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9年钓鱼城之战给南宋强势续了二十年的命,如不然,南宋的抵抗时间可能也就是26年。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国最后一个据点蔡州被蒙宋联军攻克,金国皇帝金哀宗自缢而亡,金国自此灭亡。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河南空虚。当时的南宋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宋理宗便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的防御战略。
即主动派兵北上,收复河南,并在第一时间把守住潼关和黄河,并利用河南突出部的位置与蒙古做长期对峙。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战略还是可以的,如果能成功,南宋抗蒙的战略空间会往北移,南方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然而,宋理宗太心急了,他太想收复失地扬眉吐气了,于是他就在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只派了六万兵力就北上了。结果宋军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及时扼守潼关,被蒙古军打的全军覆没。
PS:主战派建议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结果宋理宗等不及,只派了六万淮西军就先去了。
南宋收复河南计划失败后,蒙古以宋朝违约为借口,在端平二年(1235年)主动挑起了侵宋战争。
这一战,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南宋没有提前做好战争准备,所以战争爆发后,宋军很快就三线溃败。其中西线败的最惨,整个四川盆地被蒙军全部扫荡了一遍,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两次屠城。
西线被扫荡的同时,中线情况也不好,蒙军连破襄阳、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和德安府,几乎把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完全打穿,前锋军直抵长江北岸,与江南宋军隔江对峙,大有挥师渡江,踏平江南之势。
不过,天不灭宋,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名将孟珙挺身而出。
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首先在湖北江陵挫败了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稳定了岌岌可危的长江防线;
嘉熙元年(1237年),孟珙又在湖北黄州挫败了蒙军的围攻,令蒙军死伤惨重,彻底解除了蒙军对长江防线的威胁。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将江北的襄阳、随州、郢州和荆门全部收复,把战线往北推了两百多里。
嘉熙三年(1239年),收复荆襄后的孟拱没有继续北上,而是率军西征,在重庆奉节大破由川渝入荆襄的西线蒙军,不仅巩固了荆襄西部的防线,而且还帮西线(川渝)宋军稳定了战线。
嘉熙四年(1240年),中路蒙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战术,主动向蒙军发动偷袭战,将蒙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几年之内不敢再从荆襄南下。
淳祐元年(1241年),转机之年,这一年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大汗死了嘛,所以蒙古内部立即就掀起汗位之争,无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于是南宋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宋理宗开始着手西路的反攻,收复川渝地区。而担负这项任务的总负责人也是孟珙。另外宋理宗还给他添了一员鼎鼎有名的副手——四川制置使余玠。
淳祐元年(1242年),余阶抵达重庆。他没来之前,早听说了蒙古军席卷川渝,西线的情况很不好,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经过实地一番考察后,现实情况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实在太糟糕了,成都平原几乎被杀得是十室九空。
鉴于现实情况,余阶没有立即收复失地,他采取了稳扎稳打,先稳定川东,创建了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然后再慢慢把战线往北推移的策略。
PS: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依靠江河运输物资,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余阶稳定川东后,蒙军打不破防线,宋军也无法反击,于是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在对峙了四年后,南宋开始作死。朝廷逐渐对中路和西路的大将产生了不信任,各种莫名其妙的打压。
首先是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受到了宋理宗的怀疑,自解兵权,抱憾而亡。(事情的起因是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叛蒙归宋,孟珙大喜过望,替其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感到心灰意冷,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结果孟珙就气死了)
