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杖公列傳(麥福先譯註)
在天涯發此貼是想讓更多麥氏宗親瞭解到麥氏始祖鐵杖公一生征戰的傳奇故事。
太始祖饒豐公麥鐵杖由隋煬帝楊廣追贈:“光祿大夫”、“宿國公”(附隋朝十大國公:沛國公鄭譯、黃國公劉昉、齊國公高颎、越國公楊素、宋國公賀若弼、許國公宇文述、唐國公李淵、譙國公馮寶、宿國公麥鐵杖、榮國公來護兒)、“前右屯衛大將軍”、“上柱國”(註: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隋代設上柱國及柱國,分別為從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勳之臣。 立覆軍殺將,有戰功者為上柱國,位次於令尹。)、謚號曰:“武烈”。麥公府君家傳。智稜公(長子孟才,字智稜)附。
隋武烈公(麥鐵杖)是我們麥氏家族的始祖。南雄府,諱饒豐,字良韜,號鐵杖,幼時小字壽生,以號行。始興郡南雄市百順鄉人。皇考(對已逝父親的敬稱)贈公諱曾唯,皇妣(對已逝母親的敬稱)梁氏太君。夫婦樂善好施,晚年得子,麯饒豐(麥氏源流初探:華胥xū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hào (本名姬己摯,黃帝長子)—蟜jiǎo極—帝嚳kù(名姬夋)—契(約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約前1720年在位)—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太丁、外丙、仲壬→姬昇(春秋戰國時期燕易王的長子,棄姬改鞠,為鞠姓的太始祖)→麴允(西晉湣帝大都督官至右僕射)→麴曾唯→麥鐵杖。 另據周代帝王世系記載: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姬棄—姬臺璽—姬叔均—姬不窋—姬鞠。麥氏源於帝嚳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釀酒官名,屬以官職稱謂為氏。麴,本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俗稱的酒粬。在西周時期,“麴”成為掌管釀酒業的官名,世襲此職的人便以麴為姓氏,稱麴氏,世代相傳。我族之始祖,相傳系為帝嚳後裔出成湯姓子氏。另至東漢末期,有大臣鞠譚的兒子因避難改姓為麴,他的後世子孫亦稱麴氏。據文獻《麥氏族譜》記載:“餘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至西晉朝時期,有大臣麴允,浙江處州府松陽人(今浙江省麗水市陽縣),官居右僕射(副丞相),與遊氏世代為豪門大族。後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遷往南越始興郡百順裏居住(今廣東省南雄市百順鎮),至隋朝有鐵杖公,仕隋。智勇過人屢立戰功,隋帝賜姓,本姓麴去匊為麥,授封宿國公,光祿太夫。受封賜姓,原麴姓去“匊”為“麥”,故賜麥姓,麥鐵杖是我們麥氏家族的始祖。遂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據梅縣新修《麥氏族譜》載,麥氏得姓始祖鐵杖公,今廣東始興人, 家名饒豐,字良韜,號鐵杖,在隋朝任官,先後授飛騎尉、刺史、太守、大將軍重職,屢建奇功,不圖名利,隋帝賜姓麥,以後這一支子孫便以麥為姓。)鐵杖公是個孤兒,(另有祖譜記載:有一弟饒瑞)長大成人膂力(體力)過人,力大無窮。能拉開五石弓(即600斤力)。日行五百裏,疾走如飛,能及快馬。自小 武,好使鐵杖,時長日久大家就稱其為鐵杖,因此以“鐵杖公”為號。性格疏誕豪放,曠達不羈,愛好喝酒,喜歡結交朋友,重信義,以魚獵為生。陳高祖(南朝陳的建立者陳武帝)永定初年(557年,註:鐵杖公的出生年月壹直存有爭議,諸多家譜記載生於558年和574年。612-557=55歲,據此得出結論,凡是遲於557年出生都是錯誤的,鐵杖公生於538年的記載,才符合史實。)