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止。
晋国假意向邻国虞国“借道”,声称要讨伐虢国。
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也会跟着亡国,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便是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晋军借道灭掉虢国后,在返回途中,乘虞国不备将其灭亡。
以上便是“唇亡齿寒”的典故。
千年后,历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南宋联蒙灭金后,宋朝覆亡。
联想北宋“联金灭辽”的悲惨后果,对于南宋如出一辙的“联蒙灭金”策略,后世很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得南宋为何这么愚蠢,要去重蹈北宋覆辙。
也有不少人猜想,如果当年南宋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蒙古帝国,历史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其实,对于南宋来说,联蒙灭金才是出路。
有以下四个原因。
原因一:即使联金,金宋也不能抵挡蒙古
成吉思汗,从一个落魄的蒙古贵族少年到建立大蒙古帝国,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更让人惊叹的是,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之大,史无前例。
但是,为何蒙古帝国这么厉害?似乎没有攻不破的城池,更没有冲不破的军队。
不是蒙古铁骑多么厉害,甚至单论战斗力来说,蒙古军队未必是最强悍的,
纵观成吉思汗的作战思路,比起武力征服,他更善于利用己方优势,也善于吸取别人的有利之处,为己所用。
对于蒙古族自身来说,这是一个游牧民族,意味着什么?
居无定所。
生活虽然艰难些,但发动战争的时候,这就是天然优势了。
在成吉思汗征伐途中,蒙古军队几乎既不用考虑后备军需这个问题,也不用担心被人端掉“老窝”。
蒙古军队始终站在“攻方”这一位置,
而被蒙古军队攻打的国家、城池却不同:
城墙再坚固也会有摧毁的时候,军力再强大也需要后备军需源源不断地运输供给。
别的国家都有城池,这就如同暴露目标一样,
蒙古人可是居无定所的,若想反击他们,
不仅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草原腹地去寻找他们的“老窝”,
还要考虑后备军需品如何运输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即使想“车轮战”来消耗蒙古军队的实力,
或者一举歼灭他们,都是十分困难的。
另外,蒙古军队在征伐途中,采用的策略之一就是“屠城”。
先跳出道德这一层面,这不仅仅是个“野蛮且暴力”的问题,这是一种恐吓战术。
但凡有不投降的城池,蒙古军队攻占后都会摧毁。
蒙古军队未必能打得过别人,但是在这种惊吓之下,所到之处,不战而降的城池屡见不鲜。
还有,蒙古军队对于攻打不下来的城池,一点也不着急,就是会围困你、饿着你。
南宋联蒙时,金哀宗逃到了蔡州,蒙军采取围困战略,蔡州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物价昂贵,粮食断绝,居民以人、畜、骨和泥土充饥,战马都被杀食用了......
围困差不多了,蒙军攻西城,宋军攻南门,城破,金国灭亡。
面对这样的对手,南宋即使联合金国,又能抵抗多久呢?
说实在的,后来南宋能挡50多年都是十分强悍了。
所以,不是南宋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况且南宋的大臣并不都是草包,
更何况是无论选A还是选B,除非蒙古军队内部出现问题,否则南宋注定在劫难逃。
原因二:心怀鬼胎的金国,无法成为盟友
但凡金国是那么回事,南宋与金国都有可能去联手抗蒙,甚至可能会出现“三国鼎立”的情况,
但是金国当时是什么境况?
金国被蒙古打怕了,虽然通过求和,暂时解除了危机,
但是,金国并没有利用成吉思汗忙着西征这一空档休养备战,而是做什么?
忙着打南宋。
甚至还主张:北边损失的南边补!
因为南宋此前虽然没有答应蒙古联合抗金,但却停止向金输送岁币,此举激怒了金宣宗。
金国君臣认为,自己虽然打不过蒙古,难不成还打不过小小南宋吗?北边丢失的土地夺不回来,可以往南占领宋朝的土地呀,这样不就补回来了。
他们觉得这样做的话,实在很高明。
于是,金国没想着怎么克服强敌蒙古,反而集结军队向南侵宋。
没想到这次遭到了宋军的激烈反击,再加上各地汉人武装势力也趁势出击,金国内部也出现了叛乱,这种情况下,金国故技重施,还妄想逼迫南宋求和。
与金宣宗想象的截然相反,南宋态度非常坚决,连金使也不让入境。
金宣宗气得咬牙切齿,不顾一切再度出兵攻打南宋,结果反被南宋消灭掉三万多士兵。
可谓是灰头土脸的。
金国打着这么可耻的小算盘,南宋又怎么会同意与其联盟?
