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士大夫到清朝却“变乖”了,这其中有何隐情?

犀牛历史 67 0

受诸多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只要聊到明末清初之际的交换,往往会对这一时期的士大夫集团怨气冲天。原因无他,因为史书中和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明朝士大夫个个都无耻至极。

其中有著名的“水太凉,不敢自杀”的钱谦益,有急急忙忙带头剃发留狗尾巴,并且号召全体国民剃发留辫子的孙之獬,当然还有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总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个个都是混蛋,他们只知道每天和皇帝对着干,阻挠崇祯皇帝南迁,疯狂的盘剥百姓,甚至打死皇帝的征税官员。

曾经他们有多么疯狂,面对满清统治者的时候,他们的膝盖就有多么的软。对此很多人不由提一个问题,为何之前刚强到极致的士大夫集团会变得那么软弱?

一、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异化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给出一个准确的回复:明朝不是一个失去风骨的年代,相反,明朝是一个非常罕见的风骨到极致的年代。

——以乾隆年间编成的书籍《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例,其中记录了殉难而死的士大夫成员高达3000多人。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其他详细记录,明清之际“殉难行为”的一些史料,都表明了明朝末年献身的忠义之士是何其之多?

因此,我们不可以因为钱谦益这样的另类现象,而否认整个明朝的风骨。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少数明朝士大夫的风骨出现问题,因为不管是殉难的多么惨烈,士大夫集团的确出现了“前倨后恭”的现象。

其中,自然有那些抛弃了“疯狂”的士大夫,他们丢掉了整个文人的骨气。

但事实却依旧显示:绝大多数的文人选择了逃脱现实,他们有弃官从商的,有从此遁入空门的,更有大批人员成为了所谓的野人和山人......

如此一来,那些选择抛弃尊严的文人在朝堂上狼狈不堪,而那些坚守住立场的人,则彻底的消失在了朝堂中。

当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异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甚至这涉及到了封建王朝的演化过程。

二、士大夫阶层的堕落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士大夫。

《国语》有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简而言之,士是早期最低级的贵族。

他们有别于平民,但却未享受贵族的高级特权。正如孔夫子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因此,士大夫继承了贵族的基本修养,同时也拥有了远超过士大夫的素质和能力。

在春秋时期,士大夫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开创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开创了纵横捭阖的战国风云。

——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封建制度,士人的巅峰时刻就此陨落,他们逐步的从贵族阶层被剥离开来,开始了被皇权逐步驯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士大夫逐渐抛弃了搅动风云的野心,慢慢的回归到了秩序上。而在此秩序之上,他们又引用儒家思想为自己缔造了一套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逻辑。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就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更具体的细节来看,士大夫首先讲究独立人格,他们不贪图富贵,也不求名声。

他们讲究忠诚,信义等传统道德,当然这一点经过儒家思想的逐步规划,最终变成了绝对的忠诚于皇帝。最后就是良好的语言礼仪和实践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的气度。

在这个过程中,曾经野性十足的士大夫逐渐被驯服,他们从原先对君王的耳提面命,变成了逐步的忠诚于君王,甚至为君王肝脑涂地。

毫无疑问,这是士大夫的沦落,而且伴随着皇权的逐步加强,士大夫的沦落随之一点点的攀升......

三、明朝士大夫的“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乱世之中士大夫抛弃道德操守,选择阿谀奉承、结党营私,为己谋利的趋势。

不过士大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独立人格,一直把士大夫的最高目标放在嘴边唠叨,于是等到明王朝建立之时,这帮士大夫展现出了“极为扭曲”的一面。

明朝的士大夫具体的演化过程如下。

第一个时期是洪武到永乐年间,典型代表就是方孝孺之死。

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愿意为了一个大义付出全族的代价,方孝孺以全族的灭亡,向明朝皇帝彰显了读书人的风骨,但其代价却惨到让人不忍直视。

紧接着,是明宣宗到明英帝时期的变迁,这一时期明朝士大夫的扭曲最为明显。

明英宗重用大太监王振,大批文官都拜倒于宦官之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王佑,一句“老爷所无,儿安敢有?”将文人的风骨葬送的一览无余。