曾經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犯下人命官司被官府捉拿,所幸遇到陳武帝大赦天下,得於免除死罪。被廣州刺史歐陽頠編入官籍,發配到陽春(今廣東陽江陽春市)太守馮寶(字君珍,號元善,北燕皇族後裔。在隋開皇十年,因洗夫人及孫馮盎助隋平定嶺南功,拜馮盎為高州刺史,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洗夫人為譙國夫人。)府上為家奴,馮太守愛其神勇,隨身聽侯任用,多次效力於馮太守。戊寅年(558年)馮太守去逝。廣東陽江沿海壹帶動蕩混亂(海隅:今山東蓬萊,歷壽光、廣饒至沾化、無棣以北,延綿數千裏間,即古代齊地海隅藪的範圍。)陳永定二年(558年)馮寶之子馮僕(生卒550—584年)年方九歲,其母洗夫人派遣鐵杖公隨之出兵懷集(位於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齊、梁、陳三代(479~589年),懷集屬廣州南海郡,隋朝仍屬之。)各大部落,治理有方,數州晏然安定。559年,鐵杖公隨馮僕率領諸部落酋長入京朝見陳帝陳霸先,馮僕世襲武官被授為“陽春太守”,鐵杖公被授為“安遠護軍”。(安遠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由始興郡分置安遠郡,並於安遠郡置大庾鎮。護軍: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護軍、中領軍、中都護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洗夫人以愛女馮氏許鐵杖公為妻。
陳文帝天嘉四年(563年),歐陽頠去逝,詔以其子歐陽紇代立。都督(北周時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後又設大都督、帥都督、都督。隋朝另設總管,大都督等職成為武官軍銜,隋煬帝時改大都督為校尉。)廣州十九州軍事。陳太建元年(569年),廣州刺史歐陽紇與湘州刺史華皎,密謀叛逆,把馮僕召至南海郡,企圖誘使馮僕壹同反陳。馮僕死不從命,歐陽紇將馮僕囚禁起來。馮僕秘密派人快馬加鞭轉告母親,洗夫人得此消息後說:“吾兩世忠貞,不能惜汝而負國也”。以是遣使鐵杖公率領百越諸部發兵拒境,並命令信使加急奏報朝廷,陳朝派來征討的將領章昭達與鐵杖公諸部內外夾擊討伐歐陽紇。師至始興。洗夫人率鐵杖公及諸部落酋長迎接官兵共同討伐叛賊,歐陽紇驚恐萬分,率兵出城在眶口(古地名。即今廣東英德西南連江口。連江古名眶水,故名。)整頓兵馬,用竹籠裝滿砂石投置水中,以阻止大軍舟船渡過。鐵杖公銜刀潛入水中,砍斷竹籠。將領章昭達縱艦抵達,突襲紇營,賊軍潰敗,歐陽紇束手就擒。押送斬於建康(今南京)市。廣州平定。昭達進位司空(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馮僕因父母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遷至石龍(今廣東化州東北)任太守。洗夫人被封為中郞將石龍太夫人。召鐵杖公入侍衛派執禦傘。那時江表(長江以南的地區,指南朝宋﹑齊﹑梁﹑陳及其統治下的地區。)的風俗,自東晉以來,刑法疏緩,皆以世族陵駕寒門庶族(由於東晉政權依靠江南世家望族建立起來,故此江南士族在政治上法律上享有特權,而南遷的北方寒門庶族則飽受冷遇,二三百年來壹直難得伸展。)鐵杖公深懷不平,罷朝退歸後行百餘裏,趁著夜色至南徐州縱火劫取世族豪門,仗義疏財接濟貧苦百姓。清晨及時返還朝廷,仍執禦傘。如此劫取十餘次,被失竊物主識別。至朝廷告狀問查,朝中官員見其每日在朝,故不信之。後南徐州數次告變,帝採用尚書蔡微的妙計,於仗下(皇帝視朝畢,所列儀仗兵衛退下。)時,以百金為酬,懸賞募求送詔書於南徐州刺史,期限為夜去旦還。鐵杖公出來應募。如期返還。遂驗證行劫之事屬實。帝惜其勇捷,告誡壹番便饒恕赦免其罪。終生不得提撥晉級。當初,鐵杖公有恩德於徐州人伊氏。至是伊氏以女兒許配給鐵杖公為妻。