其后是守蜀有功的余阶,由于时任宰相谢方叔跟余阶不合,就以各种理由陷害他,导致宋理宗将余玠召还于朝。最后,余玠莫名其妙的被贬,愤懑成疾,暴卒而亡。(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关于孟珙、余阶之死,这种情况在南宋并不稀奇。因为当年岳飞就是以同样的原因遭到宋高宗的猜忌,被迫害致死的。南宋秉承的一贯理念,就是不能让武将坐大。为了避免武将军阀化,宋朝皇帝宁可自毁长城,也要把武将们按得死死的。但问题是,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战局的。如果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自主经营,凡是都要遥控,这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不客气的说,其实孟拱、余阶等顶梁柱死后,南宋就应该亡了。因为当时很多将领都受到了猜忌和迫害,逃到北方去了。而这些人普遍都熟悉南方,精通南军战术。蒙古军有了他们的加入,不管是水战还是本身就擅长的运动战,都能碾压宋军。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公元1259年钓鱼城之战有意外的惊喜,南宋根本撑不了45年。
公元1251年7月1日,蒙古经过十多年的大汗争夺战后,拖雷的大儿子蒙哥胜出,成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他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等到平定这帮不服的贵族之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忽必烈和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7年,蒙古军大致搞定西南后,蒙哥才盯上了南宋,决心一举灭宋。
此一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即忽必烈从江淮进攻,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迂回至越南进攻,他本人从汉中出发。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预备在荆湖南路会师。
公元1258年,战争正式开打。蒙哥亲自统帅的中路军进展顺利,自攻入四川腹地后,一路所向披靡,连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川西、川北和川中基本沦陷。
另外两路情况也很顺利,忽必烈渡江,杀进了江南,兀良合台从云南北上,居然杀到了湘黔腹地,歼灭十几万宋军。这两路蒙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此时,仍然还掌握在西线宋军手里的地盘也就仅仅只是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了而已。
公元1259年初,蒙哥抵达钓鱼城,此时由于四川各路蒙军加入,蒙哥的大军已超过了10万人,而此时钓鱼城只有2万守军。
对于钓鱼城,蒙哥一开始不想打,他认为自己兵峰所指之处,没有不投降的,只要自己吼一嗓子,钓鱼城的守将立马就降。
然而蒙哥低估了守军的信念,尽管此时钓鱼城已被蒙古军团团围住,但钓鱼城守将王坚却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使臣,还故意激怒蒙哥,故意要把他留在此处跟自己死磕。
结果蒙哥就真怒了,居然在钓鱼城跟守城的宋军死磕了大半年,白白浪费时间,错过了跟忽必烈会师荆湖,集中全力向东攻击临安的大好机遇。
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被钓鱼城宋军的炮风击中,再加上当时天气炎热,蒙古军中瘟疫横行,当日暴毙而亡。
而他这一死,就给南宋续了命。
蒙哥死后,由于他没有指定继承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蠢蠢欲动,于是蒙古分裂,各部贵族纷纷站队,内战爆发。
这一战打了整整五年,虽然最后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伊尔汗国外,全部跟忽必烈闹翻了。
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开始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是需要时间的。
等到他完成了北方利益集团的整合,再度开始南下攻宋时,已经是1267年了。这一年距蒙哥之死,过了八年时间。(忽必烈重用中原人也有意外收获,因为中原人更懂怎么在江南与宋军作战)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为南下灭宋预热。当时元军围攻襄阳已经三年。
两年后,樊城失守。不久后,襄阳也被元军攻陷。尽管宋军死战不退,与元军在襄阳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实力差距,坚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阳沦陷。
在攻打襄阳之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大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灭了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三路包抄。
1274年,即元军拿下襄阳的第二年,忽必烈下令元军自汉江入长江,二十万元军沿长江东下,目标直指临安。元军一路上,南宋将领或纷纷投降,或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两年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无奈之下,谢太后只得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基本灭亡。
后来南宋的残余势力又坚持了三年,但总体上没有任何好转,最终崖山之战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整个蒙宋战争,南宋方面的表现其实还可以,尤其是在防御方面的表现,宋军利用南方的优势地形,取得的战果比西夏和金国对蒙古军的战果要好的多。
但是南宋政权存在结构性矛盾,即皇帝不信任大将,而蒙宋战争打的又是总体战,皇帝无法总揽全局,必须要给外藩实权才行。这种既要重要,又不想重用的矛盾,导致南宋在抗蒙期间始终在作死的悬崖边上徘徊,四川和襄阳军区大批武将转投蒙古。这些人转投蒙古后,打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比如元朝水军创始人刘整就是受迫害后,逃到元朝的宋军将领。后来元朝能灭宋,他训练出的水军是“功不可没”。
所以,如果说南宋是被元朝灭掉的,倒不如说宋朝是作死。蒙古人给过南宋机会,而且还给过不止一次(每次大汗死了,都要内讧很长时间),但南宋把握不住机会,频频给蒙古送大礼。以至于最后灭宋的人,其实就是一帮“自己人”。
标签: 联蒙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