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小那(微信公众号:那些年)
众所知周,南宋亡于蒙元。
于是,南宋理宗一朝的“联蒙灭金”策略,成了很多人追责和泄愤的靶子。
如王夫之所言,“借金灭辽失中原,借元灭金失江左”。距离北宋“联金灭辽而被金所灭”的悲剧不过百年,赵宋子孙为何又以“熟悉的味道”再次将这段悲剧翻拍重演?
他们难道不懂“唇亡齿寒”?他们难道不懂“前车之鉴”?这帮南宋君臣当时究竟在想什么?……
在铺展这段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个政权的爱恨情仇——
金政权是在1115年由女真族建立的。宋金之间曾于1120年达成“海上之盟”(文章链接),联合灭辽。之后双方在1125年联手灭辽,然而灭辽半年后,金人便翻脸不认人,大举兴兵南侵,并在1127年攻灭北宋,俘虏徽钦二帝,留下了宋人心中难以洗刷的“靖康耻”(文章链接)。此后宋金之间时战时和,直到 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南宋称臣,双方才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蒙古政权则诞生于蒙古高原的部落之中。早前,这些高原部落多是金朝的臣属。随着金的衰落,这些部落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金朝的统治。部落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多部落,并于1206年建立蒙古帝国。蒙古国成立后,开始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先后在1218年攻灭西辽,1227年攻灭西夏,二十年间,东征西战,铁蹄踏至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而自从蒙古国成立后,金便饱受其攻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南迁。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蒙古主动来“撩”南宋,希望能联手灭金。南宋君臣会作何反应呢?
联蒙灭金, 一雪靖康之耻1232年,蒙古派使臣同南宋商议联合夹攻金朝,并许诺灭金后,归还南宋被金朝占领的河南之地。
对于蒙金战争,南宋的态度其实一直有些模棱两可。之前蒙古遣使来宋商议“假道伐金”之事,结果使者被南宋官员杀了。但是这一次,宋廷态度有所变化,尽管仍存争议,但宋理宗最后还是同意了借道并出师相助。
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联盟后,派使者来向宋理宗面陈“唇亡齿寒”之利害:“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他希望南宋能联合金朝共同对抗蒙古,但宋理宗果断拒绝。
1233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并于马蹬山大破金军,其后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的退路。十月,宋军运米30万石,与蒙古军联合围攻蔡州。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尽,金朝灭亡。
战后,金哀宗的尸首以及金与辽的印绶,都被宋军带回了临安。在“靖康之耻”一百零七年后,宋理宗率领文武百官,在临安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尽管蒙古没有兑现战前承诺,只是归还了河南境内陈州、蔡州以南的部分领土。但这也足以让南宋君臣为之狂喜。毕竟,靖康之耻终于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压抑了百余年的精神总算为之一振,被成就感自豪感所笼罩的宋理宗迫不及待地给官员们升职加薪,颇有一副中兴之主的姿态。
端平入洛,引发蒙古反攻在这种扬眉吐气、举国狂欢的氛围中,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呼之欲出。
有人提出:可乘蒙古军战后撤退之机,出兵北伐,“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三京是指原北宋的三个都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和南京商丘。
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众多朝臣反对。参知政事乔行简当时养病在家,听说此事后立即抱病上书,列出一长串问号:“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
在外的战区将帅几乎都反对出兵,曾主持灭金之战的史嵩之甚至表示,宁肯抗旨也不发兵。
然而,在一片反对声中,宋理宗还是决定北伐。
1234年六月,金朝灭亡五个月后,宋理宗派出淮西制置司的六万军队,先进入开封,又占领潼关。七月,又攻占了没有设防的洛阳,史称“端平入洛”。
然而,正如朝臣所担忧的那样,南宋根本没有充足的准备。宋军前锋抵达洛阳第二天,士兵的粮袋就空了,之后靠采摘野菜和面作饼充饥。而后续的宋军又在赶赴洛阳的途中,中了蒙古的埋伏,损失惨重。后来蒙军展开强势反攻,决黄河之水淹袭宋军,导致宋军伤亡惨烈。“端平入洛”最终以南宋的全面溃败而告终。
至此,宋蒙联盟也彻底破裂。这年年底,蒙古使者来到南宋,谴责宋廷“败盟”。宋理宗为表忏悔,罢免了一批北伐将领,但是并没有换来蒙古的谅解。次年六月,蒙古正式对宋发兵,于是,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蒙宋大战拉开了序幕。
结局大家都知道——1279年,在宋理宗死后15年,南宋被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所攻灭。
悲剧重演,宋人咋不长记性?南宋君臣为何如此“愚蠢”?同样的悲剧为何会重复上演?
作为“事后诸葛”,我们很容易站在历史制高点对古人施以苛责。但是,事实上,比起一味苛责,我们更有必要做的是——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为什么南宋会走上这样一条自取灭亡之路?
其实,南宋君臣并非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相反,早在蒙古刚开始骚扰金朝时,南宋朝臣便表达过种种担忧——“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皆当为备,但不可张皇”;“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可见南宋君臣很早就意识到了蒙古的威胁。
既然如此,为何不早作打算,联合金朝,一起灭蒙呢?
其实也不能全怪南宋,主要怪金朝太作死。当时金朝一边被蒙古军打得满地找牙,一边又主动挑起战端攻打南宋。金人的目的很明确——“取偿于宋”,就是说,被蒙古打丢的,要在南宋身上找补回来!这一打就是六七年,把宋廷以金为屏障的幻想也基本打碎了。
后来,尽管金哀宗在局势接近失控的情况下,派人拿“唇亡齿寒”的道理,来向宋庭示好和求助,可是为时已晚。当时就有南宋朝臣提出:金朝灭亡已成大势,我们应该趁机联蒙抗金,尽量拖延必将到来的宋蒙决战,从而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此外,还能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使之不敢轻视。
如此来看,南宋最终选择“联蒙灭金”,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虽然“端平入洛”过于鲁莽,但事实上,宋蒙关系的崩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便没有“端平入洛”,日后也必然会有其他借口。这是弱者的宿命。
说到底,“联蒙灭金” 和“联金灭辽”,其实只是结果相似,其背景和过程却截然不同。所以那些看似浅显的经验教训,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复制粘贴。
正如,每个人的处境都千差万别,有些看似愚蠢的决定,也许就是那一刻最不坏的选择。
标签: 联蒙灭金