癸巳五年(578年)進伐齊地,鐵杖公每戰先登,攻城奪地,俘獲敵眾。屢冠其軍,戰功顯赫。沒過多久,蔡微嫉賢妒能,以事彈核罷免鐵杖公。鐵杖公遷徒至清流縣(今福建省清流縣)居住。事隔11年。至禎明三年(589年正月),隋軍自廣陵(今揚州)渡過了長江攻入建康(今南京),陳叔寶被俘。陳後主(陳叔寶(553年-604年),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陳頊長子)降隋。清河公楊素久聞鐵杖公大名,將鐵杖公羅至麾下。屢立戰功,楊素上表奏請鐵杖公為飛騎尉。隋文帝楊堅終於結束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混戰局面,自此天下壹統。僕射(魏晉南北朝至宋尚書省的長官。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蘇威(蘇威(534年-623年),字無畏,北周名臣,隋朝名相。北周時,蘇威襲爵美陽縣公,大塚宰宇文護之婿。)秉政(掌握政權)。變亂刑法,士民怨聲載道。江南婺越二州((今浙江金華、會稽境)皆反。開皇十年(590年)詔令派遣楊素前往討伐。江南賊帥李稜聚眾為亂,使其將朱莫問以重兵屯於陳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阻水拒守。楊素派鐵杖公頭帶草束進行偽裝,趁著夜色浮渡長江偵察地形及敵軍動靜,迅速返還稟告。後來再次前往打探敵情被敵軍摛獲。朱莫問使三十餘人護衛押送鐵杖公至賊首李稜處,行到虔亭(今江蘇境),護衛押兵休息進食,鐵杖公潛斷繩索,奪得賊刀。把三十餘護衛押兵殺盡,把他們的鼻子全部割下,揣入懷中迅速返營。楊素十分驚奇大為贊賞,以其勇捷特奏報請功授儀同三司(官名,始於東漢,本意指非三公(司馬、司徒、司空)而給以與三公同等待遇。魏晉以後,將軍開府置官屬者稱開府儀同三司。)於是率領舟師渡揚子津(古津渡名,在今江蘇省邗江南有楊子橋 ,古時在長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 ,為江濱要津。)、進撥南徐、破除李稜。鐵杖公擒獲其都督鮑遷,俘虜敵兵三千餘人。進攻無錫斬其帥葉略,鏟平叛軍。吳郡的沈元懀等派兵圍攻蘇州,刺史皇甫績屢戰不利。楊素派遣鐵杖公前往增援。沈元懀兵敗勢窮,逃跑投奔南沙賊首陸孟孫。鐵杖公追擊於松江,擒獲陸孟孫、沈元懀。黝、歙(黝縣地包括今天的黟縣、祁門、石臺、廣德和黃山區的壹部分。歙縣地包括今天的歙縣、休寧、屯溪區、徽州區、績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壹部分。)兩地的賊首沈雪、沈能賃借營寨險高,占據營柵獨自持守。鐵杖公率眾將士攻拔其柵,攻破敵營,將其掃平。
隋開皇十年(590年)十壹月,越州(今浙江紹興市)賊首高智慧連營百餘裏,船艦數千艘。屯兵駐紮於險要之處,兵力強盛,極有戰爭力。楊素率軍發起攻擊,從早上辰時(七至九時)持續到下午申時(三至五時),奮力苦戰,始終不能攻克。於是以輕兵潛渡,從後方襲擊。鐵杖公率領水軍中善水性者潛於水中砍斷其粗大的纜繩。楊素命部將來護兒率領數千精兵進行偷襲,分乘數百艘輕型戰船直搗東岸。來護兒借助黎明前的黑暗,率軍偷偷越過高軍的江防線,徑直登上浙江東岸,發動突襲,壹舉攻破了高智慧的大本營並下令縱火焚燒營壘,煙焰沖天,光耀夜空。楊素望見賊營火起,趁機揮軍從正面殺將過來。判軍紛紛敗退,高智慧見敗局難挽,引領殘部乘船逃入山陰海中。楊素引軍緊追不舍,從餘姚渡海直追至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高智慧率領部眾迎戰,但官軍人多氣盛,高部抵敵不住,折損數千人,並擒獲賊帥沈孝撤,高智慧只好退保閩越,聯合泉州的王國慶繼續反隋。楊素出其不意,揮軍渡海直抵泉州城下,嚇得王國慶棄城而逃。楊素暗中派人誘惑王國慶除掉高智慧以立功贖罪,王國慶背信棄義將毫無防範的高智慧捉獲送給了楊素,楊素在泉州將高智慧斬首。其餘將士悉數投降。婺州(今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婺城區。)