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犀牛历史 198 0

谢谢邀请!

这个方向的问题我曾经关注过一段时间,并且写过几篇相关文章。

如题主所问,如果南宋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个人认为不是有可能,是完全可以成功!

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形,而是人。

先说地形。蒙古汗国崛起后,大举向周边扩张,包括金国花剌子模这样的强国都灰飞烟灭,而南宋却可以抵抗蒙古冲击达半个世纪之久,这绝不是偶然。

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南宋疆域相对于大一统王朝而言实在太小,就连北宋也只是她的三分之二,疆域小注定没有大的战略纵深和长距离的战略缓冲,按说难以抵抗蒙古铁骑的冲击。但是南宋的“萎缩”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首先,国境线后退,让出了中原地区黄淮等地的平原,秦岭淮河成为边境线,正所谓据险而守,中印边境战争后解放军放弃藏南平原占据北部的高地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山脉和河流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而言基本等于天堑,配合守军的协同,基本等于无解。

封建时代,疆域小意味着土地少,土地的多寡决定着政府财政收入的高低,但是南宋一直以来都大力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对于一个农业帝国而言不可想象。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雄厚财力,南宋可以不计较土地的得失,从而从容设险。

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而南宋境内基本都是高原山地丘陵,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同时,对于蒙古骑兵而言基本等于梦魇。名将孟拱针对蒙古在国内设置了三道防御线,从长江向南延伸到广西境内。成为蒙古大迂回战略的克星,所以蒙哥会死在重庆钓鱼城下,忽必烈在樊城襄阳城下耗了五年之久。

所以,尽管南宋不如其他国家疆域广阔,但是崎岖的地形成为蒙古铁骑的天堑。这就是蒙古人能横扫金国花剌子模等,却迟迟拿不下南宋的原因!

地形的延伸是气候,因为南宋比蒙古靠南,所以蒙古大军每向南一步,就要承受温度升高的痛苦!炎热带来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对于习惯了在蒙古高原玩耍的蒙古人而言,这种痛苦是巨大的!而蒙古西征基本是在一个纬度作战,温差不大,且地形平坦,所以蒙古骑兵无解!

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除了地形,人的因素不可不察。这里的人包括两个方面,即南宋方面和蒙古方面。如果说地形尚能帮助南宋反败为胜,那么人的因素就是彻底终结了南宋的气数!

先说南宋方面,其实在人的因素上优势很大,除了经济重心南移后人数多于北方,还有大量北方人不断从金国等北方国家阵营里跳到南宋这边,这些人被统称为“归正人”,这些人最终成为决定南宋成败的关键。

按说人家千里来归,无论主动投靠还是被逼无奈,但终归是成了自己阵营的人,不应该区别对待,但南宋的统治阶层给了他们非常特别的待遇。无论是之前身居何职,在我这里就得安心打工,换句话说,归正人从来不受南宋朝廷的重视,这让越来越多的归正人寒了心。

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除了不重视,南宋政府还喜欢折腾,比如权臣贾似道推出的“打算法”。贾似道严格意义上算不上奸臣,作为当时南宋朝廷呼风唤雨的人物,他的责任重,不得不做出一些改革,而一改革就会触动权贵的利益,招致报复和诋毁!比如他推出的公田法和打算法。他的本意是从权贵手中夺取土地等资源用于抗战,但很多事走着走着就变了味,特别是打算法。就整作为原来金国的将领,是著名的水军将领,投向南宋后防守襄樊,成为忽必烈的有力对手。但是就整和长期镇守襄樊的吕文焕不和,吕文焕又是贾似道的亲信。打算法一出,吕文焕就准备给就整来上一下,加上就整平时也有不少瑕疵,所以就整心一横投降了忽必烈,这让忽必烈瞬间拥有了强大的水军,宋蒙之间的天平开始倾斜!

除了南宋君臣不和,君臣的眼光也是有问题的,联蒙灭金是对的,很多人说唇亡齿寒,但是当时的情况下金国就是一只喂不饱的饿狼,都快灭国了还想着在南宋的四川建立根据地,而且宋金还是世仇,所以南宋的做法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灭金后的端平入洛,一心想要迅速收复失地,跑马圈了很多无险可守的平原,将南宋的不足暴露无疑,直接导致了宋蒙战争的提前开战!

如果南宋能军臣一心共同抗击蒙古,会有胜利的可能吗?

而蒙元方面,问题似乎更多,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四个儿子是四把利剑,让所有敌人胆寒,但是这种威力随着成吉思汗的故去而逐渐消弭,随着四大汗国的依次建立,汗国内部的矛盾随之激化,且本部之间也矛盾重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打了五年,这是延续南宋国运的好机会!

蒙古的整体实力因为不断内耗而虚弱,至第三次西征失败后就再也无力西征,这种政权注定是无法长久的。但是因为南宋不断的昏招,导致国家的最终覆灭!

欢迎关注“赵裔史臣”!

标签: 联蒙灭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