可偏偏在这一阶段又出现了“救时宰相”于谦,他彰显了文人除了提笔写书以外,还有上马打仗的能力,成为了那个年代士大夫集团的巅峰代表。

可是,这一时期士大夫集团的精神分裂使得他们开始表现的很不正常,一方面他们反抗皇权对于他们的驯服,例如明武宗之死和大礼议事件,他们甚至还想反过来驯服皇帝。

但另一方面他没有做着与士大夫集团的风完全相反的事情,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言官污蔑,风闻奏事,朝廷一片乌烟瘴气,比之宦官当政尚且不如。

于是又导致了皇权进一步的反弹,万历年间的数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时期的魏忠贤之乱。

诡异的是,在皇权空前的打击报复之下,士大夫集团又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崇高的道德操守——例如当年的杨涟公,其气节和悲壮让人叹为观止。还有高攀龙,以死来面对朝廷之黑暗。

四、明末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可惜,这些有着高尚理想和道德的士大夫死的毫无意义,崇祯皇帝偏执的让人发指。

而那些假借士大夫壮士威名的堕落士大夫们,却高举着旗号,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家中土地更是千万,早已成为当时乱局中的大蛀虫。

在这种极端的扭曲下,士大夫集团逐渐分成了多股力量。

其一,激进殉难者。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东林党中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和万历皇帝做斗争,和魏忠贤做斗争,他们也许不具备较强的治国能力,但他们选择用死来践行自己的理想。

其二,自保者。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七中指出:“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 ,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

明代朝政之苛刻,尤其是崇祯年间之疯狂,皇权对于士大夫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贪污堕落者自然乐在其中,但心有理想,心有道德操守之人,却难免绝望悲哀。

混乱不堪的局面,无聊沉闷的政治,虚伪倾轧的官场,迷茫无望的宦途。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万历15年,明朝停摆了。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明末的士大夫的热情消散了,他们的满腔热血随着那些激进者的死亡而逐渐的冷却,他们选择了苟全于乱世。

其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成为了清朝的官员,当然这并不能说他们是汉奸。

其三,遗民和隐居者。

正如前文所说,明朝出现的最大规模的殉难人数,当然也有一些人没有选择死亡。

但他们依旧不愿意放弃明朝的过往,他们没有选择反清复明,而是选择保持为明守节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就被称之为遗民。

——这之中不乏有大才,也不乏有财者,但他们却最终选择了这条孤独的道路,成为了明朝最后的“守墓人”。

还有就是隐居者,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前一类人相似,因为清朝展开了疯狂的留头不留发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使得遗民都没有了生活空间。

为了逃脱政治的迫害,为了不忘记曾经的历史,他们选择遁入空门,用宗教的形式来麻痹自我。

其四,弃文从商。

这是明末士大夫集团最大的异化。

从古到今,士农工商,士为最贵商为最贱,到了最后却是本末倒置。

商人逐利,文人重义,在极端的绝望和特殊的环境催化下,这一群读书人彻底拉下了明末士大夫的底裤,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五、对问题的根源与总结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前期那么嚣张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却变得唯唯诺诺?

原因很简单,激进的人已经为国殉难了,不忘初心的人,已经选择了隐居和逃避,接下来自然只剩下那帮阿谀奉承的堕落者,以及弃文从商的异化者。

他们又怎能再现曾经的士大夫的风骨呢?

——不过这里得提一句,虽然清朝是一个有别于明朝的特殊政权,但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清朝最终还是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成为了封建制度演化的一个部分。

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清朝的土壤上又长出了士大夫,士大夫又短暂开启了一个高潮,然后又陷入到了前文提到的扭曲中。

清朝有为国殉难的忠臣烈士,有极高道德操守的有为之人。

但到了最后,清朝末年的士大夫和明朝末年也一样,激进如谭嗣同者为国殉难,保守落后的人,阻挠新官制改革、阻挠清末立宪,堕落的人极端崇洋媚外,如李鸿章卖国。

可以说,清朝末年比明朝末年更加让人崩溃。

直到科举制度被废除,封建制度被消灭,直到那个男人的出现和全民的觉醒,士大夫才彻底成为了历史,知识为全民所掌握,而士人风骨也升华为民族精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