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说起两宋,很多人爱其不幸,怒其不明,都说人不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而两宋明显是不长记性的代表。明明北宋就是亡于两金灭辽,而南宋却依然选择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难道南宋君臣脑袋又被门挤了?
当然不是,南宋之所以联合蒙古,完全是因为金国太自以为是。
什么意思呢?在蒙古崛起后,南宋并非没有意识到蒙古的强大威胁,但是无奈金国太扯淡。
首先,金国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蒙古的强大威胁,在金国走向衰落时,还对蒙古各部颐指气使,直接导致蒙古群情激奋。
1211年的野狐岭之战,是蒙金对峙的转折点,经此一战,金国北方45万精锐扫荡一空,为避锋芒,金国只能选择迁都避祸。
虽然金国来自东北,但是因为深刻的汉化,导致金国越来越远离初心,而当金国迁都汴梁,成吉思汗1215年占领中都后,金国国土被一分为二,东北失去控制,金国疆域被腰斩大半。
经此一难,按说金国上下应该痛定思痛,联合南宋一起对抗蒙古。但是此时的金国君臣却想着进攻南宋四川,从南宋身上找补回来。
欺人太甚!南宋彻底爆发了!
从金国的尿性来看,这位大哥明显是当爹当惯了,不仅没有把南宋当回事,更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所以出离愤怒的南宋也终于放弃了最后的幻想,联合蒙古消灭金国,粉碎了金国占领四川的企图。
等到金国的疆域被蒙古一步步蚕食,终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时,金国皇帝金哀宗才想起自己曾经的小弟南宋!看来还是骨子里看不起。
金哀宗交代使者,要反复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早干嘛去了),但明显大势已去,难以逆转!
俗话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既然金国痛改前非,带一次原谅帽有何不可呢?关键时刻,南宋战略级大师孟拱终于开口。他指出:
此时的金国已经行将就木,已经无力发挥作为宋蒙战略缓冲的作用,此时联合蒙古消灭金国尚能获得一线喘息之机;
而金国人生性狡诈,反复无常,又是南宋世仇,必然不可能维持同盟关系。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联合金国,必然招致蒙古的惨烈报复。所以上上之策是“联蒙灭金”!
于是,1234年,孟拱带领20000余人以及大量粮草,北上与蒙古回合,参加合围灭金最后一战——蔡州之战!
蔡州之战是宋蒙联盟的最和谐时期,也是绝无仅有的和谐期。因为随着金国的灭亡,蒙古军北撤,南宋不合时宜地发起了旨在收复三京的“端平入洛”军事行动。
应该说,在蔡州之战之前,南宋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蔡州之战后,南宋的端平入洛,却是真正的昏招。因为:
收复三京只是长征第一步。如果不收复潼关——黄河一线,三京是守不住的!而冬季黄河结冰,且潼关——黄河防线太长,牢固性不及燕云十六州防线。但是这里位置更北,距离蒙古更近,所以更没有可能收复!所以对于南宋而言,“端平入洛”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此时蒙古风头正盛,三京在蒙古手中,主动出击,就给了蒙古人南下的借口。在古代社会,南下要比北上容易太多,所以南宋是主动将战火烧到自己身上!
南宋不擅进攻,尤其是在平原冲击中根本难以对抗蒙古骑兵,所以宋军一旦遭遇蒙军必然会遭遇失败。这就提前暴露了南宋的虚弱实力,给蒙古增加了信心!
所以说,南宋的“端平入洛”,主动将南宋提前拖入宋蒙战争中。
而对于蒙古而言,消灭南宋是必然事件,和金国是否存在没有必然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蒙古消灭西夏是为了“练兵”,消灭金国是为了“报仇”,而消灭南宋则是为了“争夺正统”。
为了达到争夺正统的目的,从蔡州之战后,蒙古先后发起了三次对南宋的战争。
1259年,蒙哥汗身死钓鱼城,也标志着蒙古汗国的分裂,经过五年的内战,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成为蒙古汗国的新大汗。因为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察合台汗国都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的胜利也意味着中央汗国和三大汗国的分道扬镳。随后中央汗国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开始了汉化过程,走上了争夺中原正统的道路。
此时消灭南宋,已经不是简单的领土问题了,而是中原正统的问题,所以南宋必须消灭!这和金国是否存在没有关系!
再说,因为宋金蒙的位置关系,金国必须先北消灭!因为仇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标签: 联蒙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