况且,此时的金国已是四面楚歌,宋金联盟消耗的反而是南宋自已的国力,还可能面临被金国继续侵占的隐患,
无论如何,南宋也不会同意联合金国的。
南宋没打下来,金宣宗死了,继位的是金哀帝。
尽管金哀宗继位后,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措施,比如停止侵宋,同时与西夏议和。
但已经来不及了,况且金哀宗也不是能力挽狂澜的人,金宣宗贻误了十年的时间,他不久也步了后尘。
金哀宗也学了他父亲金宣宗,对蒙古军队心生恐惧,早早就逃到了蔡州。
但是蔡州也没能带给金哀宗安全感,他也盯上了南宋。
还下令乘宋不备,攻取兴元府,向四川扩地。
然而,失败了,阴谋还败露了。
金国就这样失去了最后一次联宋的机会。
同时,南宋得知金朝图蜀之谋后,面对金朝灭亡之势,最终下定决心联蒙灭金。
原因三:南宋百姓仇金情绪强烈,根本不会答应
再说宋朝这边,岂会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当初,成吉思汗先避免“腹背受敌”这种困境,再去考虑先打谁的问题。
他先是联合草原中部的克烈部王汗,扫平了草原东部;
由于草原西部的乃蛮部落和克烈部早有宿怨,不会出兵救援,成吉思汗放心地又扫平了克烈部;
接着,是草原西部。
统一了草原之后,成吉思汗没有贪图享乐,而是选择继续扩张,毕竟蒙古军队可没有军饷,养军队靠什么?战利品。
他把矛头对准了金国和西夏。
对于这两个国家,成吉思汗也进行了比较:
就国力而言,西夏要比金国弱许多;
就地理位置而言,要想进攻金国,也必须先征服西夏,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所以,成吉思汗先打了西夏,打服之后才去打金国。
照着这样的逻辑,
不难猜测,金国灭亡之后,下一个必然会轮到南宋。
而南宋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也不是没人明确提出这一预测:
自蒙古开始攻打金国时,南宋朝廷就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了。
而金宣宗发动侵宋战争时,成吉思汗也曾派人来到南宋讨论联手灭金的可能性。
南宋口头上虽表示响应,但实际上一直在观望,仅仅断绝向金纳金岁币。
南宋一大臣乔行简提出:
金国虽然是我们的仇敌,但如今却是我们的屏障,唇亡齿寒的古训可以为鉴,不妨仍给岁币,使拒蒙古。
结果如何?
一批太学生跑来痛斥乔行简卖国,要求砍他的头。
金宣宗侵宋,使南宋百姓的仇金情绪再次飙升,不仅仅是百姓,南宋将士又怎么会答应?
谁会愿意为仇人卖命?
不是每个人都会理解“唇亡齿寒”的含义,
这都是宋与金不可能联合的理由。
而南宋被卷入这样尴尬的位置,不可能袖手旁观,看起来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联金,二是联蒙。
实际上,联蒙才是唯一的选项。
原因四:南宋抱着一丝希望
再一个,宋觉得蒙古人不会久呆,觉得最差的结果还是交纳岁币。
南宋抱着一丝希望。
从历史上来看,游牧民族并不适应中原之地,尤其是看蒙古的架势,一个劲儿地忙着扩张,不太可能守着这块地方。
再加上金人给宋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狠毒残暴,
而蒙古人,或许同金人一样残暴,又或许会比金人要友好。
哪怕是同样要交纳岁币,南宋也愿意把赌注放在蒙古人身上,
毕竟当初北宋也是从向辽国交纳岁币,换成向金国交纳,
都是要交,换个人又何妨?
宁可得罪大势已去的金国,也不想得罪凶猛异常的蒙古人,再联系到宋金的历史宿怨,
无论如何,这也算是报仇解恨的一个机会。
1233年,蒙军进围蔡州,
南宋以孟珙为统帅,领兵二万,运粮三十万石,双方划定围城地界,约定互不侵犯,同时相互配合攻城。
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缢身亡,金亡。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
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彻底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对于南宋联蒙灭金的决策,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批评说:借金灭辽以失中原,借元灭金以失江左。
但比起北宋的盲目轻率,南宋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
面对这样的局势,南宋没有办法,只能无奈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
标签: 联蒙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