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起义军首领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四个人的结局如何?

犀牛历史 126 0

隋失其德,人心思反,豪杰竞起,群雄逐鹿。在东方,瓦岗义军首领魏公李密称雄于河南,河北义军首领夏王窦建德活跃于冀南,淮南义军首领杜伏威纵横于江淮,隋朝将领王世充篡隋称帝于洛阳。那么,这三位名头响亮、割据一方的反隋大鳄和一个篡隋“郑帝”的辉煌过程和结局如何呢?且待慢慢道来。

一、魏公李密

李密出身官僚贵族之豪门,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北周两朝重臣,八大柱国大将军之一,大司徒、太师,封赵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封魏国号;父亲李宽为隋上柱国,封蒲山公,皆闻名当时。李密好读书,尤喜兵法,成人后,凭借父荫当上了宿卫官。613年六月,参与好友、隋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解途中逃脱,隐匿民间。616年十月,李密投奔瓦岗寨首领翟让,展露出军事才华,收编小股义军,破金隄关,伏杀隋名将张须陀,颇受翟让赏识,遂让其自领一军,号“蒲山公营”。李密确有才干,所部很快发展至数十万,攻占河南大部郡县,风头盖过寨主翟让。617二月,翟让主动让贤,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李密遂自称魏公,建元永平。李密率军攻占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巩县老城东南;为隋大粮仓,周围二十余里,粮窖三千,每窖容粮八千石),筑起方圆四十里的洛口城为大本营,威逼东都洛阳。隋将王世充奉隋炀帝诏令,挥师讨伐李密。李密连破隋军,最后打得王世充龟缩于洛阳城东北角的含嘉城,再也不敢轻易出战了。李密乘胜攻占偃师,维修加固金墉城(时位洛阳城东,隋前原为洛阳城西北角上一小城,城小而固,为攻战戍守之要地)而据之,对东都构成直接威胁。

这当口儿,隋臣宇文化及于618年三月十一日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然后率领十万骁果军西归关中。这一来东都洛阳所面临的形势就更加危殆,既受李密的近逼,又要遭受宇文化及十万勇不可当的骁果军的攻击,根本无力招架。东都洛阳的皇泰帝杨侗(隋炀帝孙,炀帝遇害,洛阳群臣于五月拥立其为帝)遂采纳大臣一箭双雕的建议:招抚李密,委任其高位,让他率领瓦岗军去攻打逆贼宇文化及,使之两败俱伤。于是皇泰帝遣使招抚李密,册拜其为太尉、尚书令、行军大元帅,封魏国公,令他率军讨伐逆贼宇文化及,待平定逆贼后,回朝辅政;李密欣然接受东都的招抚。李密之所以接受招抚,可能是担心受到洛阳与宇文化及的东西夹击,更可能怀有借入朝辅政之机夺位称帝的野心。李密率军东攻宇文化及于黎阳。十万勇悍的骁果军在宇文化及这个大废物的统领下,几乎沦为虾兵蟹将,连连败北,被打得虎威尽失,尊严扫地。几经激战,宇文化及一败涂地,只好领着剩下的二万多骁果军跑到魏州(治魏县,今河北大名县西南魏城村)躲避锋芒。

所谓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李密虽然连破宇文化及,取得胜利,但自家也是损精兵折良将,伤了元气。李密领着得胜之师西返,打算回到洛阳报捷并在朝辅政。半路上,李密闻知老冤家王世充已经在洛阳发动兵变,杀害辅政大臣,成为独断朝纲的大权臣,遂不敢入京,率军回屯金墉城。惨胜的李密此时处境并不妙,一是战损严重,元气大伤,那些百战余生的众将士也是极度疲惫,亟需休整;二是李密手头缺少金银财帛,无法犒赏那些立功将士,因而部众多怀不满,影响了部下的积极性;三是李密存有偏心,疏远瓦岗旧将,厚抚新降之众,弄得军心有些离散,尤其那些“老瓦岗”将士更是怨恨他。

