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

犀牛历史 134 0

您好,关于“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这个问题,首先我要指出,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想法,实际并没有实施。

所以这个问题我将从“赵匡胤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和“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实现”这两方面来分析。

一、赵匡胤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

1、赵匡胤当年定都开封本就不是他主动选择的。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政权,当了皇帝。后周的都城本就在开封。赵匡胤打入皇宫后,直接接手了政权,所以把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赵匡胤根本没有做选择,而是直接接了过来。

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 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 周太后。(《宋史》)

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

那为什么当时赵匡胤在国都这件事情上不加选择呢?

分析原因有二。

① 当时刚刚通过兵变而得到的政权,内忧外患的现象严重。在仓促登基后,宋太祖的心思和精力还在怎么稳定局面上,无暇去好好挑一个国都。

② 在北宋之前,已经有很多朝代在开封建过国都,比如夏朝、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做了这么多次都城,开封已经逐渐被打造成一个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城市职能相对完善的大都市。尤其它还是刚刚结束的后周的国都,它当时各种条件都是全国最好的。这点可以从前朝周世宗的诏书中推测出来。而后来周世宗对开封进行的改造和扩建,更促进了开封的发展。

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诏:“东京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所以,那样一个局面,这样一个都城,宋太祖可以接过来就直接用的国都,未尝不可。

2、赵匡胤提出迁都的原因,是出于他更深远的战略考虑。

虽然有人认为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是有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如《宋史》记载,“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但赵匡胤作为一个战场杀伐多年、有着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这点隐隐约约的私人情愫能对他政治决策有多大的影响,这是有待考量的。

赵匡胤提出迁都的原因,是出于他更深层的战略考虑。

①赵匡胤提出迁都时,大宋政权已经存在了16年。当时的局面,跟宋太祖刚建朝时,已然不同。

朝廷内部,经过16年的治理,国内局面相比建国之初趋于稳定。国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对各地方的管控起了一定作用。

而大宋外部,危机四伏!北方政权日益强大,威胁越来越凸现。开封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一旦出现战争,开封的一马平川,如何能抵挡北方的铁骑?反而轻而易举就成为人家的马下冤魂。所以,开封的地势不但没有优势,反而很容易遭殃。

显德六年,周世宗正式对契丹用兵,他亲率大军自汴梁出发,直抵沧州,然后统步骑数万直入契丹境内,大军一路顺利,契丹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之地。看这段周世宗率领步骑从开封出发直抵沧州的记录,那就不难理解,如果反过来,北方铁骑一路南下,进攻开封将更是一路畅通。

②也正是由于开封这个都城过于脆弱,宋太祖在他本就强悍的中央集权政策下,不遗余力地对开封进行更谨慎的围护。大宋的冗官冗军冗费这一问题与日俱增,本就越来越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开封的这一项军费开支庞大。宋太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续资治通鉴.卷十七》)③有了迁都的想法,为什么选择洛阳?

史料记载,宋太祖想要迁都洛阳只是缓兵之计。这个设想是出于他对维护政权和未来战争局势的考虑。他老人家的想法是,先迁到洛阳,最后再去长安。

赵匡胤拟先迁至洛阳,是看中了洛阳比开封有利太多的地势条件。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战略要地。它北枕黄河,遥峙太行、王屋、邙山等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这个地势在军事家眼中是易守难攻的宝贵要地。这一点,从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地位可见一斑。

小结: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想法,其实是顺应政权统治需要的。从建国时接手的开封都城,到16年后大宋内部冗兵问题日显、外部铁骑威胁加剧、开封无险可守的综合情况,赵匡胤便产生了迁都洛阳的想法。

二、为什么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想法没有实现?

1、迁都未果的直接原因:群臣反对,赵匡胤孤掌难鸣。

宋太祖一提出迁都的想法,就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都虞候李怀忠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起居郎李符群臣基本上以开封城建完备、条件优越、重兵把守而洛阳各种不完善为由来反对迁都,而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则以那句著名的“在德不在险”来反驳赵匡胤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北宋江山的说法。

2、群臣反对只是迁都未果的直接原因,应该思考其背后更深的原因。

①重文轻武,群臣军事战略眼光不足。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自己便是依靠武力夺取的后周政权 ,加上五代十国期间武力割据所造成的动荡局面,赵匡胤深知武将掌权的威胁。因此,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现象几乎达到了另一个极端。大量文人从政,导致北宋有谋略的武将少之又少。宋太祖本人出身武人,有深远的军事战略眼光,但他的臣子们这方面的智慧差远了。

②冗官之祸:众臣责任懈怠,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考虑国家安危。

北宋冗官问题严重,有时3、4个人担任一个官职。长此以往,冗官所带来的官员不作为问题非常明显。而宋太祖提出迁都想法时,朝中各种势力在开封都城已经经营了16年之久,一旦迁都,远离培植多年的势力范围,显然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情境跟三国时东吴欲迁都武昌(今鄂州)却又还都建业(今南京),如出一辙。众臣已“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来表誓死守护建业都城的决心,实际却是由于江东望族们不肯放弃各自的传统势力范围而找的冠冕堂皇的说法。

小结:从最开始的定都开封,到后来的计划迁都洛阳,都是赵匡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做的选择。而最后没有迁都成功的原因,也是在北宋发展到当时,各方势力裹挟的结果。

标签: 洛阳兵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