判賊之首汪文進自稱天子,占據東陽署(今浙江省金華地區東陽市)。其黨徒蔡道人為司空據守安樂(今浙江省臨海)。各立營寨,廣聚甲兵。商旅道梗 ,經貿受阻。官軍不能攻克。楊素遣史萬歲擊東陽汪文進,自己與鐵杖公進攻安樂蔡道人。兩路軍馬,皆凱旋而歸。前後百餘戰,鐵杖公所獻戰俘最多。江浙諸州大定。皇上授鐵杖公儀同三司。甲寅十四年(607年)蘇威為納言參掌朝政(古官名。主出納王命。)與楊素不睦。害怕鐵杖公成為楊素的羽翼。以不識詩書為由審核鐵杖公。免除要職,解甲歸田。原由是回家發奮讀書。於是鐵杖公悉心研 治國安邦之法令條文,對武術經典、陰符經、六韜三略等兵書兵法頗有研究。
開皇十六年(596年)西羌族分支黨項族中的拓拔業(折疊拓跋業(生卒年待考),漢名元業,平城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撫冥鎮將、魯郡侯。)等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肆行劫掠。詔遣成陽公李撤發動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將士前去討伐拓拔業。李撤以鐵杖公驍勇特向朝廷請奏,召還授於“車騎將軍”官職,隨同征討拓拔業。強虜占據險要之處臨水為寨。李撤攻之不克。鐵杖公說:狼蠻徒恃武力。不諳(精通)機謀可設奇兵破之。於是李撤以大軍明攻其前。鐵杖公引領輕兵潛襲其後,拓拔業戰敗逃走。追到西平。斬首千餘級,拓拔業等請降。自此以後朝貢不絕。己未年開皇十九年(599年),鐵杖公隨楊素北征突厥。突厥人馬眾多,率數萬兵馬前來迎戰。刺史周羅睺說:突厥雖人數眾多,而陣形不整,壹擊可破。願率精銳騎兵率先疾行突襲突厥。鐵杖公請命為副帥。楊素又兵分兩翼夾攻。突厥中軍先亂了陣角,左右受擊,遂大敗。另壹路隋軍由高颎的率領,也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後被其部下所殺。隋軍追過白道(內蒙呼和浩特西北),越過秦山(今內蒙大青山)700餘裏,然後還師。突厥達頭可汗為鐵杖公追擊。攻擊數次,達頭可汗深受重創而遁逃。隋文帝楊堅加鐵杖公為上開府(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壹種高級官位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從壹品)。仁壽二年(602年),突厥占據城池掠民男女。詔遣楊素出靈州(今甘肅省寧夏靈武西南)擊之。楊素以鐵杖公為前鋒。擒降突厥上將二員。突厥敗逃,大軍追隨其後。楊素將再戰,鐵杖公說:窮寇也,迫之太緊,必四處逃散。鐵杖公行軍稍緩。馮僕引兵潛入突厥後方。等待時機,趁其整頓軍馬還未安營紮寨妥當時,合而擊之,突厥被團團圍住,無處可逃。領步兵百餘及兩降將混入虜隊。從中奮擊,突厥軍隊大亂。楊素大軍鋪天蓋地的趕來,裏外合擊,突厥軍隊又大敗,斬獲不可勝數。突厥從此以後,遠遁磧南,無力恢復其政權。詔加鐵杖公:“右武侯”、“領將軍”。(附: 隋朝初年所設禁衛軍機構包括: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左、右領軍府。除左、右領軍府外,其他十府皆為“內官”。《隋書》卷28《百官誌下》:“左、右領左右府,各大將軍壹人,將軍二人,掌侍衛左右,供禦兵仗。領千牛備身十二人,掌執千牛刀;備身左右十二人,掌供禦弓箭;備身六十人,掌宿衛侍從。”)。
