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的背影

犀牛历史 90 0

«文史博览»原为«湖南文史»,是单位公费订阅的杂志,封面朴素、透着一股子与现在诸多时尚杂志不协调的土气,很不打眼。而我,出于对“关系杂志”的成见,一直没正眼看过他,即使看也只是看看封面,还误以为是那种打着历史的牌子翻旧隐私、满足人们猎奇心态的二流杂志。直到前几天,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今年最近的一期,第一篇是章诒和的«翦伯赞: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自杀之谜»,一看就看进去了,而且欲罢不能。看完一本以后将柜子里所有的«文史博览»全部找出来,一口所读完,就有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个功利、浮躁、现实的年代,恐怕没有多少人在为稻梁谋之余还有闲情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读书人,这恐怕也是一个寂寞的时代。既为读到好书无人分享寂寞,更为没有好书读感到寂寞。无人分享的寂寞毕竟是充实的,而没有好书看的寂寞是致命的。感谢«文史博览»,在这荒芜的繁华盛世,还为我们保存了这么一块心灵的田地。我甚至猜想,也许在这本杂志的后面,是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还固守着过去的教育、过去的经历、过去的社会生活遗留给他们的一些原则、一些执着、一些热情,所以他们还在寻觅、还在追问、还在探求,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份杂志。如晚秋霜菊、独向夕照。一本好书,一本好的杂志,一是要有思想性、二是要有文学性、三是要有责任感。思想决定深度,文学决定趣味、责任感决定生命力,«文史博览»可谓集三者为一身。

  走进这里,犹如拔开了重重烟云走进了时间的隧道,走入了真实的昔日。你会发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可能近在咫尺、历史伸手可触、或者历史现在还在我们身边重演。读«文史博览»,我会感动、会沸腾、会反省、会沉思、会落泪、会清醒……为什么一本杂志有这样的力量?因为他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这种历史是尊重真相的历史、尊重人的历史、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大部分群众利益的历史,他既不会像通常的因政治需要而变形、也不会因为经济利益而涂抹,“他”就是“他”,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和自持,在清醒之余,同样对家国命运倾注着全部的热情与关心。

  提到这本杂志,不能不提章诒和,她写的每篇文章我都要读上好几遍,其中的一些精彩语言我还会抄在一本专门登记佳言警句的本子上。我感觉,作为一名历史的亲历者与旁观者,章诒和没有因为个人的荣辱起浮随意扭曲历史、为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朋友打造光彩的个人形象,艰难坎坷的命运反而促使她能跳出“小我”来看世界、看别人、看自己,独特的人生历程既为她研究历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形成了她独特的视角。作为一名名人的、政要的女儿、一名女人、章诒和受到了太多不应该的待遇,但同时也成就了她的非凡。我相信,在更遥远的以后,研究中国当代史的人绝不能绕过章诒和这个名字。她尤其擅长刻划社会风云突变、历史大转折时期复杂人物的复杂经历与独特的心理历程,章诒和笔下的史良、张庚、翦伯赞都是立体的,犹如西方雕塑、有光与影、有明与暗、有起承转合、九曲回肠,也有入木三分、剥皮去肉。我佩服她的精辟纯粹、犀利冷静、惊人的洞察能力与出色的概括能力,有兴趣的可以读读翦伯赞一文,其中关于翦伯赞学者与政治边缘人的矛盾一段概括性叙述“身为史家而心系革命或者说心为史家而身系革命”一段,堪称章的经典代表。但我更佩服的是章诒和在还原历史本色之外,多舛的命运并未抹去她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人文关怀,这一点正是现在文人学者身上最缺少的,却在一个命运如此多艰的女性身上体现,真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叶落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这是她对张庚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所有相同经历、相同处境命运人们、包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而“生活是一部法律、甚至是酷法”,则是更深一步有感于个人这种柔弱的个体在国家机器、在社会、时代巨变、在无常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更多的也许是一种呼唤,呼唤对人的珍惜、呵护、尊重。是啊,如果解放那么多年、改革开放也二十年了,我们的人民群众、我们的老百姓仍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感和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得不到保障,那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又是为了什么?

  当我读到烈士行将就义给未满月的孩子留下的遗书时,当我读到黄万里“凡此事先皆可见,一般律定莫相违。平生积学曾何用,愧对苍生老益悲”的诗句时,当我读到“斯大林之死”的真相时,当我获悉“郭沫若两个儿子的命运”时,当我听“江渭清谈毛泽东结束公共食堂”时…我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历史有很多版本,大多数人熟悉的是经过官方勘定、四平八稳的正史,但一些历史细节、或者说一些没有资格登上历史大雅之堂的史实、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质。当然,这就要求讲述者保持着一种严谨、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史实表层、停留在人物戏剧性命运的单纯描写讲述中,难得的是,«文史博览»做到了。

  “昨天”是 “今天”的历史,“今天”则是“明天”的历史,每一天我们都穿行在历史中而不自觉。读史不仅仅是读史,读史也就是读今,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历史就是历史,它留给我们的将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如«文史博览»编者前言,我们将说“过去我们曾那么样,现在我们已经不那么样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也许我们的平凡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点点浪花,但没有这千千万万的小水滴,又何来穿越历史的长河呢?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明天更美好!

标签: 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