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犀牛历史 154 0

重文抑武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是宋朝“祖宗家法”之一。今天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政策有些矫枉过正了。

赵匡胤重文抑武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当道、屡屡以下犯上,赵匡胤自己也是以禁军大将身份武力夺权,乃至黄袍加身的典型例子。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统治,采取了种种办法维护自己赵宋王朝的统治,重文抑武就是其中方式之一。

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从整体上看,我认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利大于弊。

有利的方面:彻底改变了五代以来中原地区割据混战的局面,整个中原以及南方地区维持了一个统一的局面,宋代基本上也没有出现地方武将割据的情况,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相对而言比在五代时生活好了不少,这是历史巨大的进步。让我们今天的人穿越回去,恐怕大多数人愿意去宋代,而不愿去唐末五代吧?

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不利的方面:五代末宋代初,刚好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逐渐强盛的时期,后来又出了个西夏。从更大范围看,当时也是“三国争霸”的大争之世。在这种情况下,重文抑武政策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宋朝军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武将地位又低,军队受文人指挥,这种种原因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弱。这才有了后面的北宋“靖康之耻”、南宋“崖山之后无中国”局面出现。

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但总的来说,宋代重文抑武还是利大于弊,两宋加在一起有320年左右,比唐、明、清等主要朝代都要长,可见这种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当然各个朝代灭亡原因不尽相同,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标签: 白藤江之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