洛阳城中的“老大”王世充见李密损兵折将士气低落,便打算乘机吞灭之,遂于九月十日出兵,率领斗志昂扬的二万多精兵杀向偃师。李密根本没瞧起这个手下败将,故而未能采纳部将“分兵逼东都”和“固守耗敌,敌退追杀”的良策,而是准备同王世充正面决战,以期毕其功于一役。由于李密极为鄙视王世充,因而未设壁垒未设防,十分托大。王世充则做了精心部署,预伏精骑于北邙山溪谷中,又预先准备个相貌酷似李密者备用。十二日黎明,王世充率军出战。他趁瓦岗军未及排兵布阵之机,挥军猛力攻杀,阵型不整的瓦岗军顿时大乱。山谷中预伏的精骑也趁势从瓦岗军背后发起突袭,乘高压向瓦岗军营垒,火烧军营,乱敌军心。激战中,王世充将那个假冒“李密”捆绑着押到阵前亮相,让士兵高呼“抓到李密了!抓到李密了!”不明真相的瓦岗军将士耳闻目睹首领被擒,顿时气沮溃散。李密见大势已去,只得领着万余人奔向洛口城。此战李密虽败,但瓦岗军实力、地盘还在,蕴含着极强的反击能力,不至于一蹶不振。他若退据徐世勣(投唐后改名李世勣、李勣,大唐名将)镇守的黎阳城,任徐世勣为大将,倚魏征为谋主,尚可有所作为。然而可怕的是,十个月前谋杀翟让、击伤徐世勣的隐患让他不敢再信赖瓦岗旧有势力,以求东山再起。他见自己已然无法再中原立足,只好领着二万余部众西去长安,投归了唐高祖李渊。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与李渊的祖父李虎同为西魏柱国大将军,两家可算世交。唐高祖拜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一个多月后,唐高祖命李密东出潼关招抚旧部,李密借机复反,被唐军击斩。

二、郑帝王世充

王世充原本姓支,祖上是西域胡人;后祖父迁居关中新丰县。祖父早逝,祖母带着儿子支收改嫁官员王粲,支收遂改姓名为王收。王世充为王收之子,身上还留有胡人遗传。他好读书,尤其喜好兵法、龟策和推步术;性情诡诈,阴毒刻薄,能言善辩。成人后,他凭父荫步入官场,逐步升为江都郡丞兼江都宫监。由于隋炀帝多次南下江都,驻陛江都宫,王世充因职务之便得以接近圣上,凭借善于察言观色和阿谀逢迎的特长,百般讨好献媚,哄得隋炀帝很是开心舒服,因而深得天子的赏识与好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久天下大乱,反军四起,王世充奉旨讨伐造反军,颇有功效,遂益发为隋炀帝所看重。

617年二月,瓦岗军首领李密据洛口仓筑城,威逼东都洛阳。留守东都的皇孙越王杨侗难以招架,只好连连遣使前往江都向皇爷爷隋炀帝告急求援。隋炀帝立马派遣“剿匪专家”王世充率领江淮精兵数万前往河南平叛,随后又不断加兵,再加越王派来的军队,王世充麾下有十余万之众。王世充与李密隔洛水对峙,展开了攻防战;前后百余战,互有胜负。王世充求胜心切,遂主动挥军渡过洛水挑战,结果先胜后败。十多天后,两军再战,王世充又大败而归。越王没有追究其战败之责,反而遣使慰抚之,并给他增派七万生力军。转年正月十五那天,王世充率领大军复渡洛水主动出击,结果王世充误判战局,指挥失误,断送了原本胜利在望的好局,只领着剩下的可怜的几千人北逃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越王再次宽恕了他,将其召回洛阳,赏金帛、赐美女慰劳之;并让他聚拢溃散的士兵,重整旗鼓。王世充收拢了万余人,龟缩于洛阳城东北角的含嘉城,再也不敢轻易出战了。

正当王世充势蹙之时,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率领十万骁果军西归关中,李密接受皇泰帝的招抚,率领瓦岗军攻讨逆贼宇文化及,王世充遂摆脱了窘境。李密、宇文化及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王世充利用这个机会,于七月十五日夜发动兵变,除掉政敌,成为乾纲独断的大权臣。九月中旬,王世充发兵击破老对手李密,收降其麾下秦琼、程咬金、裴仁基与裴行俨(《隋唐演义》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父子、单雄信等猛将,军力大增。

619年四月初七,王世充于洛阳篡隋称帝,国号“郑”。王世充僭越篡位,引起前隋旧臣的强烈愤慨。五月下旬,其礼部尚书裴仁基等数十大臣密谋诛杀逆贼王世充,奉皇泰帝复辟。不料事泄,王世充抢先下手,尽皆屠杀之,并毒害皇泰帝。王世充人品卑劣,多行不义,大失人望,诸将纷纷弃之而去。篡位前,他颇为倚重的龙骧大将军秦琼、将军程咬金等骁将皆阵前投归了唐秦王李世民;篡位没几天,其手下大将罗士信等人也先后率部投归大唐。郑政权毫无生气,大有分崩离析之势头。