當初,漢王楊諒受到高祖隋文帝楊堅的寵愛,封鎮守太原,為並州(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壹帶地區。)總管,崤山以東到滄海,南至黃河,五十二州都隸屬於並州。楊諒享有特權便宜行事,不拘泥於法律條文。楊諒自認為並州是天下精兵的聚集地,看到太子楊勇因讒言被廢黜怏怏不樂;到蜀王楊秀獲罪極為不安,暗中懷有異圖。仁壽四年甲子(604年)高祖駕崩,遂舉兵謀反。遣將分寇京師(長安),另挑選精銳騎兵幾百名,戴婦人蔽身用的面罩,詐稱是楊諒的宮人返回長安,守城的門衛沒有覺察,楊諒軍隊直入蒲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移蒲阪縣於蒲州東,在蒲阪故城置河東縣。大業三年(607年),蒲阪縣並入河東縣。隋大業初廢,故治在今山西永濟市蒲州老城東南。)隋煬帝楊勇詔楊素統軍四萬前往征討。楊素派遣鐵杖公以輕兵先襲蒲城。自己以大軍繼進。鐵杖公軍隊直至渭口(今陜西省寶雞市渭口)。收買了商船數百艘。銜枚(古代軍隊秘密行動時,讓兵士口中橫銜著枚(像筷子的東西),防止說話,以免敵人發覺。)夜濟(趁著夜色黑暗,泅渡過河。)黎明快天亮時即突擊楊諒大軍。賊帥紇單貴敗逃。楊諒別將(秦、漢時代,軍中別部之統領官,也就是配合主力軍作戰的部隊將領稱別將。)攻打岱州。岱州總管李杲堅守。不能攻下。楊素與鐵杖公兩軍都趕來,夾擊楊諒別將,敗走之。岱州解圍大軍追至太原。楊諒派遣趙子開修築柵欄阻斷徑路。布陣五十餘裏。自率二萬人,屯據高壁山關(今山西靈石南)。素令諸將兵分數路追擊楊諒。楊素與鐵杖公悄悄潛入霍山綠崖谷直接抵達楊諒大本營。鳴鼓縱火,鐵杖公壹馬當先,大呼飛馳殺入。左右沖突趙子開軍營,倉皇奔竄。自相踐踏,死傷數萬。楊諒率領大軍十萬迎拒於嵩澤。正好天下大雨,想要班師回營,鐵杖公趁勢追擊。擒其將蕭摩訶及其士座無數。楊諒退保晉陽。楊素進軍圍之。王頍自殺。楊諒兵敗計窮,向楊素乞降。班師凱旋而歸,賞賜有功之臣。鐵杖公進位“柱國”。
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鐵杖公為萊州(萊州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地處煙臺、青島、濰坊三市交界處。)刺史。大業二年(606年)轉遷為汝南(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太守。法令嚴明,群盜銷聲斂跡,百姓安居樂業,州裏百姓感激鐵杖公恩德,號稱鐵杖公為“賢守”。大業五年(609年),入朝奏報功績。朝士鹹集,精英薈萃。考功郎中竇威嘲笑鐵杖公:麥是何姓?鐵杖公隨口應之:麥豆(竇同音指竇威)不殊(沒有什麽區別,都是五穀雜糧,甚是常見,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意指竇威少見多怪。)那忽相怪(以麥為姓,那有什麽好大驚小怪的?)竇威啞口無言。朝士皆佩服鐵杖公思維敏慧。自此以後莫敢以武臣輕視鐵杖公。隨即早朝,帝以鐵杖公屢立戰勛,復著治績,深加愛重。三月,帝巡河右(河右古代泛指 黃河 以西的地區,相當今 寧夏回族自治區 和 甘肅省 壹帶。)命鐵杖公為“上柱國”、“行軍總管”。出臨津關,陳兵設武。夏四月,遣兵擊吐谷渾(吐穀(yù)渾(285―663),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壹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谷地的壹個古代國家。)降伏10萬人。五月,於拔延山長寧穀舉行大規模的圍獵。度過星嶺宴請君臣於金山。吐谷渾率甲騎數千,匿藏於巖穀間。隋煬帝命張定和擊之。定和率眾登山。不幸中箭身亡。其副將柳武建,督促士兵奮勇赴敵。虜眾敗走。衛尉卿劉權出伊吾道,遇賊軍與相戰敗之。追到伏俟而還。鐵杖公說:割草去根,除惡務本。無遺患於異日也。(斬草除根,擒賊先擒王,以免後患無窮。)以是親自率甲騎進圍伏俟。壹舉攻破敵營。伏允奔黨項。於是高昌王鞠伯雅來朝進貢。伊吾吐谷渾等。進獻西域地數千裏。隋煬帝大悅,升任鐵杖公為“右屯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大業八年正月,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爲箕子(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朝貢)爲由,下詔征討高句麗,隋煬帝開始募集軍隊。