服、器用,多依古礼”。但这种模仿周礼之官制,不过是“阳传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实之实而已。实仅利用其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

  宇文泰依周官改制,大致仅限于中央政府的文官而已,其地方政府未如周制设立封国制,而采用郡县制,其军制也未遵周制之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书》记载:宇文泰推行周制后期,典籍文书“其体已渐同晋后之文”,不同初期所仿周诰之风格。而在宇文泰死后,其子孙已不能奉行该摹古之制,而复返于汉魏制度。北魏并齐之后,开国制度已渐为敌国所染化。

  由此观之,宇文泰模仿周礼建立设立职官,只是利用名号,掩盖鲜卑野俗的事实,不过是加强统治、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府兵制

  《渊源稿》谈府兵制属于与“关陇物质本位政策”相关者,《述论稿》言府兵制乃“关中本位政策”中最主要者,《陈寅恪读书札记》又言“宇文泰关中本位集团,实以府兵制为中心”,可见府兵制属于关中本位政策重要内容。

  府兵制创建于西魏大统,废于唐天宝年间。大统十六年前,已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也与周国六军之制相符。

  府兵制创建初期,模仿鲜卑部落制度,以一军事单位为以部落,以军将为部落酋长,兵士改从军将之姓。部落酋长对部内有直辖权,对部外有独立之势,部落内分子对部落之酋长即军将有直接隶属即类似君臣之关系与名分义务。兵士分属于各军将,而不直隶于君主。

  府兵的性质,最初是特殊阶级。鲜卑六镇之胡汉混合种类及山东汉族武人之从入关者应视为贵族,即在关陇所增收编募,限于中等以上富豪之家,绝无下级平民参与于其间。《北史》记载:“自相督率,不编户贯”。由此可知,府兵制创建初期,是兵农分离的。

  在北周后期,府兵制也有发展。周武帝改军士为侍官,变更府兵之部署观念,使其隶属于君王。最初府兵制下统属的将士都是胡人,周武帝招募百姓,改民籍为兵籍,这是第一步府兵制之扩大化即平民化。《隋书》、《通典》都有记载“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隋和唐前期

  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

  统治集团

  《述论稿》记载: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

  隋唐皇室及将相大臣大都是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中的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家即其代表也。李唐初期,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也。

  文化影响

  陈寅恪先生言隋唐典章制度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然在三源中,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影响实较微末。关中本位政策之文化政策影响隋唐之力度不如北齐、江左。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但其礼制多不承袭北周,而转仿北齐或别采江左萧梁之旧典。《渊源稿》中详细举例礼制、祀典、文物、衣饰等皆不继周而因齐。因周灭齐不久,就已采用齐之制度,《隋书》记载:周宣帝即位当时已服汉魏衣冠。因此隋采用齐制,不过顺应当日之趋势,更加普遍化而已。而后唐礼又多继承隋礼。

  至于唐代职官,因《唐六典》施行令式合古书体裁,学界误认为唐代制度乃周官体裁,陈寅恪明晰此错误观点,认为唐代职官乃承附北魏太和,高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制除极少数外,原非所因袭。《隋书》记载:“后齐制官,多循汉魏”。同书又记载:“[隋]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前代之法,即汉魏之制。而唐承隋制,因此隋唐官制,非承自北周,而是承袭源自汉魏的北齐制度。

  隋唐文化影响多受自北齐、江左,然关中本位政策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影响。比如关中地域观念的影响,《新唐书·张行成传》记载:帝(唐太宗)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由此可见统治阶层仍不改歧视山东人之观念,此应是受到关中本位政策影响。

  又一方面,汉代以来学校制度废弛,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不可分离。而关陇地区因其环境比较稳定,学术传承与发展繁荣,这一区域虽受制于胡戎,但文化学术不因此沦替。

  因此河陇一隅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持汉代中原之学术文化,加入隋唐统一之文化。陈寅恪先生有言: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断绝扶衰,五百年延绵一派。故关中本位政策之文化影响不可忽视。

  府兵制发展

  府兵制由西魏制而变唐代制在隋朝完成。

  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两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隋书·高祖纪下》记载:“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恳田籍帐一与民同。”

  可见,周文帝、苏绰则府兵制创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是变革之人。

  武则天及其后

  自武则天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崇尚进士文词之科,延揽同样不满大权握在关陇集团之手的士人,使文武分家。科举制虽然在隋代已经采用,可是中举的考生很少能登高位,核心权力还是为关陇集团所掌控。直到武则天积极任用举人,才逐渐打破关陇集团掌权的局面,以此巩固武周政权,社会阶层变动。而关中本位政策的重要内容——府兵制也于此时开始瓦解。

  武周统治不久,旋复为唐,然其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之趋势,仍继续推行。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边。皇室与外朝之将相大臣即士大夫及将帅属于不同之阶级,同时期宦官阶层崛起,与外朝之将相大臣对抗。进士科举制崇重,府兵制废除,以及宦官之专擅朝政,蕃将割据方隅,其事俱成于玄宗之世。关陇集团完全崩溃,及唐代统治阶级转移升降即在此时之征象。

  与关陇集团的区分

  关陇集团是以关陇地域为本位,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的坚强团体,文武不殊途,将相可兼任,此概念侧重在人。而关中本位政策则是宇文泰建立起来的为与高齐、江左相抗衡的一套文化传承的法统。《述论稿》中对两者关系有说明:“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

  具体而言,这个集团就是“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直到武则天控制政权,为消灭李唐势力,开始施行破坏此集团的工作,比如实行科举制破格任用人才,府兵制开始崩溃等。

  影响

  西魏靠实施此政策而与东魏、梁朝抗衡,而唐代三百年间统治阶级的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 所鸠合集团的兴衰及其分化。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