620年七月初一,秦王李世民奉旨督率大军出关,东征王世充。双方接战数次,王世充均遭惨败,只好固守洛阳城,派人向东邻夏王窦建德求援。621年三月,窦建德亲率号称三十万的大军救援王世充,被唐守军阻于险隘虎牢关(一名成皋关,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前,遂将大军屯扎于成皋东原,西距洛阳只有百十里的路程。李世民留下大军继续围困洛阳城,亲率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猛将及三千五百精兵,赶往虎牢关迎战窦建德。五月初二,李世民利用窦军兵挫雄关、士气低落、粮草匮乏的弱点,突然出击,一举大破窦军,生擒夏王窦建德,王世充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就此彻底破灭了。王世充穷途末路,只得于初九日来到李世民军营投降,被押解至长安。唐高祖因李世民曾允诺免其一死,便赦免了王世充,将他及其家眷流徙于蜀地。准备启程时,王世充被仇家定州刺史独孤修德所杀;他的兄弟子侄等人在流徙途中阴谋叛逃,皆被诛杀。

三、夏王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末诸多起义军领袖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他才力绝人,重言诺,喜侠节,有器局,善抚众;拥兵十余万,纵横两河大地,威名远播。窦建德为隋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东北)人,世代务农,曾当过里长。61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窦建德从军,担任二百人长。后因帮助朋友孙安祖聚众数百人起义,家属惨遭官府杀害,他遂率部反隋,投奔据高鸡泊(在今河北故城县西南)造反的高士达,任军司马掌兵权。高士达战死,窦建德遂代统部众,自称将军,拥兵十余万。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称长乐王,旋尽歼隋将薛世雄部三万余人,声威大震,河北诸郡县多归降之。618年十一月,窦建德自称夏王,国号“夏”。

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发兵攻讨僭称“许帝”的逆贼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频败,退守聊城,窦建德破城,擒杀宇文化及,缟素哭祭隋炀帝,并追谥其为闵帝。621年二月,王世充被李世民打得屁滚尿流,无力招架,只好困守洛阳城,派人向窦建德求救。三月初,窦建德攻灭了割据今山东曹县一带的孟海公,随即挟百胜之威西援王世充,猛攻洛阳东门户虎牢关。李世民留大军困洛阳,亲率三千五百精兵猛将赶往虎牢关迎战窦建德。五月初二,李世民采用疲敌战术,乘夏军三鼓而竭之时,突然挥师出击,一举大破夏军,生擒窦建德。窦建德被押解长安,遭到杀害。

窦建德人品极佳,自奉甚俭,每获资财多分给将士;在境内劝课农桑,使生产经济有所恢复,百姓无衣食之忧。窦建德遇害后,魏州民众不忘其恩德,建夏王庙,岁时祭祀。

四、总管杜伏威

杜伏威是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人,少时家贫,衣食无着,又不肯自食其力,便经常偷鸡摸狗,饥一顿饱一顿地混日子。乡邻好友辅公祏不忍小弟饿肚子,便经常偷姑母家畜养的肥羊救济杜伏威。姑母不堪“家贼”败家,遂将其告到官府。官府挺负责任,即行发文抓捕,十六岁的杜伏威便领着大哥辅公祏亡命山林,拉起一杆人马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杜伏威年纪轻,敢玩命,颇有股子虎劲儿,每逢有战事,这位愣头青总是冲杀在前,撤退殿后,故而深得同伙敬服,共同推举他这个小青年做了首领。杜伏威不甘只做个“草头王”,没多久,他见天下反隋势头挺猛,便有了借此大干一番的念头,遂于613年扯起造反大旗,由响马变身为造反军。因势单力孤,他起初投靠据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县南、章丘市、淄博市间)造反的义军首领左君行,后觉不受待见,便离群单飞,率部转入淮南一带游击掳掠,闯出些名声。兵势渐盛后,杜伏威遂自号总管,成为江淮一带最有实力的造反派。