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隋大業三年(西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境內。)八年正月,應征士兵全部集中於涿郡,據說共一百一十萬人,號稱兩百萬,隋煬帝將其分爲左、右十二路大軍。初三,第1軍出發,以後每日發一軍,前後相距40裏,經過40天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960裏,煬帝的禦營最後出發,又連綿80裏,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壬申年大業八年(612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親自率領軍隊113萬會於河北涿鹿。以水陸兩路軍馬征討高句麗(西元前壹世紀至西元七世紀發朝鮮北部存在的壹個民族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人(古朝鮮)及韓人。)命宇文述、宇文仲、來護兒、辛世雄、衛元、劉士龍、王仁泰、宇文士及各將分道進討。按期會聚於鴨綠水西。鐵杖公自以受隆恩深重。常常感懷於心,當竭盡全力,誓死孝忠朝廷,輔佐隋煬帝成就千秋大業。鐵杖公與兒子孟才、仲才、季才及錢士雄、孟金叉進發至遼水臨遼水擺開陣勢。高句麗依杖遼水據守,大河水面冰塊比往年提早解凍,隋軍無法渡過遼水。煬帝命工部尚書宇文愷建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浮橋架設即將完工,離東岸還差一丈多,隋兵無法順利過橋渡河,高句麗大軍便殺將過來,鐵杖公時年七十五歲,抱病未愈,全軍將士為此惶恐不安,擔心鐵杖公的身患疾病。鐵杖公看軍情緊急將要登岸獨迎戰,回頭看醫家吳景賢說:大丈夫性命自天,豈能艾主灸頞,瓜蒂噴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男子漢大丈夫生死性命由天,怎麽能燒艾條灸鼻樑,用瓜蒂噴鼻子,用黃帝內經的養生方法來保全性命,臥病在床等子女贍養至死嗎?)以是請命為前鋒。鐵杖公將渡遼水又叮囑三個兒子說:阿奴,當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以死報恩。我既戰死,爾當富貴。唯誠與孝,爾其勉之。”(兒子,妳們當準備淺色黃衫,披麻戴孝。我深受皇上知遇之恩,今日以死相報。我即使為國赴死,你們應奮發圖強,為了建功立業,謀求富貴以光宗耀祖。為父別無所願,唯有忠誠於國家與孝敬於長輩,這兩條要銘記於心,時刻勉勵自己。)隋軍中驍勇善水的士兵見高句麗軍馬俯衝下來,紛紛爭相跳水過河與高句麗士兵交戰。高句麗兵占憑藉地勢高,回擊隋軍,隋軍不得登岸,死者甚眾。鐵杖公遂壹躍登岸,獨自與敵軍苦戰。力殺數十上百人。戰猛虎不敵群狼,終因人少力寡,虎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陸續趕來。皆殊死戰,壹同戰死於遼水岸邊。
在鐵杖公奮力死戰時,少府監何稠乘勢接長浮橋,二日時間就完成,隋朝大軍抵達河岸。孟才公為父報仇,捷足先登,沖鋒陷陣。咆哮如雷,奮力擊敵。虜眾披靡,諸軍乘之,遂大破敵軍。斬獲敵軍不可勝算。乘勝挺進圍剿遼東城(在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即漢化的襄平城。奪取軍事據點,拔武厲羅等守備城,(來往於遼西和遼沈地區必經的重鎮)。戰報至朝廷,隋煬帝為鐵杖公殉職而流涕,下詔厚葬其屍,以彰其功。