辅公祏年长杜伏威几岁,又挺有哥哥样儿,二人又是自小的刎颈之交,故杜伏威对辅公祏很是尊重,以兄事之。军中将士见大首领如此尊敬辅公祏,也都非常敬重他,尊称其为“辅伯”,敬畏如同老大杜伏威。杜伏威作战骁勇,心眼儿却很小,容不得他人与自己名望相当,见辅兄在军中威望甚高,内心颇为嫉妒,担心“辅伯”哪天抢了自己的位子,遂想方设法排挤压制这个昔日的铁哥们。他任命爱将加养子阚稜、王雄诞分别代理左、右将军,提拔辅公祏为仆射,表面上示以尊崇,实则暗夺其兵权将他架空起来。辅公祏不明不白地被“挂”了起来,当然明白杜老弟的真实用意,内心自是怏怏不平,但他这个名义上的“二把手”无兵无权,手头又没有自己的嫡系队伍,也就只好忍气吞声谨小慎微地低调行事。为了少遭猜忌、免惹麻烦,辅公祏便韬光养晦,假借向好友左游仙学习仙道、辟谷等一些左道旁门之术而远离公务,借此掩饰以避祸。

619年九月,杜伏威见唐朝已然显现统一天下的王者之气,遂遣使向唐朝请降。唐高祖大喜,拜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封吴王,并赐国姓“李”,仍镇丹阳(今江苏南京市),管理江淮一带。辅公祏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杜伏威虽然归降了唐朝,也备受朝廷信任重视,拜高官,封王爵,赐国姓,并委以方面之重任,但他心里仍不踏实。因为自己毕竟不是“从龙旧部,而是改换门庭的“降将”,且手中还掌握十数万“杜家军”,辖有整个江东、淮南之地,带有半割据性质,这些都是颇遭天子猜忌犯疑的,故此杜伏威内心一直颇不自安,生怕一不小心惹得圣上起疑,灾难临头。

正当杜伏威狐疑不安之时,有两个同他性质相同的降唐前割据者复起兵反唐,不久被李世民镇压下去。杜伏威心里益加发毛,遂赶紧上书朝廷,自请入朝,置身于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以彻底打消圣上对自己的猜疑。622年六月,杜伏威自丹阳动身西去长安入朝面圣。临行前,杜伏威做了周密安排。猜疑心极重的他虽然对辅公祏不大放心,但人家毕竟是名义上的“二把手”,又是同自己一道打天下的元老,资格、业绩和位置摆在那儿,不好越过,便让辅公祏负责丹阳留守事宜,同时他又令掌握兵权的养子王雄诞为副手辅佐“辅伯”,实则是让这位爱将监视辅公祏,防止其趁自己不在借机生变。

七月上旬,杜伏威抵达京师,受到唐高祖高规格礼遇,同时将他留居长安。杜伏威一离开丹阳,久受压抑的辅公祏总算透了口气,尽管仍是有职无权,但自己现在毕竟是丹阳城名义上的“老大”,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看来左游仙也不是个一心修道的安分人,如今他见机会来了,遂积极鼓动撺怂辅公祏叛反自立。辅公祏一直饱受压制,一肚子的委屈怨气,再经左游仙这一搧惑,便起了反心。辅公祏从实心眼的王雄诞手里骗得兵权,然后诈称杜伏威已被朝廷扣留软禁起来,无法回到江南,特偷偷遣使捎开密信令其起兵,骗取了众将士的积极拥护。辅公祏遂假杜伏威名义起兵,于623年八月初九在丹阳举旗叛乱,自立称帝,国号“宋”。辅公祏自立八个月,差被唐廷平灭了。

辅公祏叛反,假托杜伏威名义,唐高祖不察,派人毒死毫不知情的杜伏威,对外则诈称其过食云母中毒暴死。辅佐祏被俘后,又一口咬定自己叛反是受杜伏威所指使;唐高祖看了辅公祏的招供状,更加痛恨杜伏威,复下诏革除杜伏威的官爵,将其妻子、子女籍没官府为奴。及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知杜伏威冤枉,遂为其平反,复其官爵,并以国公之礼安葬之。

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四位隋末响当当的人物,其结局皆与唐廷密不可分。李密兵败王世充,投唐复叛唐,被唐军击斩。王世充败降唐朝,虽蒙赦而免死,却死于仇家之手。窦建德兵败李世民而被擒,遭唐高祖杀害。杜伏威主动降唐、主动入朝,本欲以此免祸;受昔日好友陷害,被唐高祖冤杀。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