六月,隋煬帝至遼東通定鎮(今瀋陽市北),撫恤軍民,隋煬帝帶著曷薩那可汗和高昌王曲伯雅觀戰場以懾服他們。隋煬帝下詔大赫天下。命令刑部尚書衛文升、尚書左丞劉士龍安撫遼東百姓,免除遼東百姓徭役十年。在此設置郡縣,便以統治和穩定邊疆。七月,宇文述等軍敗於鴨綠水準壤城西。來護兒奔還,具奏宇文述覆軍狀。隋煬帝大怒。囚禁宇文述等人。九月帝還東都,以鐵杖公捐軀陷陣。爭取到架橋的寶貴時間,使大軍可快速渡過遼水,成就軍師奮力克敵。且生前屢建奇勛,罕有其匹。乃下詔曰:惟汝鐵杖,誌氣饒果,夙著勛庸,陪麾問罪,先登陷陣,節高義烈。身殞功存,與言至誠。追懷傷悼,宜賚殊榮。用彰飾德。隋煬帝追贈“正壹品光祿大夫”、“宿國公”(鐵杖公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均管轄古宿國區域;同時,鐵杖公又是為隋朝開國而南征北戰的一代宿將;後又與隋帝一起,征討遼東,戰死沙場,宿心為國,故隋帝封他為宿國公。)謚曰“武烈”。派遣其子仲才扶樞歸葬。赗贈鉅萬,為鐵杖公辦理喪事,賜辒辌車,給前後部羽葆鼓吹。使平壤道敗將宇文述等百餘人皆為鐵杖公執紼引棺,王公已下各級官員送至郊外。詔於始興建立祠堂。又賜祭田七十畝。夫人馮氏、伊氏俱封正壹品夫人。帝以孟才(長子)死節將子,恩賜殊厚。襲封宿國公。授光祿大夫。拜武賁郎將。次子仲才。三子季才。俱授正議大夫。又詔嬄鐵杖樓於東門外。賜額曰“柱國擎天”。錢士雄贈左光祿大夫、右屯 衛將軍、武強侯,謚曰剛。子傑嗣。孟金叉贈右光祿大夫,子善誼襲官。
鐵杖公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戊午。正月初七日午時。以隋焬帝大業八年(612年)壬申三月十七日(資治通鑒.隋紀,記載是三月十四日)午時歿於陣。賜葬於百順裏大水逕沖天鳳形,坐甲向庚之原。鐵杖公墓位於南雄市百順鎮大水逕鳳形山上,墓向北,依山而築,墓墳為半圓形,用青石條和碎石塊壘疊砌成,高1.8米、寬1.9米。墓碑刻“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中上刻“山清水秀”,左刻“民國二十六年重修”等字。崇祀忠列祠。夫人馮氏、伊氏與公合葬。皇考贈公葬龍頭坑龍形,皇妣梁太君葬象形之原。
孟才公,字智稜,武烈公之長子,資性果烈有父遺風。常年從征討伐,疊著勞勛。遼東之役,事說武烈侯傳。大業十年(614年)。復詔征高句麗,帝次於遼水。來護兒與孟才公率帥渡江。至卑奢城(卑沙城坐落於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南峰的山脊上,延綿5000米,又名畢奢城。)高句麗舉國來戰,來護兒大破之,斬首千級。將要向平壤(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進軍。高句麗王高元震驚恐萬分,於是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斛斯政。隋煬帝欣然準許,遣使召來護兒率軍返回。隋朝大業十四年(618年)戊寅,三月,宇文化及等在江都煽動兵變,弒逆隋煬帝,立秦王浩為帝,引眾西返關中。孟才公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誌,二人相謂曰:“吾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認為隋王朝的混亂皆是宇文化及亂政所致,遂相與密謀在顯福宮,襲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陳謙知道了這個計劃後,為了邀功討好,便悄悄告之宇文化及。麥孟才、錢傑素與其黨沈光俱為宇文化及所害。獨孤及、獨孤盛與裴虔通的屬下交戰,獨孤盛最終不敵,被亂兵殺死。諸王文武多為所害。事與隋史相同,不另收録,公殉難時弟季才暗中派遣人尋得孟才公屍體。密秘載回祖籍始興郡南雄,葬於大水逕仙人現掌之原。崇祀忠烈祠,夫人朱氏與孟才公合葬。
(附:麥氏祖譜資料缺失嚴重,所幸有廣州麥氏宗親麥鳴兄熱心提供出極其珍貴的祖譜資料,《三水西南沙頭北社麥氏家譜卷二》之《鐵杖公列傳》,現查閱諸多史料,有所增補,嘗試以現代白話文翻譯出來,與諸多麥氏宗親叔伯、兄弟分享,壹起瞭解鐵杖公屢建奇勛,罕有其匹的傳奇故事,願麥氏宗親兄弟一家親。另我家祖譜記載不全,其中長樂始祖積安公以上幾代諸公祖譜資料不詳,若有哪個宗親兄弟有相關資訊,請與本人聯系,麥福先:13532188779,萬分感激)。
作者:麥福先
2017年3月28日於惠州
标签: 隋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